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客观性较强的选择题而言,综合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日常解答中更容易把握其技巧与规律。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做才能突破综合题呢?要做好综合题,争取更多的得分,我们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审清题意
题干可分为大题干即材料信息和小题干即具体问题。
1、审材料信息
一般而言,地理综合题的材料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和图表材料信息。
对于文字材料信息我们要善于提取题干中提到的如时间、地点、事物等并用笔圈划起。如:
(2013四川卷)13.(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
从中我们提取到大题干文字材料中地点为“东北部分地区”,时间为“2012年12月至次年4月”,事物为“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时空变化”。这为我们读懂题意,明白考查意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2013年四川卷的14题图8中的图例。
2、审清题干类型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问题题干包括了行为动词、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词等,如13年四川卷13题第3问: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作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的影响。(10分)
分析→行为动词 影响 →中心词 不利→限定词 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熟制,耕作类型为关键词
分清题干问题信息,找准题型和限定性条件为我们分清题意,准确作答提供帮助。这里我们主要来探讨下高考的题型,我们首先对2013年的考题综合题题干类型做个分析。
表1:四川省普通高考地理主观题部分小题分统计
不难看出,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影响(意义)评价类试题,为四川卷综合题考查的主要题型,尤其是特征描述类和成因分析类,近三年的四川卷均保持在各2~3个题的量。
特征描述类问题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此类试题是地理思维的最好体现即宏观的整体性和微观的差异性,要注重好整体表现,差异比较(变化趋势)和突出情况。
在我们日常试题中,较常见的事物描述方法有:地理位置特征,地形地势特征,(气温、降水)气候特征,点、线、面分布特征等,我们可根据现有高考试题去归纳各自的答题要求,如:
(2013年四川文综)13(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标准答案:
图6: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区域偏低2-4℃)(2分);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2分)。
其实,大家也可采用类似方法去分析日常我们所做过的题,从中归纳整理出其他地理事物的描述方法。
成因、区位分析类问题
考纲中要求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即用规律和原理进行地理事物的成因和条件的分析。
解此类试题需要具备至少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能够运用和理解我们地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平时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常见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
如:我们可以根据2013四川卷13题(2)整理出涝灾形成的一般原因。
(2013年四川文综)13(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依据“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可以看出气候对涝灾的形成影响很大,气候因素应该是洪涝灾害形成关键因素。“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可以看出地形对涝灾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结合平时所学就可整理出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河流三个主要角度去分析思考。
也可以根据2013四川卷14题(3)整理出服装生产工业形成的区位条件。
影响(意义)评价类问题
分析理解各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经济地理要素和经济地理要素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地理要素的影响是地理复习的核心,建议要非常注意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地理要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高考的核心思想和最常见的题型。我们这里就借2013的四川卷来讨论下影响(意义)评价类试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13年四川卷)13(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作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标准答案:
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2分);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2分);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2分)。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2分);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2分);不利于作物生长。
可见找准地理事物要素与要素的关联性是我们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二、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要求很宽泛,这是我们要通过日常答题培养好这种习惯,这里我们仅是看两个最容易把握的地方。
1、看分给点
如果我们分析四川卷标准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是2分1个给分点,综合题分值也控制在每个题6~12分左右。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题干中的分值,思考答题要点的设置,同时也是对我们答题思路的一个重要提示,即怎样答?答多少?是重点描述还是轻描淡写等。
2、规范语言
① 语言要体现因果关系,因和果要分开给分
例如:2010四川卷36题第(3)小题“分析图10(图在特征描述问题里面)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标准答案 :气温低,地表水分蒸发弱(2分)
学生答案1:地势低平,难以下渗(1分) 学生答案2:冻土阻隔,排水不畅(1分)
学生答案1、2中两个答案前后四字短语都该各得一分,但由于没有前后的因果联系,则只能得1分。这是我们同学中最容易忽略、失分的地方。
② 描述题必须有描述或修饰词
例如: 2010年四川卷Ⅱ卷36题第(4)小题“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右图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参考答案中都有描述:①平原广阔,地形坦荡 (平原→广阔,地形→坦荡);②河流纵横,沼泽广布(河流→纵横,沼泽→广布);③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不能只答“亚寒带针叶林”或“亚寒带针叶林带”,这没有描述;若答“一大片亚寒带针叶林”,有描述“一大片”,即能得分。
③ 概念性题必须突出概念性语言
2010年四川卷36题第(2)小题:“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 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10分)
标准答案中的第二点“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 “溫度梯度差沿海大于内陆” 。阅卷场给分标准:这是一个概念性描述,必须出现“单位距离气温差”或“温度梯度差”才能得分。“气温差”不行,“气温梯度”不行,“气温变化”也不行。(当然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出现过标准答案中的概念)。
④ 方位、位置题突出位置的准确性
如: 10年四川卷36题第(2)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低温中心位于图中区域东北角;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阅卷时,必须出现正确的方位、位置词才给分。
因此,要答好此类试题,请记住“规范答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一种习惯”。
综上所述,其实综合题得高分并不难,关键在于要审好题、规范好语言。平时多思考多总结,以培养自己的规范答题和答题习惯。
一、审清题意
题干可分为大题干即材料信息和小题干即具体问题。
1、审材料信息
一般而言,地理综合题的材料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和图表材料信息。
对于文字材料信息我们要善于提取题干中提到的如时间、地点、事物等并用笔圈划起。如:
(2013四川卷)13.(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
从中我们提取到大题干文字材料中地点为“东北部分地区”,时间为“2012年12月至次年4月”,事物为“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时空变化”。这为我们读懂题意,明白考查意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2013年四川卷的14题图8中的图例。
2、审清题干类型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问题题干包括了行为动词、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词等,如13年四川卷13题第3问:
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作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的影响。(10分)
分析→行为动词 影响 →中心词 不利→限定词 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熟制,耕作类型为关键词
分清题干问题信息,找准题型和限定性条件为我们分清题意,准确作答提供帮助。这里我们主要来探讨下高考的题型,我们首先对2013年的考题综合题题干类型做个分析。
表1:四川省普通高考地理主观题部分小题分统计
不难看出,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影响(意义)评价类试题,为四川卷综合题考查的主要题型,尤其是特征描述类和成因分析类,近三年的四川卷均保持在各2~3个题的量。
特征描述类问题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此类试题是地理思维的最好体现即宏观的整体性和微观的差异性,要注重好整体表现,差异比较(变化趋势)和突出情况。
在我们日常试题中,较常见的事物描述方法有:地理位置特征,地形地势特征,(气温、降水)气候特征,点、线、面分布特征等,我们可根据现有高考试题去归纳各自的答题要求,如:
(2013年四川文综)13(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标准答案:
图6: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区域偏低2-4℃)(2分);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2分);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2分)。
其实,大家也可采用类似方法去分析日常我们所做过的题,从中归纳整理出其他地理事物的描述方法。
成因、区位分析类问题
考纲中要求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即用规律和原理进行地理事物的成因和条件的分析。
解此类试题需要具备至少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能够运用和理解我们地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平时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常见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
如:我们可以根据2013四川卷13题(2)整理出涝灾形成的一般原因。
(2013年四川文综)13(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依据“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可以看出气候对涝灾的形成影响很大,气候因素应该是洪涝灾害形成关键因素。“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可以看出地形对涝灾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结合平时所学就可整理出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河流三个主要角度去分析思考。
也可以根据2013四川卷14题(3)整理出服装生产工业形成的区位条件。
影响(意义)评价类问题
分析理解各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经济地理要素和经济地理要素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地理要素的影响是地理复习的核心,建议要非常注意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要素对经济地理要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高考的核心思想和最常见的题型。我们这里就借2013的四川卷来讨论下影响(意义)评价类试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13年四川卷)13(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作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标准答案:
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2分);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2分);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2分)。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2分);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2分);不利于作物生长。
可见找准地理事物要素与要素的关联性是我们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二、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要求很宽泛,这是我们要通过日常答题培养好这种习惯,这里我们仅是看两个最容易把握的地方。
1、看分给点
如果我们分析四川卷标准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是2分1个给分点,综合题分值也控制在每个题6~12分左右。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题干中的分值,思考答题要点的设置,同时也是对我们答题思路的一个重要提示,即怎样答?答多少?是重点描述还是轻描淡写等。
2、规范语言
① 语言要体现因果关系,因和果要分开给分
例如:2010四川卷36题第(3)小题“分析图10(图在特征描述问题里面)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标准答案 :气温低,地表水分蒸发弱(2分)
学生答案1:地势低平,难以下渗(1分) 学生答案2:冻土阻隔,排水不畅(1分)
学生答案1、2中两个答案前后四字短语都该各得一分,但由于没有前后的因果联系,则只能得1分。这是我们同学中最容易忽略、失分的地方。
② 描述题必须有描述或修饰词
例如: 2010年四川卷Ⅱ卷36题第(4)小题“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右图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参考答案中都有描述:①平原广阔,地形坦荡 (平原→广阔,地形→坦荡);②河流纵横,沼泽广布(河流→纵横,沼泽→广布);③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不能只答“亚寒带针叶林”或“亚寒带针叶林带”,这没有描述;若答“一大片亚寒带针叶林”,有描述“一大片”,即能得分。
③ 概念性题必须突出概念性语言
2010年四川卷36题第(2)小题:“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 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10分)
标准答案中的第二点“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 “溫度梯度差沿海大于内陆” 。阅卷场给分标准:这是一个概念性描述,必须出现“单位距离气温差”或“温度梯度差”才能得分。“气温差”不行,“气温梯度”不行,“气温变化”也不行。(当然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出现过标准答案中的概念)。
④ 方位、位置题突出位置的准确性
如: 10年四川卷36题第(2)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低温中心位于图中区域东北角;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阅卷时,必须出现正确的方位、位置词才给分。
因此,要答好此类试题,请记住“规范答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一种习惯”。
综上所述,其实综合题得高分并不难,关键在于要审好题、规范好语言。平时多思考多总结,以培养自己的规范答题和答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