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它所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信息技术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并不仅仅只能被看成是一门技术而已,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里面没有涵盖人文在里面,它是一门属于理科的课程,但并非如此。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人文精神 基本理念
一、引言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但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的进步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信息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经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并以此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没有意识到的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人文性则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了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更加关注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三、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所以,我们的基本理念如下。
(一)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教师应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要关注当前的学习,又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结合学科特点,并且按照学生自身的特长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把握好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著.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人文精神 基本理念
一、引言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但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的进步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信息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经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并以此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没有意识到的信息技术所包含的人文性则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了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更加关注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三、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所以,我们的基本理念如下。
(一)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教师应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要关注当前的学习,又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结合学科特点,并且按照学生自身的特长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把握好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著.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