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领我一路成长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gua87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选拔,学校推选我参加越城区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课堂比武,紧接着,就是反复多次的听课、上课和评课,意在让我能练就课堂驾驭的技术、体悟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科教学的艺术,直到最后赛课的晋级。本文将自己这段教学蜕变的历程和自己的体悟进行梳理。
  解读磨课中师长“学生主体”的精髓引领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已是老生常谈,在论文和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也被我多次引用,总觉得自己这方面做得还不错。然而,在这段时间的磨课中,在金校长的谆谆教导、引领下,我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学生为主体”这个总目标、总基础。
  1. 信任学生—— 教师必有的心态
  师长引领:在“调整图片大小”的教学环节中,故意创设了一张比例失调的图片,从而促使学生自主调整图片。教学中,我会指向性很明确地说“这张图片大小需要调整吗”。然而,金校长就指出,如果想让学生自己发现,教师的问题就得有启发性,“你看,这张图片有问题吗”,不用问那么清楚,学生会自己从中发现问题。
  我的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时,我只从技术本身和技术的载体(内容)上考虑学生的欢迎程度和对学习与生活的实用性。比如,在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如何习得技能上,我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说不全,总会迫不及待地抢着说、抢着做。经过金校长的指导,创设适当的问题,就会使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可以自主发现的问题上,经教师针对性很强地提问,就会显得整个课堂节奏特别紧凑。所以,同样的教学环节,同样的教学素材,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提问设计有着很大的讲究。但教师必须相信学生的学习力,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总方向指引下开展教学。
  2.“技术为内容服务”—— 学科技能的培养
  师长引领:在教学中,我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学得少,总想让学生每个技能都学会,哪怕作品是由技术堆积成的,且呈现出很离谱的状态,我都觉得学生学得好。然而,金校长的一句“技术为内容服务”道出了症结,其实通过鼓励、引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学生还可以做得更好,整个教学环节还可以更完整,信息技术课堂还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我的思考:让信息技术课堂更上一个台阶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有理念、层次和定位。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金校长就指导我把“大胆尝试”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一种能力、一种素养;把“合理组合”作为技术为内容服务的一个重要教育要素,进行贯穿与提炼;把“合理组织”作为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和能供学生一辈子受用的学习能力。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一节信息技术评比课,课堂上很热闹,但到最后,当教研员问学生“今天这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时,学生却是摇摇头,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信息技术能力,本来就是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肯定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信息技术本身上。所以,很多任务的呈现,都会是一些技术的堆砌。然而,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技术为内容服务”。能有所精选、有所组织地对技术进行处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纯粹的技术堆砌,其实还只是属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发展期,离成熟运用期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走。
  3.“教学重点的明确”—— 有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专家引领:在教学重点的把握上,金校长那句“假如你能使这节课的重点在PPT中出现,那样就更好”。这是一个小细节,一个一直都在被我忽视的技巧,却是有着很大功效。
  我的思考:“安民告示”的方法看似简单,然而,需要执教者能够跳出教学重点看重点,跳出教学看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始终能够明白我这节课将学习什么,这节课的思考重点是什么,这节课探究的方向在哪里。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巧。教学重点要明确,要明确教学重点。之前,总觉得重点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在操作中习得和悟出的。然而,漫长的自己体悟过程,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习得,孰优孰劣不难发现。目前,一直强调让学生自己探究,但是,如若一味地、放羊式地让学生探究,那就是一种无序的、散乱的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予明确的方向,才能组织学生和引领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真正探究习得的本领。
  回味赛课上贯穿始末的高涨学情
  我赛课的时间在最后一天下午,正是春天犯困的时段,但整节课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高涨状态,这是我一直都觉得很高兴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使学生一直处于想学、乐学、敢学的学习状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投石问路—— 零难度的首个问题设计
  对我来说,这节赛课是一个陌生的班级、陌生的场地、陌生的学情,总之,我有太多需要了解的内容。该如何开始,这是参赛当天困扰我的一件大事情。在即将上课前的几分钟,金校长首肯了我设计的一个众人皆能回答,且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你们是几班的?看似简单,但我有把握学生会来“搭理”我,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就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难度是“零”。但从这个问题能够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情绪变化,相信学生能从我这个入门级的问题中感受到一丝的“安心”。
  2. 美丽约定——让我们举手来示意
  从学生走进计算机房开始,我就一直默默观察学生和带队老师的情况,我一直想捕捉到一些跟这个班级、这些学生的相关情况。但给我印象却是:当学生被信息教师带进来时,这些孩子们就一直在嘴里说着些什么,紧接着就是“无视”他们的信息老师、“无视”他们的班主任、“无视”在计算机房后排听课的陌生老师、当然更“无视”这个我已经等了好久的陌生教师。紧接着的2分钟,我听到学生一直在说座位的事情,其实我现在也一直纳闷,是不是他们对纪律不是很看重,但是我拿捏住了:这些学生可能还是比较纯朴的。于是,伴随着鼻翼两旁渗出的汗水,我断然决定:让我们举手来示意大家我知道这个问题。   按照之前预设的开场,我忐忑又坚定地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想问大家,假如你知道,就请你用举手来示意大家。请问:你们是几班的?伴随着我的真诚而低级的问话,学生逐渐安静下来,逐渐意识到了我这个新老师的存在,意识到了举手这约定。我很高兴,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师生有了约定:请用举手来示意。我懂,他们也懂。简单、有效。
  3. 奖券魅力—— 让师生距离为零
  赛课当天,金校长给我支了一个妙招——奖券。奖券是简单且有效的。赛课时,就得用这个妙招来巩固师生的约定,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到零。当第一个学生从我这里领到奖券时,其他同学都跃跃欲试,一下子都因奖券的出现而更加浓烈,这时的学生已经非常乐意和我成为好朋友了。
  4. 抓住生成—— 促使学情高潮迭起
  课前活动是可以预设的。借金校长的话来说,这是对这节课定的基调。要维持高亢的学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煽动”,使学情更亢奋。
  比如,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想请学生来介绍时,我们就要对情不自禁想来表现和展示的学生进行很好的鼓励。我确信,假如有学生想来展示,用举手示意你了,而你只是“好的”,或者“先把手放下”,又或者“你再完善一下”,那么到真正需要反馈的时候,自告奋勇来展示的学生数量就要大打折扣,尤其是公开课的场合。当时,我说“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可爱的学生回应我的是举起了更多的小手来。
  至今使我百看不厌和心潮澎湃的是同事抓拍的镜头中学生举手的情景,这样亢奋的学习和课堂活动参与热情,怎能不令我激动和欣慰呢。
  又如,当学生来介绍如何设置自定义动画时,他只是一味地添加效果,却不知道如何预览和放映。课堂中太多类似这样的零起点状况,促使了太多始料未及的生成,同时又给教师提供了太多的引领契机。就如金校长所说:定好这节课的基调,设计好环环相扣的递进环节,对临时的生成往总目标和总方向引领就可以。我听懂了,做不到十分,但也尝试了三分。我抓住这些零基础的生成,引领学生探究如何放映、如何删除和修改。这些技能如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那么学生便是举一反三,一点就通。所以,这个环节学生探得兴趣盎然、究得硕果累累。
  思索赛课后令我辗转难眠的遗憾
  赛课后,金校长给予我一定的肯定,也很委婉地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赛课的前一晚,我没有什么杂念,只是养精蓄锐。而赛后的那一晚,我真的失眠了。站着、坐着、躺着都在想:当时,我怎么就没意识到,我为什么会做不到,以后我该怎么做。
  比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重复着学生的回答。重、难点也许需要重复,然而,那些发散性的问题,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重复的,甚至是不能重复的,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当你的风筝搁在树上,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有很多种解题方法的问题,可当学生每表达一种方法时,我总忍不住复述一次。其实,到现在我都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无意识地在重复。是不是我第一时间不能应对,还是已经养成这样的坏习惯?请专家和同行指点。我现在想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先暂停,然后说不一样的话。这可能是个傻方法。
  再如,一些学生示范操作和作品演示时,我是会全身心投入的。但总会忘记要提醒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就如金校长所说“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这样做怎么样”、“刚才这位同学的操作都看明白了吗”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样不但没有很好地发挥共性案例的作用,也容易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我必须下决心练习并改正。
  又如,我意识到教师课堂用语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用语方面的匮乏,我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从这节赛课的录音情况来听,虽然在金校长的指导下,把教学语言进行了整理、推敲。然而,我总觉得语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不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来表述我的想法。
  还如,在信息课堂上,学生的操作非常重要,时间上必须给予保证,这个问题我觉得每节课都会困扰着我,但我总觉得我把握不好这个度。面对学生“嗒、嗒”地点击鼠标和键盘,我总想再给学生一些时间练习和探究,又忍不住地想去帮忙;当一些优秀的作品出来时,我会激动不已,恨不得第一时间展示给大家,希望能对其他学生有所启发,可又怕这样一来会给其他学生有所束缚。
  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遗憾的艺术。也正因如此,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以至于我们爱她,烦她,怨她,恼她……然而,我们又心甘情愿自陷其中,如痴如醉,磨炼并追求着,痛苦并快乐着!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描绘了教育改革的蓝图。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要,教育改革要系统、深入、务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力,破解教育难题。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风起云涌。门头沟教委着眼未来、依托科技、立足需要、服务应用,全面、深入推动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近日,本刊采访了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采访过程中,李
我们看到赛场上的教练鼓舞士气,帮助运动员明确自己的目标,给予他们及时的行动反馈,激发潜能、调整状态去创造最佳战绩。教练型教师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达成目标并塑造能力。提供整体性、适应学生差异的评价反馈是教练型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会提前了解教师的期望是什么,知道基本规则,更准确地完成某项任务;行动中,教师或亲身示范,或提供支持策略,有针
不远的将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将会因廉价和方便而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这将要求人们在考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时具有前瞻性眼光,认识到眼前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够用就好”;要提前着手探索“云计算”时代对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云”机制,研究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机构的重新定位。同时,“云计算”的发展将引发教育技术观念的更新:一切皆服务(ev
说起博物学,《辞海》里说,博物指“能辨识许多事物”。现代汉语词典对博物的解释是,“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纵观自然科学史,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博物学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近代的达尔文。  虽然达·芬奇在绘画、物理、生物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拿当下时髦的词来形容,他是一个“跨界”的科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物学家。由此可见,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许多现代学科
引言:是投影2.0吗  当多媒体教学发展到极至,新的瓶颈出现了,那就是立体的环境包围着学生。学生成为被“电灌”的单向观众,被动地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至大脑麻木、思维凝固,于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横空出世,一举要用交互式多媒体来进行“主动”改革。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一般教室需要配备80寸甚至更大尺寸的交互式电子白板。随着尺寸需求的加大,价格成为用户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有没有一款产品,本身具备交互功能,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归宿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契机。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希望回归课程本质,从创新原点出发来寻找答案。  2016年中国版《地平线报告》指出,深度学习将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医出身,曾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偶然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立志成为一名“思者”。近年来创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国内提出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第一人。  互联网越来越像一个大脑,大脑是由亿万个神经元连成的网络,而互联网也是由无数个终端连接起来的。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组成一个个核团,每个核团内部也是一个小网络,类似于互联网中的局域网、博客圈、微博群等。  有人说,现在
【摘 要】本文为笔者在2014届初三实施分层教学后所带学困生班级的教学尝试及教学成果。通过笔者精心地设计教学和大胆地整合教材,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三英语总复习,说明我们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教,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关键词】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主动学习  马云在中外互联网领袖高峰对话中曾这样说道:中国的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正为世界
一、设计思想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绘画游戏》,属于“造型·表现”系列。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用一个绘画游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其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本设计还注重克服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侧重美术与信息技术、音乐
记 者:我们知道,教育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准备。那么,您认为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  余胜泉:关于21世纪到底要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学术圈里讲得比较多的是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当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美国教育界则将“4C”(批判性思考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