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经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李伟华这次休假回家,又听到父亲李东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再见吧,妈妈》。
“你爸的军歌演唱会又开始了!”山秀峰微笑着,云淡风轻地对李伟华说。但是又有谁知道,这首歌对于这个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忆。
伴随着歌曲的旋律,思绪被拉回到1985年的那个盛夏。
“报告!”
“请进!”
“首长,这是我的请战书,我申请去前线参战!”23岁的李东敲开首长办公室的门说道。
1985年,某边境作战还在继续。此时李东是济南军区有着四年军龄的一名老兵。这一年的7月,李东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选调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去前线轮战。
听说有参战任务,青春热血的李东顾不了那么多,没找到毛笔,他咬破手指就写请战书: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红红的大字写在白纸上,让现场所有人心生敬畏。
出征作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李东内心还在作斗争,要不要告诉妻子。
“李东!”
“到!”这一天正在进行军事训练的李东,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他的名字。李东无意识地答“到”,立正转身。
“为什么不告诉我?怕我拖你后腿吗?”妻子山秀峰来到部队,眼睛里满含泪花,来当面质问他。
“我……”李东吞吞吐吐,面对突然到来的妻子,竟不知如何作答。山秀峰从李东同乡战友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就连夜赶到了部队。
“你放心!我不是来阻拦你去前线的,我嫁给了你,难道你真的还不了解我吗?”
“我知道,但是……”没等李东说完,山秀峰就径直走到站在一旁,还没有回过神来的团长面前,“我作为家属,我支持李东做出的任何选择!我学过护理,如果部队允许,我愿意和李东并肩战斗!”
次日上午阴雨绵绵,选出来的代表集中在一起,剃了光头,戴上大红花,披上彩带,一一合影留念!望着照相机的镜头,李东百感交集,他明白,所有的战士也都明白,这也许是生命中最后的影像。
战士们共同合唱《再见吧,妈妈》,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哭了,蓬莱人民赶到现场,送鸡蛋水果、送书本、送衣服雨衣……
誓师动员大会上,妻子山秀峰和李东一起出现在讲台上,举起右拳,共同宣誓:“杀敌保国,不胜不还!杀敌保国,不胜不还!杀敌保国……”
不仅李伟华的父亲是参加过战争的英雄,他的爷爷李忠烈也是先后参加过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上百次大小战役的老英雄。
当别的孩子听着童话故事的时候,母亲山秀峰为他讲述着父辈和祖辈英勇作战、奋勇杀敌的故事,因此,爷爷和爸爸就是小伟华的超级英雄,从军的种子就这样在小伟华的心中生根发芽。
对于李伟华来说从军似乎也不需要理由。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李家祖孙三代都与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事要追溯到1942年的8月。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齐鲁大地,在日照市西湖大石头村荒野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少年吆喝着要去打鬼子,领头的少年正是李忠烈,当时的他也只有十五岁,但长得魁梧结实,双目有神,面色微黑,浑身全是泥巴,像个小牛犊。
少年李忠烈回家立刻把参军报国的想法告诉母亲。
“三儿,你要想好了,打仗那是要死人的。”老人家打量了一下小忠烈,“你大哥说是去黄埔军校上学,出去之后,没有音信,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跟着你二哥学着做点生意……”
“娘,俺看不起二哥,那是投机倒把!你就让俺去吧,俺铁了心要做这件事, 俺就想去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
听完小忠烈的一番豪言壮语, 老人家叹了一口气。老人家知道这孩子天生 “倔”脾气,也懂得“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她很快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忠烈的父亲。李忠烈的父亲是个读书人,自然明白这道理。
第二天的清晨漫天红云,新生的太阳像烧红的鏊子,喷薄而出,晶莹耀眼。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头,为这群小男子汉们送行。
经过整整一天的长途跋涉,傍晚时分,他们到达了位于莒南县的115师师部。经过层层筛选,只有李忠烈被留了下来。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红色基因在这个家族的血液里开始流淌,历久弥坚。
在一个周末的清晨,窗外阳光一片。战争毫无征兆地打响了,一场接着一场。李忠烈跟随大部队南征北战。
令李忠烈印象最深刻的是泊里战役,在这场不大不小的战斗中,他见到了二哥李忠诚,那是李忠烈参军后第一次见到二哥,也是最后一次。
为解放藏马县泊里镇,部队急需物质,动员群众,李忠诚积极响应号召,为前线免费输送物资给养。
可是,就在运输物资的路上,李忠诚被敌人的炮火击中,不幸身亡。
藏马县解放后,当地老百姓翻山越岭用独轮车,将李忠诚的尸体推回大石头村的那一天,附近的群众百姓都来了,李忠烈哭了,哭得很伤心。这一刻,他才明白原来报效国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硝烟弥漫的战场,枪林弹雨的黑夜,炮火连天的岁月,李忠烈带领战士英勇杀敌,多次被表彰立功,并荣立“特等功臣”荣誉称号。多年的戎马生涯,也让这位英雄遍体鳞伤,胸前佩戴的7枚闪亮的军功章,是李忠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荣誉,是炮火洗礼的见证。
平津战役结束后,李忠烈随部队南下,入军校深造,后调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该享受的时候,他却选择离开,于1957年解甲归田、带病还乡,任当地镇党委书记,为家乡建设做出了贡献。
由于身体战伤累累,身体日渐虚弱,李忠烈于1972年7月4日去世,年仅45岁,李忠烈走了,永远离開了这个世界。当时女儿12岁,李东只有7岁。
党组织曾这样评价他:“在战场上是英雄,在和平年代是楷模。”
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到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改革开放日新月异,不变的是李家延续了近百年的军旅情怀和红色基因。
在远离硝烟的和平年代,李伟华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弃笔从戎,紧随父辈的足迹,走进位于晋西北高原的军营,开始追寻父辈们曾经历过的火热军营生活。
很多人的名字带有时代烙印,李伟华笑言他的名字带有“红色烙印”“名字是妈妈起的,是‘伟大的中华’的意思”。他明白,传承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
“你爸的军歌演唱会又开始了!”山秀峰微笑着,云淡风轻地对李伟华说。但是又有谁知道,这首歌对于这个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忆。
伴随着歌曲的旋律,思绪被拉回到1985年的那个盛夏。
“报告!”
“请进!”
“首长,这是我的请战书,我申请去前线参战!”23岁的李东敲开首长办公室的门说道。
1985年,某边境作战还在继续。此时李东是济南军区有着四年军龄的一名老兵。这一年的7月,李东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选调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去前线轮战。
听说有参战任务,青春热血的李东顾不了那么多,没找到毛笔,他咬破手指就写请战书: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红红的大字写在白纸上,让现场所有人心生敬畏。
出征作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李东内心还在作斗争,要不要告诉妻子。
“李东!”
“到!”这一天正在进行军事训练的李东,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他的名字。李东无意识地答“到”,立正转身。
“为什么不告诉我?怕我拖你后腿吗?”妻子山秀峰来到部队,眼睛里满含泪花,来当面质问他。
“我……”李东吞吞吐吐,面对突然到来的妻子,竟不知如何作答。山秀峰从李东同乡战友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就连夜赶到了部队。
“你放心!我不是来阻拦你去前线的,我嫁给了你,难道你真的还不了解我吗?”
“我知道,但是……”没等李东说完,山秀峰就径直走到站在一旁,还没有回过神来的团长面前,“我作为家属,我支持李东做出的任何选择!我学过护理,如果部队允许,我愿意和李东并肩战斗!”
次日上午阴雨绵绵,选出来的代表集中在一起,剃了光头,戴上大红花,披上彩带,一一合影留念!望着照相机的镜头,李东百感交集,他明白,所有的战士也都明白,这也许是生命中最后的影像。
战士们共同合唱《再见吧,妈妈》,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哭了,蓬莱人民赶到现场,送鸡蛋水果、送书本、送衣服雨衣……
誓师动员大会上,妻子山秀峰和李东一起出现在讲台上,举起右拳,共同宣誓:“杀敌保国,不胜不还!杀敌保国,不胜不还!杀敌保国……”
不仅李伟华的父亲是参加过战争的英雄,他的爷爷李忠烈也是先后参加过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上百次大小战役的老英雄。
当别的孩子听着童话故事的时候,母亲山秀峰为他讲述着父辈和祖辈英勇作战、奋勇杀敌的故事,因此,爷爷和爸爸就是小伟华的超级英雄,从军的种子就这样在小伟华的心中生根发芽。
对于李伟华来说从军似乎也不需要理由。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李家祖孙三代都与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事要追溯到1942年的8月。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齐鲁大地,在日照市西湖大石头村荒野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少年吆喝着要去打鬼子,领头的少年正是李忠烈,当时的他也只有十五岁,但长得魁梧结实,双目有神,面色微黑,浑身全是泥巴,像个小牛犊。
少年李忠烈回家立刻把参军报国的想法告诉母亲。
“三儿,你要想好了,打仗那是要死人的。”老人家打量了一下小忠烈,“你大哥说是去黄埔军校上学,出去之后,没有音信,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跟着你二哥学着做点生意……”
“娘,俺看不起二哥,那是投机倒把!你就让俺去吧,俺铁了心要做这件事, 俺就想去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
听完小忠烈的一番豪言壮语, 老人家叹了一口气。老人家知道这孩子天生 “倔”脾气,也懂得“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她很快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忠烈的父亲。李忠烈的父亲是个读书人,自然明白这道理。
第二天的清晨漫天红云,新生的太阳像烧红的鏊子,喷薄而出,晶莹耀眼。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头,为这群小男子汉们送行。
经过整整一天的长途跋涉,傍晚时分,他们到达了位于莒南县的115师师部。经过层层筛选,只有李忠烈被留了下来。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红色基因在这个家族的血液里开始流淌,历久弥坚。
在一个周末的清晨,窗外阳光一片。战争毫无征兆地打响了,一场接着一场。李忠烈跟随大部队南征北战。
令李忠烈印象最深刻的是泊里战役,在这场不大不小的战斗中,他见到了二哥李忠诚,那是李忠烈参军后第一次见到二哥,也是最后一次。
为解放藏马县泊里镇,部队急需物质,动员群众,李忠诚积极响应号召,为前线免费输送物资给养。
可是,就在运输物资的路上,李忠诚被敌人的炮火击中,不幸身亡。
藏马县解放后,当地老百姓翻山越岭用独轮车,将李忠诚的尸体推回大石头村的那一天,附近的群众百姓都来了,李忠烈哭了,哭得很伤心。这一刻,他才明白原来报效国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硝烟弥漫的战场,枪林弹雨的黑夜,炮火连天的岁月,李忠烈带领战士英勇杀敌,多次被表彰立功,并荣立“特等功臣”荣誉称号。多年的戎马生涯,也让这位英雄遍体鳞伤,胸前佩戴的7枚闪亮的军功章,是李忠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荣誉,是炮火洗礼的见证。
平津战役结束后,李忠烈随部队南下,入军校深造,后调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该享受的时候,他却选择离开,于1957年解甲归田、带病还乡,任当地镇党委书记,为家乡建设做出了贡献。
由于身体战伤累累,身体日渐虚弱,李忠烈于1972年7月4日去世,年仅45岁,李忠烈走了,永远离開了这个世界。当时女儿12岁,李东只有7岁。
党组织曾这样评价他:“在战场上是英雄,在和平年代是楷模。”
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到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改革开放日新月异,不变的是李家延续了近百年的军旅情怀和红色基因。
在远离硝烟的和平年代,李伟华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弃笔从戎,紧随父辈的足迹,走进位于晋西北高原的军营,开始追寻父辈们曾经历过的火热军营生活。
很多人的名字带有时代烙印,李伟华笑言他的名字带有“红色烙印”“名字是妈妈起的,是‘伟大的中华’的意思”。他明白,传承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