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宜兴市2009-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状况与病原学构成进行分析,对防控措施进行探讨,有针对的做好疾病控制工作。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兴市2009-2015年报告发生的手足口病病例数据,对目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探讨。结果:宜兴市在2009-2015年期間,共报告手足口病10681例,分析5岁及以下年龄组中发现1-3岁幼儿发病最多,每年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病原学检测以Coxl6与EV71为主。结论:宜兴市手足口病目前发病特征明显,所采取的措施对于预防病例重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描述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12-012-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及婴幼儿的急性传染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最容易发病。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由于引起该类疾病病毒较多,无法产生交叉免疫,因此可以反复得病。本文对宜兴市2009-2015年发生的所有病例进行分析,对目前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为进一步防控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9-2015年所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及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手足口病流调资料,人口数据由统计局提供。
1.2分析方法
率的分析采用SAS9.0进行卡方分析,病原学检测由无锡疾控制中心化验室完成,采用实时反转象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
2结果
2.1疫情概况
宜兴市2009-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6081例,重症病例41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177.84/10万;历年汇总,2014年病例数与发病率最高,为3348例,259.83/10万;2009年最低,为985例,77.63/10万。发病率从2009-2010年开始上升,2011-2013年达到一个高位平台期,2014年达历年发病数与发病率最高,2015年下降,目前仅存在一个高峰。经卡方检验历年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1581.97,P<0.0001),重症病例2010年病例数最高为23例,2015年最少为0例。
2.2时间分布
从分月数据看,历年来手足口病分布基本呈现每年2个高峰,在开年的春夏季开始上升,到6月份达到高峰,之后在暑期下降,在下学期开学后疫情上升,再次形成一个高峰,除2009年与2014年外其余年度幅度较6月份高峰有明显下降(见图1)。
2.3人群分布
2.3.1性别年龄分布
宜兴市2009-2015年手足口病病例性别分布中男9519例,女6562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45: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0-5岁的儿童,共15011例,占总发病人数的93.35%。病例最小1个月龄,最大45岁。对发病的0-5岁病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1岁组在所有分年龄组中发病最高,其次为2-3岁组,0岁组与5岁组发病最低。(见图2)
2.3.2职业分布
手足口病发病职业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9154例、/6302例,占总病例数的96.12%(见表2),职业分布构成之间经检验有差异(x2=211.70,P<0.0001)。
2.4地区分布
全市18个镇街园区均有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宜城街道与丁蜀镇,其次离城较近的新街街道,而离城区较远的山区如湖父镇、西渚、太华等镇发病明显较低(见图2)。
2.5病原学监测
2009-2015年共检测手足口病标本768份,检出阳性标本398份,总阳性率为51.82%,其中EV71阳性147份,占36.93%,Cox16型阳性185份,占46.48%,其他肠道病毒阳性66份(16.58%),各年检出率之间存在差异(x2=137.85,P<0.0001)。
3讨论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作为法定传染病纳入系统报告,作为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每年宜兴市均有大量病例发生。本文旨在通过对这几年来宜兴市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探讨与所采取措施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提出更佳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宜兴市2009年-2015年共报告发生手足口病手16081例,2009年病例数与发病率最低,2014年最高,从年发病率看目前尚处于一个流行周期,与部分地方报告的2-3年一个流行高峰不同一。全年每月均会发生,每年高峰比较恒定,均显现2个小高峰,集中在每年的春夏与秋冬交替阶段,由于宜兴市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在春夏与秋冬交替季节时雨水较多,气候湿暖,正是手足口病病毒容易繁殖的阶段,高峰季节的恒定也为手足口病防控提前做好准备提供了依据。
从宜兴市手足口病病例年龄分布来看,主要为5岁及以下,对这部分病例进行分析发现,1岁组的幼儿病例数与发病率均最高,其次为2-3岁组,后续依次递减,这也印证了职业类别中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结论,对于1-5岁的幼儿来说,本身由于抵抗力弱,同时对此类病毒均缺乏免疫力,一旦接触到到病毒,发病概率极大,而0岁组幼儿由于无法行走,自我接触机会较少,但由于存在成人携带病毒情况,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发病率,后期可以开展一些与0岁组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的成年人该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从职业分布来看,散居儿童与幼托儿童占所有病例的绝大多数,目前主要防控对策也是针对这部分幼儿,目前对于散居儿童,措施效果不佳,主要在幼儿患病后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如家中消毒、消杀、做好居家隔离、家长做好自我卫生等等,日常通过每季度发放人户宣传资料来预防,因此历年来散居儿童总体发病呈现上升现象。对于幼托儿童近几年来重点加强了对托幼机构的防控指导,在晨检的基础上增加了午检,坚决落实1周内2例停课,全市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等措施,这对预防手足口病的进一步扩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最大的作用是预防病例的重症化,宜兴市手足口病2009-2015年仅发生重症病例41例,从历年的病毒监测发现,EV71流行时高时低,但并没有影响重症病例的发生。
目前宜兴市手足口病发病人群、季节等特征明显,对于防控措施的采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早期手足口病发生后的防控依然存在巨大挑战,需要疾控、医疗机构、家长、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
[关键词]手足口病;描述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12-012-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及婴幼儿的急性传染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最容易发病。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由于引起该类疾病病毒较多,无法产生交叉免疫,因此可以反复得病。本文对宜兴市2009-2015年发生的所有病例进行分析,对目前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为进一步防控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9-2015年所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及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手足口病流调资料,人口数据由统计局提供。
1.2分析方法
率的分析采用SAS9.0进行卡方分析,病原学检测由无锡疾控制中心化验室完成,采用实时反转象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
2结果
2.1疫情概况
宜兴市2009-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6081例,重症病例41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177.84/10万;历年汇总,2014年病例数与发病率最高,为3348例,259.83/10万;2009年最低,为985例,77.63/10万。发病率从2009-2010年开始上升,2011-2013年达到一个高位平台期,2014年达历年发病数与发病率最高,2015年下降,目前仅存在一个高峰。经卡方检验历年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1581.97,P<0.0001),重症病例2010年病例数最高为23例,2015年最少为0例。
2.2时间分布
从分月数据看,历年来手足口病分布基本呈现每年2个高峰,在开年的春夏季开始上升,到6月份达到高峰,之后在暑期下降,在下学期开学后疫情上升,再次形成一个高峰,除2009年与2014年外其余年度幅度较6月份高峰有明显下降(见图1)。
2.3人群分布
2.3.1性别年龄分布
宜兴市2009-2015年手足口病病例性别分布中男9519例,女6562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45: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0-5岁的儿童,共15011例,占总发病人数的93.35%。病例最小1个月龄,最大45岁。对发病的0-5岁病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1岁组在所有分年龄组中发病最高,其次为2-3岁组,0岁组与5岁组发病最低。(见图2)
2.3.2职业分布
手足口病发病职业分布特征明显,主要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9154例、/6302例,占总病例数的96.12%(见表2),职业分布构成之间经检验有差异(x2=211.70,P<0.0001)。
2.4地区分布
全市18个镇街园区均有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宜城街道与丁蜀镇,其次离城较近的新街街道,而离城区较远的山区如湖父镇、西渚、太华等镇发病明显较低(见图2)。
2.5病原学监测
2009-2015年共检测手足口病标本768份,检出阳性标本398份,总阳性率为51.82%,其中EV71阳性147份,占36.93%,Cox16型阳性185份,占46.48%,其他肠道病毒阳性66份(16.58%),各年检出率之间存在差异(x2=137.85,P<0.0001)。
3讨论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作为法定传染病纳入系统报告,作为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每年宜兴市均有大量病例发生。本文旨在通过对这几年来宜兴市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探讨与所采取措施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提出更佳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宜兴市2009年-2015年共报告发生手足口病手16081例,2009年病例数与发病率最低,2014年最高,从年发病率看目前尚处于一个流行周期,与部分地方报告的2-3年一个流行高峰不同一。全年每月均会发生,每年高峰比较恒定,均显现2个小高峰,集中在每年的春夏与秋冬交替阶段,由于宜兴市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在春夏与秋冬交替季节时雨水较多,气候湿暖,正是手足口病病毒容易繁殖的阶段,高峰季节的恒定也为手足口病防控提前做好准备提供了依据。
从宜兴市手足口病病例年龄分布来看,主要为5岁及以下,对这部分病例进行分析发现,1岁组的幼儿病例数与发病率均最高,其次为2-3岁组,后续依次递减,这也印证了职业类别中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结论,对于1-5岁的幼儿来说,本身由于抵抗力弱,同时对此类病毒均缺乏免疫力,一旦接触到到病毒,发病概率极大,而0岁组幼儿由于无法行走,自我接触机会较少,但由于存在成人携带病毒情况,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发病率,后期可以开展一些与0岁组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的成年人该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从职业分布来看,散居儿童与幼托儿童占所有病例的绝大多数,目前主要防控对策也是针对这部分幼儿,目前对于散居儿童,措施效果不佳,主要在幼儿患病后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如家中消毒、消杀、做好居家隔离、家长做好自我卫生等等,日常通过每季度发放人户宣传资料来预防,因此历年来散居儿童总体发病呈现上升现象。对于幼托儿童近几年来重点加强了对托幼机构的防控指导,在晨检的基础上增加了午检,坚决落实1周内2例停课,全市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等措施,这对预防手足口病的进一步扩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最大的作用是预防病例的重症化,宜兴市手足口病2009-2015年仅发生重症病例41例,从历年的病毒监测发现,EV71流行时高时低,但并没有影响重症病例的发生。
目前宜兴市手足口病发病人群、季节等特征明显,对于防控措施的采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早期手足口病发生后的防控依然存在巨大挑战,需要疾控、医疗机构、家长、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