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宝应县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各学科领衔人员一般为在宝应的省、市特级教师,成员为历年骨干教师,考核结果相对优秀的市、县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等各类骨干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笔者经常听这些优秀教师的课.在听课过程中,笔者认真注意每一位老师上课的细节,而其中最引我注意的就是他们上课时所说的话,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交流感情为目的而使用的一门工作语言.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和这些骨干教师的优秀课相比,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上课从开始讲到下课,讲得口干舌燥,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如果把这些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整理出来,我们会发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很少,而废话,罗嗦、重复的语言却占据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效率自然低下.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应该在课堂教学语言上多下功夫.
1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拉开序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物理也是如此.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导入语设计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惯性的内容时,笔者在导入语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有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同时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女青年在前,男青年在后,路上突然窜出一只狗,汽车紧急刹车,没有站稳的男青年撞在女孩身上,女孩回头骂一句:“瞧你那德性!”男青年回答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故事讲完,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兴趣高涨,为成功地上好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拉开序幕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课前的休息时间里,学生们尽情玩耍、嬉闹.当上课铃声响后,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这也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脱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用巧妙顺畅的过渡语穿针引线
俗话说:“搭桥过河,登梯爬高.”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大凡著名教师的课,几乎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虽然教学过渡语不是教学的主体,但对教学各环节内容起到“串连”作用,顺则通,通则美,启发性的过渡语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如讲授“速度”时,为了使学生对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较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可采用分层过渡的语言描述出多种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将课堂教学一步步向纵深推进:(1)骑车人和步行者同时从同一地方沿同一方向运动,谁快?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远的快些;(2)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竞赛,甲同学用16 s跑完,乙同学用14 s跑完,谁快?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便借用上面的思路思考、讨论,最后得出:路程相同时,时间用得少的快;(3)甲同学跑100 m用了14 s,乙同学跑10000 m用了28 min,谁快?此问排除了同时间、同距离的条件,学生不再抢着回答,而是认真进行思考,并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进一步启发过渡:他们虽然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不同,但他们运动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他们都有运动的距离,都需要运动的时间,我们能否找出他们各自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马上开始计算,并得出:跑100 m的人1 s运动的距离约为7.14 m;而跑104 m的人1 s运动的距离约为6 m,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速度的本质,整堂课也随之和谐顺畅了起来.
教学过程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粒粒珍珠,而各环节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之间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语言的连贯、和谐之美.
3用画龙点睛的结束语拉下帷幕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课艺术的结尾可使学生保持昂奋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教学内容遐想连篇、深思求解,或深受启迪而渐悟其理,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继续向课外延伸,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完美的效果,而草草收场则会使整节课黯然失色.结束语的设计有总结性结束语、设问激疑式结束语、首尾呼应式结束语、期望鼓励式结束语等.例如:学习《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知识时采用设疑的方式开头:为什么飞机的机翼上表面要做成圆弧形?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为什么能够打出上旋球或下旋球?给你一个乒乓球和一张厚的纸,让你将乒乓球悬在纸下吹而球不掉下来,你能想出办法来吗?待学生实验做成功了再提问:“这是什么道理呢?”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知识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学生们必然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而惊喜万分.啊!原来如此!怪不得在火车站台候车的旅客都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不然该多危险啊……,这样使得整节课首尾呼应,教学效果自然较好.再如学完《浮力》这一节后,为了强调要点使学生对整堂课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浮力的方法:浮力的计算方法有哪些?用公式如何表示?各公式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学生在笔者引导下结合板书内容很快概括出浮力的计算公式:(1)称量法:F浮=G物-F示数;(2)浮体法:F浮=G物;(3)原理法:F浮=F向上-F向下.
通过这样的结束语,学生既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又为以后浮力的计算埋下“伏笔”,给下节课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有人把一堂课的结构比喻成“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即开头要象凤凰那样引人入胜;猪肚,即中间要象猪肚一样丰满结实;豹尾,即收尾要象豹子尾巴一样有后动,这是对课堂结构的高度概括.对初中物理而言,一堂成功的物理课,教师的语言必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因此,物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的作用,多角度、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语言,营造一个个最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能力提高了,还愁课堂效率不高吗?
1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拉开序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物理也是如此.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导入语设计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惯性的内容时,笔者在导入语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有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同时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女青年在前,男青年在后,路上突然窜出一只狗,汽车紧急刹车,没有站稳的男青年撞在女孩身上,女孩回头骂一句:“瞧你那德性!”男青年回答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故事讲完,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兴趣高涨,为成功地上好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拉开序幕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课前的休息时间里,学生们尽情玩耍、嬉闹.当上课铃声响后,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这也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脱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用巧妙顺畅的过渡语穿针引线
俗话说:“搭桥过河,登梯爬高.”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大凡著名教师的课,几乎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虽然教学过渡语不是教学的主体,但对教学各环节内容起到“串连”作用,顺则通,通则美,启发性的过渡语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如讲授“速度”时,为了使学生对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较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可采用分层过渡的语言描述出多种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将课堂教学一步步向纵深推进:(1)骑车人和步行者同时从同一地方沿同一方向运动,谁快?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远的快些;(2)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竞赛,甲同学用16 s跑完,乙同学用14 s跑完,谁快?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便借用上面的思路思考、讨论,最后得出:路程相同时,时间用得少的快;(3)甲同学跑100 m用了14 s,乙同学跑10000 m用了28 min,谁快?此问排除了同时间、同距离的条件,学生不再抢着回答,而是认真进行思考,并进行激烈的讨论.教师进一步启发过渡:他们虽然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不同,但他们运动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他们都有运动的距离,都需要运动的时间,我们能否找出他们各自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马上开始计算,并得出:跑100 m的人1 s运动的距离约为7.14 m;而跑104 m的人1 s运动的距离约为6 m,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速度的本质,整堂课也随之和谐顺畅了起来.
教学过程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粒粒珍珠,而各环节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之间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语言的连贯、和谐之美.
3用画龙点睛的结束语拉下帷幕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课艺术的结尾可使学生保持昂奋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教学内容遐想连篇、深思求解,或深受启迪而渐悟其理,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继续向课外延伸,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完美的效果,而草草收场则会使整节课黯然失色.结束语的设计有总结性结束语、设问激疑式结束语、首尾呼应式结束语、期望鼓励式结束语等.例如:学习《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知识时采用设疑的方式开头:为什么飞机的机翼上表面要做成圆弧形?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为什么能够打出上旋球或下旋球?给你一个乒乓球和一张厚的纸,让你将乒乓球悬在纸下吹而球不掉下来,你能想出办法来吗?待学生实验做成功了再提问:“这是什么道理呢?”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知识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学生们必然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而惊喜万分.啊!原来如此!怪不得在火车站台候车的旅客都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不然该多危险啊……,这样使得整节课首尾呼应,教学效果自然较好.再如学完《浮力》这一节后,为了强调要点使学生对整堂课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浮力的方法:浮力的计算方法有哪些?用公式如何表示?各公式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学生在笔者引导下结合板书内容很快概括出浮力的计算公式:(1)称量法:F浮=G物-F示数;(2)浮体法:F浮=G物;(3)原理法:F浮=F向上-F向下.
通过这样的结束语,学生既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又为以后浮力的计算埋下“伏笔”,给下节课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有人把一堂课的结构比喻成“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即开头要象凤凰那样引人入胜;猪肚,即中间要象猪肚一样丰满结实;豹尾,即收尾要象豹子尾巴一样有后动,这是对课堂结构的高度概括.对初中物理而言,一堂成功的物理课,教师的语言必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因此,物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的作用,多角度、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语言,营造一个个最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能力提高了,还愁课堂效率不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