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哲学史的认知上,人们习惯持有一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水火不相容的思想定式。其实这种思维模式早在中世纪后期就已被苏格兰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所打破。作为唯名论者,他认为实体乃作为单个物体来存在,因此“共相”不可能脱离单个物体来独立存在;不过,“共相”作为物质之“名”并不纯为“心想”,而是反映出世界存在之所依的无所不在而又统一的物质本原。而且这种“心想”也是灵魂与肉体共构之人的活动,由此而论,或许灵魂中有物质、物质则有思想能力。这里,他开始悟到思想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其沉思所指归的形而上之学却有着实在的、本原意义的物质内容。
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曾肯定地评价说:“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可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
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于1265年或1266年生于苏格兰博维克郡的邓斯镇,少年时就读于哈丁顿,1277年被其叔父带往邓弗里斯方济各会修院,约1280年成为该会修士,1291年在北安普顿获天主教神职,随后于1293至1296年间在巴黎求学,1297至1301年转到牛津大学深造并应邀讲学,1302至1303年回到巴黎大学任教,讲授彼得·朗巴德的《箴言四书》,此间由于他卷入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反对法王菲力普的活动而于1303年被法王驱逐出法国,此后一度到牛津大学任教,但于1304年4月重返巴黎执教,不久就于1307年被其修会派到德国科隆的方济各会学馆工作,于1308年11月8日在科隆去世,其在科隆葬地的墓志铭上刻有:“苏格兰养育了我,英国接受了我,法国教育了我,科隆容纳了我。”他著述甚丰,有“精细博士”之称,1991年被祝圣为真福。其主要著作包括《彼得·朗巴德(箴言四书)论疏》、《波尔菲利“论一般”之问题》、《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之问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精细论题集》、《论第一原理》、《纯理论命题》、《牛津评著》、《巴黎记录集》、《巴黎与牛津文集》、《自由辩论集》等。
在神学与哲学的关系上,邓斯·司各脱选择了用形而上学的沉思和论辩来探究“存在”的进路。
在他看来,哲学的形而上之思以上帝创造的万物为对象,故而依靠理性、基于认识,旨在说明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神学的形.而上之思则以上帝本身为对象,在此,单纯的理性无能为力,其思想上的把握要靠信仰,而其实践中的推行则依赖于教会权威。
“存在”与“无限存在”有着内在关联。从理性认知来看,“无限存在”应是从“存在”的一般意义中推出,而“存在”的一般意义作为“存在之存在”乃比具体、有限存在有着逻辑上的先在性,却在认识时间及过程上后于具体的、有限存在。由此,他非常巧妙地找出了西方哲学与神学在认知上的分与合。
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曾肯定地评价说:“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可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
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于1265年或1266年生于苏格兰博维克郡的邓斯镇,少年时就读于哈丁顿,1277年被其叔父带往邓弗里斯方济各会修院,约1280年成为该会修士,1291年在北安普顿获天主教神职,随后于1293至1296年间在巴黎求学,1297至1301年转到牛津大学深造并应邀讲学,1302至1303年回到巴黎大学任教,讲授彼得·朗巴德的《箴言四书》,此间由于他卷入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反对法王菲力普的活动而于1303年被法王驱逐出法国,此后一度到牛津大学任教,但于1304年4月重返巴黎执教,不久就于1307年被其修会派到德国科隆的方济各会学馆工作,于1308年11月8日在科隆去世,其在科隆葬地的墓志铭上刻有:“苏格兰养育了我,英国接受了我,法国教育了我,科隆容纳了我。”他著述甚丰,有“精细博士”之称,1991年被祝圣为真福。其主要著作包括《彼得·朗巴德(箴言四书)论疏》、《波尔菲利“论一般”之问题》、《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之问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精细论题集》、《论第一原理》、《纯理论命题》、《牛津评著》、《巴黎记录集》、《巴黎与牛津文集》、《自由辩论集》等。
在神学与哲学的关系上,邓斯·司各脱选择了用形而上学的沉思和论辩来探究“存在”的进路。
在他看来,哲学的形而上之思以上帝创造的万物为对象,故而依靠理性、基于认识,旨在说明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而神学的形.而上之思则以上帝本身为对象,在此,单纯的理性无能为力,其思想上的把握要靠信仰,而其实践中的推行则依赖于教会权威。
“存在”与“无限存在”有着内在关联。从理性认知来看,“无限存在”应是从“存在”的一般意义中推出,而“存在”的一般意义作为“存在之存在”乃比具体、有限存在有着逻辑上的先在性,却在认识时间及过程上后于具体的、有限存在。由此,他非常巧妙地找出了西方哲学与神学在认知上的分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