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东北方言小品及影视剧的话语幽默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东北方言小品深受观众喜爱,以赵本山作品为代表的令人捧腹大笑的东北方言小品以及影视剧从二十世纪末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东北演员站上了舞台为观众带来一次有一次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东北方言本身的幽默性以及其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小品赋予了持久的生命力,演员们在小品的演绎过程中故意将东北方言本身的特点夸大,加之恰当的艺术手段,从而借助语言的魅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东北方言小品的幽默言语进行分析,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幽默机制。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东北方言;小品;影视剧;幽默
  引言:
  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人在周围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之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说话方式及习惯,这些说话方式是某个地区特有的不同于标准语的语言,实则为语言的地方变体,被称为“地方语言”,简称“方言”。在中国众多的方言之中,受众率最多的方言之一便是东北方言,而这其中一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东北方言的小品以及影视剧带来的影响,自上世纪末起,东北方言的小品及影视剧将东北方言带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这中间的领军人物——赵本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极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期盼赵本山的身影,除了对于赵本山本身的欣赏之外,不得不承认的是东北方言所固有的生动形象,幽默简洁的特点为荧幕作品制造了独一无二的幽默效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看到更多来自东北的优秀喜剧演员开始站上舞台,走向荧幕。这也是多年来,大众对于东北方言的喜爱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东北方言在荧屏之上的幽默感被放大呢?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规定除地方戏曲片之外的电视剧的语言应该以普通话为主。这样一来,在大众的主流思想中,电视上面所展现的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正式的感觉。话语幽默与否,除了言语本身的特点影响之外,与其发生的语境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同样的话语出现在日常交际中或是电视上的效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看来,将方言体现在电视中本身就带着一定的幽默性,并且更加放大了言语本身的特点。
  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将以近年来较新的东北方言小品及电影中的搞笑对白为例来分别从语音以及词汇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幽默之处。
  一、理论框架
  (一)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把‘语言’看作是包括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内的一种现象,语言变体(或简称变体)一词可用于指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R.A.赫德森,1990:31)因此,R.A.赫德森将“语言变体”定义为社会分布相似的一套语项。“语言变体”实际上是一个内容很宽泛的概念,林松岑(1985)指出,这样的一套语言项目,可以指的是整个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或者也可以仅仅是某个特定的词语、语法成分或规则。或者说只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分布的范围,就可以是一种语言变体。而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便与方言变体有关。在介绍东北方言之前,不得不了解一下“普通话”的概念:词语大词典中给出关于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那么除此之外的在中国各地域所形成的各自的不同的语言变体便是不同的方言,黄伯荣、廖序东(1997)认为: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雖然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是很多北方方言中独特的发音方式以及词汇仍然明显区别于普通话,这些特点使得该方言在原本的日常交际中就具有了幽默的潜质,在荧幕上配合演员的动作表情便得到了放大。
  (二)幽默
  幽默一词最初由外来词“humor”音译而来,通常来讲就是指某个事物比较有趣或者可笑。这一词最早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引入中国的。网络上对于幽默的解释为“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确实,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还有人认为幽默还能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可见幽默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老舍先生认为:据我看,它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欠缺,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欠缺;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而在对方言进行话语幽默分析时,本文还涉及到一个方言幽默的概念,“在语言学领域中‘方言幽默’指将方言视为承载幽默的语言实体。‘方言幽默’这个术语多见于文学和喜剧领域,指的是使用方言作为幽默机制。”这也是本文所涉及的通过借助方言本身的特点来制造幽默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针对方言话语幽默的研究,大量的学者为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杨怀波在2011年以赵本山小品、二人转和电视剧《乡村爱情》为主要语料,对东北方言幽默现象从语言因素、逻辑、语境、修辞和语用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檀栋和何理等相当一部分学者则主要以赵本山的语言特点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话语的幽默机制。上世纪末对于东北方言的研究多数都基于赵本山作品的语料,一直到今天,这些研究覆盖了几乎所有赵本山的作品。即便是很多年前的作品,时至今日还是会被当做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可见赵本山对于东北方言在荧屏上的展现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从2009年到2013间,从春晚小品《不差钱》播出之后,大量针对“小沈阳”语言及现象的研究开始涌现出来。但是除此之外的对于其他东北方言小品及影视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虽然也有少数的学者研究过宋小宝言语幽默分析,但是多数研究仍然仅仅关注早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话语幽默分析。
  三、东北方言语音制造的幽默
  每一个方言都有一些对字词独特的发音,东北方言也不例外,而东北方言中的这些发音习惯使其听起来就很好笑。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样的发音很“土”,然而就是这种土里土气的感觉使得东北方言在荧屏上呈现时体现出了一种反差,正是这种反差加深了东北方言言语幽默的效果。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平卷舌不分
  所谓平卷舌,也叫平翘舌,平舌是由“s, c, z”做声母构成的发音,而相对的,卷舌是由“sh,ch,zh”构成的。东北方言中一些涉及到平卷舌的音会有错用的情况,比如将“组织”发成“煮织”,将“怎么”发成“枕么”等。小品《私房钱》中的几段对话的内容如下:
  a.杨冰:菜来了,别着急,还有菜。
  胖丫:回来。刚才你来个朋友,说还你一千块钱,这钱咋回事啊?
  b.曹星:冰哥,冰哥,哎呀,这门也不关,干啥呢?干啥呢?哥呀,练瑜伽呢。
  杨冰:那什么,打扫打扫卫生,这地呀,女的一天老掉头发,我跟你说,这头发是最难收拾的,你不行明儿把头发剃了。怎么的?兄弟,有事?
  在这段对话中,看似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演员在小品中呈现的时候,a中的平舌音“咋”字被发成了“眨”的音,b中的平舌音“扫”字被发成了“少”的音。这样的平卷舌误用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之一,演员在舞台上为呈现出更好的幽默效果,便会在很多时候故意夸大东北方言的这种特点,以此来娱乐大众。
  (二)发音声调
  在东北方言中,对于字词发音的独特音调也是使东北话充满幽默色彩的原因之一,汉语中的音调分为四声,而在东北话话中,一些原本应该发一声的字被发成了二声或三声,原本应该发成二声的却被发成了三声或四声,这样的情况在东北方言是非常多见的。在电影《缝纫机乐队》中的一个片段中的对话如下:
  程宫:赶紧睡觉,知道不?明天带我见见乐队其他成员
  胡亮:这话说的,哪有其他成员,躺在你身边的就是乐队的全部成员了
  程宫:别跟我闹啊!
  胡亮:没跟你闹。
  电影《缝纫机乐队》是一部主要以东北方言为主的搞笑电影,在这段对话中,程宫说的“知道不”的“知”的发音为二声,而在普通话中,该字应该是一声的发音;后面说到“别跟我闹啊”中的“别”字的标准发音应该是二声,但是在电影对话中被发成了四声,虽然“别”字的确有四声的发音,但是“别”字发四声时通常是用来指检出要求对方改变意见或习惯,比如说“他脾气倔得很,我别不过他”而二声通常是表示“不要”的意思。但是在东北话中,二声的“别”字会被习惯性的发成四声;最后胡亮说的“没跟你闹”中,“没”字发成了四声,也是东北话中比较习惯的发音方式。下面的另外一个片段中的对话也是同样的情况。
  胡亮:我给你加五万块钱你帮我组个乐队行不?
  ……
  胡亮:十万行
  程宫:十五万
  胡亮:不是 十万都行了,都落锤了怎么还往上涨呢?
  在这段对话中,胡亮说“十万都行了”中将原本是一声发音的“都”发成“二声”。这样的发音特点使得大众在听到东北话时,疑惑的同时感到有趣好笑,正是因为听话人身处的不同环境导致话语发出时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幽默效果。
  (三)声母错用(“r”发成“y”)
  同普通话相比较的话,东北话中很多“y”声母开头的字容易被说成“r”开头,这种情况在电影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缝纫机乐队》中程宫对胡亮说“你没有乐队你找什么经纪人”,在这句话中,程宫把“人”发成“银”,就是因为将声母“r”發成了“y”。这样的发音方式在几年前赵本山的小品中体现得更多,如宋丹丹在小品《火炬手》中的一段台词说到“十几岁我踏上火车,来到火家屯,经过一个伙夫介绍,认识了这个让我上了一辈子火的黑土,从此我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在这段台词中,“热”的音就被发成了“业”。
  总得来说,东北方言在语音方面有很多区别于普通话的发音习惯,这些方式当中有一部分是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会使用的,比如一些音调,在日常对话中依旧还有很多东北人有上文提到的音调习惯,把一声的“插”读成三声,把一声的“都”读成二声等。但是还有一些方式是演员为了制造幽默效果而故意使用,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会这样用了,比如将声母“r”发成“y”,或者平卷舌不分的情况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
  四、东北方言词汇制造的幽默
  除了在语音上区别,东北方言中非常独特的一点,且直到今天还频繁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是东北方言中的特别的词汇。这些词汇可以用非常生动简洁的表现方式来简单明了的表现一些特性或是某个动作。比如在东北方言中,人们习惯将“什么”说成者“啥”,将“怎么”说成“咋”等;很多动作都可以用“整”字来体现。男士们之间说喝酒不说“喝点酒”,而是“整两口”;家庭主妇在家里到了做饭的时候可能会说“我去整饭”;在人们遇到困境不知所措的时候会说“这咋整啊”等等;而最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要属感叹词,东北方言中的“哎呀!”“啊!”这一类的感叹词通常会被“哎呀妈呀”“哎呀我去”等这样的词所替代,不难看出后者包含了更饱满的情绪。类似这样的独特表达方式在东北方言中不计其数,也是东北方言的一大特点。并且,近年来收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各地域的人们也都争相开始对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不得不说,这样的一种特点是东北方言收到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例子在近年来的东北方言小品以及电影中不胜枚举,在宋小宝的小品《吃面》中,有如下的一段对话:
  宋:海参呢?在哪呢?海参在哪呢?炒丢了?巴拉出锅了?让你造了?海参炒面,给我一个完美的解释!
  厨:解释啥呀?我叫海参,面是我炒的,完美不?
  在这段对话中,宋小宝问厨师海参在哪时,说了一句“巴拉出锅了”,这里面的“巴拉”就是一句东北方言独有的词语表达,在这里指的是厨师翻炒食物的动作;后面又说了一句“让你造了”,这里面的“造”是指“吃”的意思。
  而在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电影也同样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在电影《羞羞的铁拳》中主角艾迪生和他的朋友东哥之间的对话说到:
  东哥:到时候,你得故意输给他   艾迪生:东哥,我铁定输给他啊!我还用得着故意嘛!
  东哥:你这态度端正啊,我还怕你膈应三年前的事儿,我怕你不乐意呢!
  这里面提到的“铁定”“膈应”“乐意”都是地道的东北方言表达,原意分别是“肯定”“反感”“愿意”,比较有趣的表达是“膈应”这个词,因为从字面来理解这个词是很难把它和“反感”这个词联系倒一起的,对于处于不同社会环境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但是一旦理解之后就会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在电影中艾迪生和女主角马小互换了身体之后,艾迪生因为不会穿高跟鞋而跟马小发生了如下对话:
  艾迪生:你说你们这帮女的,穿的这什么玩意儿?
  马小:闭嘴
  艾迪生在这段对话中提到的“什么玩意儿”是指“什么东西”,但在东北方言中,人们惯用“玩意儿”来表达“东西”的意思,这个词不仅在东北地区,在很多其他地区也被广为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在小品以及影视作品中找的且在东北地区也经常使用的词,比如“够呛”“扯淡”“得瑟”等,“够呛”表示难以实现某件事;“扯淡”可以表示没有根据的瞎说;“得瑟”可以表达过分的炫耀。这些都是东北方言中非常独特的表达方式
  除了上述中特别的独立存在的词汇,东北方言中还有一些词缀用来添加在字词上来增加表达效果。在电影《缝纫机乐队》中,胡亮和程宫的对话中提到了一个东北方言中的后缀词,对话如下:
  胡亮:我咋的呢?
  程宫:你咋的呢!大舌头啷叽还让你当主唱,排练!
  胡亮:我唱歌不大舌头啷叽就行了呗!
  这段对话中提到的“大舌头啷叽”中的“啷叽”就是东北方言中的词缀,“大舌头”一词已经足够表达交际中的说话人的意思,但是加上这个词缀后就会使得表达更加生动且增加幽默效果。类似的使用还有比如在说一个人不聪明不机灵的时候,普通话可以直接说“傻”,而在东北方言中,会在“傻”字后面加上类似的词缀变成“傻了吧唧”。这样的词缀通常类似拟声词,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东北话说起来更加掷地有声,生动形象。
  结语:
  近年来,各类选秀以及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在这中间不乏各种各样的喜剧表演秀,我们也越来越多的看到东北演员站上喜剧舞台为观众带来欢笑。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喜剧演员开始进军电影行业,在这中间我们看到的是在东北方言影响之下的一批又一批优秀演员的成长。在他们的表演中,东北方言本身的魅力为表演作品增添了生命力,由于地域上的差别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东北方言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大众以一种好奇的态度而接受,并在了解过程中体会到这种方言中自带的幽默性。东北方言包含的不止是语音词汇上的有趣,更包含着东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上述的东北方言的这些特点并不会在表演过程中引发观众爆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东北方言贯穿作品当中,小品以及电影的搞笑效果也正是由这样的方言特点一点点搭建起来的。
  参考文献:
  [1] 陈松岑. 社会语言学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 黄伯荣,廖序東.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17.
  [3] R·A·赫德森. 社会语言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4] 杨怀波. 东北方言幽默研究[D]. 温州大学, 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科普动画是将科普领域与动画相结合的一种影视方式,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形式,我国动画领域尤为的注重科普动画的发展,它能够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和延伸价值,通过动画片的形式,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将有关于科学的知识和素养传递给接受者,有利于科普工作的进行,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中美科普动画之间的差异进行他研究,希望对我国的科普动画领域有所启示,日后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中美;科普动画;差异性  
期刊
摘 要:《花山节放歌》是由杨顺风作词,陈勇先生作曲的一首苗族风格的民歌。歌曲描绘了花山节时的各种风土人情,及苗族音乐风格。本文从歌词、曲式结构及旋律特色等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通过分析,能挺高本人苗族风格的个人創作水平。  关键词:陈勇;苗族;旋律;曲式结构;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花山节也称“采花节”“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是由杨顺风作词,陈勇作曲的一首苗
期刊
摘 要:人是万物之灵,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时时刻刻与这个世界发生着联系,包括人与环境、人与人、乃至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壁画中已经出现了具体的人物肖像画作品,所以以此可以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和描绘。因此就人物本身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历史以来“人物”也是许多画家描绘的重要题材。本论文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期刊
摘 要:服装摄影已逐渐成为,服装生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了解摄影的发展与应用,概括出摄影的诞生与发展。摄影要真实的再现服饰的艺术,表现服装的质感、款式和颜色。但是,摄影并不能绝对真实的再现服装的客观情况,很大程度上来说,摄影是对服装艺术的再创造和再表现。  摄影与时装结缘已久,自从1839年银版摄影法诞生开始,就进入服装的领地,来对服装进行艺术的表现和理念的传导。服装的艺术,经过摄影艺术独
期刊
摘 要:随着摄影的发明与创造,摄影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图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美术史研究过程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实物不断被转译为图像和影像资料。转译过程中有局限性或信息丢失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图像的转译,要有清醒的认识,反思是否过于依赖图像而忽视了实物的客观性。  关键词:图像;转译;释读;艺术创作  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这是一种表象或一整套表象,已脱离了当初出现并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西方音乐的传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西化观念渐长,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开发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2017年我国传统音乐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和概况,通过本文对我国传统音乐应用有大致了解,发现足与不足,从而推动我国传统音乐的开发与传承。  (一)传统音乐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与其他
期刊
摘 要:从戏曲人物画的历史着手,介绍戏曲人物画的审美特征,点明戏曲人物画存在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戏剧人物画;戏曲人物画  林语堂先生曾说:“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中国画历史悠久,又因创作地域、生活环境和方式、欣赏水平等各有不同,各类画种衍生各个大小画派。中国画讲究线条、结构,更重要的是气韵生动。活灵活现的中国画记录着中国的历史脉络,反应
期刊
摘 要:飞天图案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主要起活跃整体氛围.装饰洞窟的作用,具有装饰之美.形象之美.和谐之美.统一之美.意境之美的装饰性特点。本文以中国历史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演变时间为顺序为线索,对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的装饰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装饰艺术  引言  敦煌学是上世纪初随着莫高窟藏经洞古文献面世与流散海外而兴起的国际学问,陈寅格先生称为“世界学术之潮流”。去
期刊
摘 要:伴随国力的日渐强盛,人民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而舞蹈表演能够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精神素养和生活品质。因此每个舞者都迫切寻求提高舞蹈水准的有效方法。情感线索作为贯穿始终的要素,必定会对舞蹈表演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下面本文将具体阐述舞蹈表演中情感表现的作用并探讨如何将其发挥到极致,希望能够推进舞蹈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表现;重要性  引言:舞蹈是借助肢体动作展示的一种艺术,俗话
期刊
摘 要:“八音班”是广东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吸收了众多民间艺术精华,采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岭南粤方言地区。本文通过对广东怀集县“八音班”的调查研究,梳理“八音班”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从中探求民间曲艺的发展脉络与传承保护。  关键词:怀集县;八音班;民间音乐  “八音”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是指乐器的分类方法(八音分类法),后来泛指乐器。但现在一般所讲的“八音”是指旧时农村的一种民间音乐。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