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美术教学多年,从学校到青少年宫的课外美术教学,我接触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践中我发现儿童的绘画水平和智力的发展是同步的,虽然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有差异,但发展的阶段是有规律的。儿童在10岁前参加绘画学习的人数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绘画水平提高得也很迅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转型期以后的学生绘画进入窘境,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停滞不前,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自己的见解。
一、成长中的痛,认清转型期的本质
处于转型阶段的儿童画追求真实,致使他们在创作中原有感人的童趣逐渐消失,进入了既少天真又不成熟的“少年美术”时期。很多孩子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备受挫折,从此对绘画失去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8至12岁的孩子身体迅速发育,脑力训练迅速加强,对以前自己采用幼稚的表达方式持否定态度,却对成年人的绘画中所表现的客观真实、细致刻画羡慕不已,对空间、透视、比例、技法有强烈的兴趣。在画面中有意通过远近、上下、前后的关系来表示空间深度。同时对事物的立体感有了清楚的认识,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思维认识能力提高快,而绘画的技巧不可能同步提高,使他们既不愿意再画儿童画,又画不出他们喜爱的“成人化”作品,因而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矛盾之中。因此,我们应该“转型期”进行研究,采取比较合理的措施,引导孩子走出U型低谷,帮助学生“安全”渡过转型期。
二、拔苗助长,别让过早的“专业训练”伤害孩子
转型期的孩子,本身处于矛盾中,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必然使孩子受挫。影响这一时期孩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教材,存在着忽略转型期绘画教学的问题。教材中的图例要求偏高、偏难,“成人味”较浓;从儿童画到专业的美术作品,两者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客观上造成四五年级学生学画的“不上不下”的矛盾状态。
其次是教师。以前,大批学生在转型期淘汰,部分美术教师对此习以为常。或由于不少教师长期未意识到转型期的存在,缺乏对转型期的思想认识,当碰到这类问题时,便感到应对无策;遇到进入转型期的学生因无兴趣,无信心而不敢画、不想画时,往往用简单化的办法对待,另外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强加给孩子,辅导中过于成人化的模式也促使转型期来得更早。
再次,来自家长方面。很多家长缺乏对美术的认识,更不了解孩子学画的规律,社会上各种盈利的美术班大肆忽悠,家长恨不得让5岁的孩子就学素描,似乎这些成人化的东西早点让孩子学就有多大的优势,典型的拔苗助长,很多孩子乖乖的学素描了,一天新奇,两天模仿,三天疲惫。
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业负担越来越繁重,使孩子无暇顾及,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差异,很多孩子有畏难情绪,遇到问题就退缩了,没有成功转型就落水。
三、做好向导,帮孩子顺利渡过“转型期”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转型期的出现迟早,经历的时间以及表现,都会有些不同。通常绘画成绩较好的学生,转型期出现得早。对于平时绘画成绩平平的学生转型期来得越迟。另外,历经的时间也有差别,有时二、三年仍渡不过这个时期,通常,四五年级将出现转型期的高峰,但部分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已开始进入转型期。还有,儿童画创作时期的结束及转型期的到来是一个渐变过程,并非突变;作为教师应树立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的,信心也可以是重新建立的坚定信念,不可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为了让孩子平稳过渡“转型期”,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以“象”作为绘画评价标准,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保护并养成较持久的兴趣,强调绘画应是源于生活,应有真情实感,通过观察,构思、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一定的技巧,完成作品。对学生的作品评价要客观,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提出不足,锻炼孩子的心理受挫能力。使他们明白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有坎坷曲折是正常现象,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终会成功。
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理解和配合,当转型期到来时,家长对孩子绘画少进行无端的批评责怪,减少了对孩子的心理干扰。要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帮他们树立信心。
四、选择好的训练方法,搭建孩子转型过渡的桥梁
转型期的绘画练习没有过多经验借鉴,但我认为,一切方法,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尽快重建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在近几年少年宫的教学中,我尝试以卡通画、漫画、插画作为转型期训练的课题,小有收获。
首先,这一题材,是转型阶段孩子普遍喜爱的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学中我选择题材健康向上,色彩协调明快,容易临摹的优秀漫画插画作为范本,画中人物造型多样,孩子画时也自觉追求准确,这对于造型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我将人体比例,动态规律,构图知识,色调知识潜移默化地融于其中,孩子们也会很自然的接受,他们还尝试运用多样化的工具材料,技法水平提高得也很快。
随着临摹数量的积累,孩子有了很强烈的写生愿望,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同学、老师、父母画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做出有趣的动作,配以相应的道具,在写生中,孩子更加注重造型,锻炼了观察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概括,夸张的手法。写生中,教师的示范,生生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写生的训练和积累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结合写生,记忆想象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用绘画形式来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慧,必然会有收获。
一、成长中的痛,认清转型期的本质
处于转型阶段的儿童画追求真实,致使他们在创作中原有感人的童趣逐渐消失,进入了既少天真又不成熟的“少年美术”时期。很多孩子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备受挫折,从此对绘画失去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8至12岁的孩子身体迅速发育,脑力训练迅速加强,对以前自己采用幼稚的表达方式持否定态度,却对成年人的绘画中所表现的客观真实、细致刻画羡慕不已,对空间、透视、比例、技法有强烈的兴趣。在画面中有意通过远近、上下、前后的关系来表示空间深度。同时对事物的立体感有了清楚的认识,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思维认识能力提高快,而绘画的技巧不可能同步提高,使他们既不愿意再画儿童画,又画不出他们喜爱的“成人化”作品,因而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矛盾之中。因此,我们应该“转型期”进行研究,采取比较合理的措施,引导孩子走出U型低谷,帮助学生“安全”渡过转型期。
二、拔苗助长,别让过早的“专业训练”伤害孩子
转型期的孩子,本身处于矛盾中,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必然使孩子受挫。影响这一时期孩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教材,存在着忽略转型期绘画教学的问题。教材中的图例要求偏高、偏难,“成人味”较浓;从儿童画到专业的美术作品,两者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客观上造成四五年级学生学画的“不上不下”的矛盾状态。
其次是教师。以前,大批学生在转型期淘汰,部分美术教师对此习以为常。或由于不少教师长期未意识到转型期的存在,缺乏对转型期的思想认识,当碰到这类问题时,便感到应对无策;遇到进入转型期的学生因无兴趣,无信心而不敢画、不想画时,往往用简单化的办法对待,另外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强加给孩子,辅导中过于成人化的模式也促使转型期来得更早。
再次,来自家长方面。很多家长缺乏对美术的认识,更不了解孩子学画的规律,社会上各种盈利的美术班大肆忽悠,家长恨不得让5岁的孩子就学素描,似乎这些成人化的东西早点让孩子学就有多大的优势,典型的拔苗助长,很多孩子乖乖的学素描了,一天新奇,两天模仿,三天疲惫。
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业负担越来越繁重,使孩子无暇顾及,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差异,很多孩子有畏难情绪,遇到问题就退缩了,没有成功转型就落水。
三、做好向导,帮孩子顺利渡过“转型期”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转型期的出现迟早,经历的时间以及表现,都会有些不同。通常绘画成绩较好的学生,转型期出现得早。对于平时绘画成绩平平的学生转型期来得越迟。另外,历经的时间也有差别,有时二、三年仍渡不过这个时期,通常,四五年级将出现转型期的高峰,但部分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已开始进入转型期。还有,儿童画创作时期的结束及转型期的到来是一个渐变过程,并非突变;作为教师应树立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的,信心也可以是重新建立的坚定信念,不可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为了让孩子平稳过渡“转型期”,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以“象”作为绘画评价标准,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保护并养成较持久的兴趣,强调绘画应是源于生活,应有真情实感,通过观察,构思、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运用一定的技巧,完成作品。对学生的作品评价要客观,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提出不足,锻炼孩子的心理受挫能力。使他们明白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有坎坷曲折是正常现象,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终会成功。
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理解和配合,当转型期到来时,家长对孩子绘画少进行无端的批评责怪,减少了对孩子的心理干扰。要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帮他们树立信心。
四、选择好的训练方法,搭建孩子转型过渡的桥梁
转型期的绘画练习没有过多经验借鉴,但我认为,一切方法,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尽快重建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在近几年少年宫的教学中,我尝试以卡通画、漫画、插画作为转型期训练的课题,小有收获。
首先,这一题材,是转型阶段孩子普遍喜爱的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学中我选择题材健康向上,色彩协调明快,容易临摹的优秀漫画插画作为范本,画中人物造型多样,孩子画时也自觉追求准确,这对于造型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我将人体比例,动态规律,构图知识,色调知识潜移默化地融于其中,孩子们也会很自然的接受,他们还尝试运用多样化的工具材料,技法水平提高得也很快。
随着临摹数量的积累,孩子有了很强烈的写生愿望,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同学、老师、父母画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做出有趣的动作,配以相应的道具,在写生中,孩子更加注重造型,锻炼了观察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概括,夸张的手法。写生中,教师的示范,生生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写生的训练和积累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结合写生,记忆想象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用绘画形式来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慧,必然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