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密切、广泛,各种竞争日益激烈。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对人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大多仍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自学习惯的形成。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总结、表达等能力呢?
一、听
俗语说“听话听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也应适当加强“听”的训练。
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以往都是先放一遍配乐朗读带,之后再让同学们朗读,但读的结果仍是语调平平、水波不兴,仅仅是能“读”而已。文中朱自清先生的那股淡淡的哀愁、苦闷的心情,怎么也读不出来。
这次,我让同学们结合背景,设身处地的去体味朱自清先生的那种心情,然后再让大家听配乐朗读带,听的时候结合社会背景,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去有意识的揣度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等,之后再让同学们朗读时,有部分同学就慢慢地能读出朱自清先生的那股淡淡的忧愁情绪了,下面对课文的解读也就轻松多了。“听”,其实也是一种熏陶、揣摩、感悟的过程,会“听”才知道文章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才能真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更好的去理解课文,品味课文。
二、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流传至今。这些无一不说明了阅读是基础,写作是“上层建筑”。
在课前,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把不易理解,因时代不同而难以读懂的句子、段落,还有表达思想感情强烈、表达方式新颖、词语运用独特的内容圈出来。完成这些问题,学生就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课文。
三、说
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已读过多遍课文,在课堂上“读”就不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说”的训练时间要比“读”多一点。为了提高“说”的效果,“说”的训练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把知识扩展开去。把说话引进课堂,给学生课堂上“说话”的机会。
在堂课上我除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给同学们以“说话”的机会外,还可以让同学们说说读后的感想或复述课文中的精彩的片段,如让同学们就一段优美的景色描写进行复述和演练,不但锻炼了同学们的“说”的能力,而且还起到了以“说”促“读”的作用。
有时还可以相应的抽出一些时间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四人一伙的组合起来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辨析,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再要求他们推举一人表达自己小组的看法,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再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同学们用准确、通顺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先“读”后“说”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
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找机会加大点同学们的写作量。高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我要求同学们前二十五分钟或三十分钟选一篇文章认真的读,后面的十五分钟或十分钟让同学们写,写读后感、写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的分析、写文章的主旨或写作方面的优点、写自己对作者的观点的看法(或褒或贬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动笔去写)等等。长期坚持下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作文课中,更多的是讲解“题目”与“小事”的关系,让同学们能从抽象的题目中回想到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这样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同学们才有内容可写,才愿意去写。时间长了,还能从“小事”中感悟出“大意”来,丰富了大家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对同学们在写作中升华作文主旨也未免不是一个较好的帮助。
总之,加强同学们的“听”“读”“说”“写”训练,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阵地。当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能力仅仅停留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是不够的,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功夫练在课堂之外,除了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较为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外,还要注重自身的学习,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探》中说:“语文学习和语文科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语文课堂教学,教科书的学习,前者则指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
一、听
俗语说“听话听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也应适当加强“听”的训练。
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以往都是先放一遍配乐朗读带,之后再让同学们朗读,但读的结果仍是语调平平、水波不兴,仅仅是能“读”而已。文中朱自清先生的那股淡淡的哀愁、苦闷的心情,怎么也读不出来。
这次,我让同学们结合背景,设身处地的去体味朱自清先生的那种心情,然后再让大家听配乐朗读带,听的时候结合社会背景,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去有意识的揣度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等,之后再让同学们朗读时,有部分同学就慢慢地能读出朱自清先生的那股淡淡的忧愁情绪了,下面对课文的解读也就轻松多了。“听”,其实也是一种熏陶、揣摩、感悟的过程,会“听”才知道文章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才能真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更好的去理解课文,品味课文。
二、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流传至今。这些无一不说明了阅读是基础,写作是“上层建筑”。
在课前,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把不易理解,因时代不同而难以读懂的句子、段落,还有表达思想感情强烈、表达方式新颖、词语运用独特的内容圈出来。完成这些问题,学生就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课文。
三、说
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已读过多遍课文,在课堂上“读”就不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说”的训练时间要比“读”多一点。为了提高“说”的效果,“说”的训练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把知识扩展开去。把说话引进课堂,给学生课堂上“说话”的机会。
在堂课上我除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给同学们以“说话”的机会外,还可以让同学们说说读后的感想或复述课文中的精彩的片段,如让同学们就一段优美的景色描写进行复述和演练,不但锻炼了同学们的“说”的能力,而且还起到了以“说”促“读”的作用。
有时还可以相应的抽出一些时间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四人一伙的组合起来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辨析,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再要求他们推举一人表达自己小组的看法,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再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同学们用准确、通顺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先“读”后“说”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
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找机会加大点同学们的写作量。高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我要求同学们前二十五分钟或三十分钟选一篇文章认真的读,后面的十五分钟或十分钟让同学们写,写读后感、写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的分析、写文章的主旨或写作方面的优点、写自己对作者的观点的看法(或褒或贬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动笔去写)等等。长期坚持下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作文课中,更多的是讲解“题目”与“小事”的关系,让同学们能从抽象的题目中回想到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这样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同学们才有内容可写,才愿意去写。时间长了,还能从“小事”中感悟出“大意”来,丰富了大家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对同学们在写作中升华作文主旨也未免不是一个较好的帮助。
总之,加强同学们的“听”“读”“说”“写”训练,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阵地。当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能力仅仅停留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是不够的,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功夫练在课堂之外,除了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较为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外,还要注重自身的学习,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探》中说:“语文学习和语文科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语文课堂教学,教科书的学习,前者则指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