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意义。本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意义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意义;建设路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那么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想进行探讨,以提高自己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
一、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
和谐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知识已成为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离开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提升将失去重要支柱。
(二)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还很不发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会动摇人民的信念甚至导致信仰缺失。因此,亟需构建新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共同信仰,鼓励和引导人民正确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引领现实社会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巩固和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①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②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有助于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与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
(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更加注重并且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调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变动的社会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③。
(五)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④。
总之,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更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二、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途径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是和谐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⑤。因此,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 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⑤。首先,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次,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和谐舆论氛围。再次,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功能。
(三)继承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由于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于自然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建设和谐文化, 离不开与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博采众文化之长,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吸收借鉴[⑦。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推动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和谐陶冶精神,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创造更多的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创作,生产出更多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 奉献给人民⑧。要发挥新闻媒体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
(五)倡导“和谐”理念,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始终把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在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地培育和谐的价值取向,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设和谐文化,要丰富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和谐文化创建活动,生产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 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 又团结和谐的局面。
总之,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积极推进,重在落实。
注释:
①赖晓鹏,黄明哲:《和谐文化建设论纲》,《江西社会科学》,2007(1).
②杜建国:《努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政策》,2007(10).
③周建明:《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理论与当代》,2007(9).
④孙丽霞:《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商业经济》,2008(9).
⑤李爱芳: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9 (2).
⑥薛珊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规律》,《湘潮》,2009(3).
⑦王艳玲,任建东:《建设和谐文化的几点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⑧刘雁湖,张啸宇:《浅论和谐文化建设》,《实事求是》,2007(3).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意义;建设路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那么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想进行探讨,以提高自己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认识。
一、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
和谐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知识已成为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离开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提升将失去重要支柱。
(二)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还很不发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会动摇人民的信念甚至导致信仰缺失。因此,亟需构建新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共同信仰,鼓励和引导人民正确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引领现实社会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巩固和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①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②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有助于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与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
(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更加注重并且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调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变动的社会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③。
(五)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④。
总之,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更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二、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途径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是和谐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⑤。因此,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 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⑤。首先,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次,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和谐舆论氛围。再次,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功能。
(三)继承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由于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于自然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建设和谐文化, 离不开与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博采众文化之长,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吸收借鉴[⑦。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推动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和谐陶冶精神,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创造更多的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创作,生产出更多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 奉献给人民⑧。要发挥新闻媒体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
(五)倡导“和谐”理念,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始终把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在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地培育和谐的价值取向,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设和谐文化,要丰富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和谐文化创建活动,生产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 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 又团结和谐的局面。
总之,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积极推进,重在落实。
注释:
①赖晓鹏,黄明哲:《和谐文化建设论纲》,《江西社会科学》,2007(1).
②杜建国:《努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政策》,2007(10).
③周建明:《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理论与当代》,2007(9).
④孙丽霞:《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商业经济》,2008(9).
⑤李爱芳: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9 (2).
⑥薛珊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规律》,《湘潮》,2009(3).
⑦王艳玲,任建东:《建设和谐文化的几点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⑧刘雁湖,张啸宇:《浅论和谐文化建设》,《实事求是》,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