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其在作品中用尖锐的笔触和犀利的文风激烈地抨击了黑暗的封建礼教统治,强烈批判了国民思想的劣根性,为当时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照亮了道路,并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一直以来,鲁迅作品无论是在选篇的数量还是体裁等方面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自跨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及深入,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篇目有所删减和更换,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在此,本文将在新课标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去探讨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的数量、体裁及其编排,进而从教师方面入手对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出些许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鲁迅作品;选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0-058-03
【本文著录格式】徐凯明.刍议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J].课外语文,2021,20(30):58-60.
引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鲁迅大多以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中华民族灵魂的形象被国人所接受。我们所接受的鲁迅形象多数来自能体现鲁迅之精神的大量鲁迅作品。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自民国以来便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入选篇目的数量、体裁等方面都是有着绝对优势的。但自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界便对“鲁迅存废”进行了系列讨论,尤其是2010年编剧刘毅提出“鲁迅大撤退”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篇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动,一些作家及作品直接退出了中学语文教材的舞台,但唯独鲁迅作品选篇的删减引起了各界广泛争议;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存还是去的问题,均是人们对于鲁迅及其作品进行关注并进行一定的深入思索后的探讨。由此便可见鲁迅及其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过新课标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等来探讨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新时代下中学语文教材中作品选编依据
(一)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选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研究中的重点。教材的编写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考虑和权衡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语文新课标中便增添了“教材编写建议”板块,这就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现阶段最新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均有明确的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现阶段教材编写时便要充分贯彻和落实新课标中“教材编写建议”中的相关建议。
(二)教材编写应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十八大伊始,我国开启了新时代。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和提升有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出台了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件大都是围绕着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提升国民素养等方面来展开的。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立德树人”以及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作为载体,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浓缩,是对学科知识的系统论述,是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教材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具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教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选文的增删。因此新时代出台的相关文件与政策也是进行教材编写的参考依据,进而为教材注入新的活力,体现教材的时代性。
(三)教材编写应遵照《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定
教育部于2019年12月16日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其中对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激励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而又详细的规定。同时文件中还指出了教材编写时要加强国家的统筹,并提高教材编写的门槛以及加强对于教材的审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教材建设的关注度以及力度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决心。在此文件出台后,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加明确的主体和方向性。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必须遵照此规定的相关办法进行。
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分析
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本”语文教材逐步替换了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面积使用。统编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曾提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有四点: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纵观现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对于温教授所提到的四点特色可谓是呈现得极为明显。下表便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涉及鲁迅的相关文章:
由上表统计显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共选入鲁迅的散文、小说、杂文等共计7篇,另外在七年级上册中还对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进行了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主题的名著导读。除此之外,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还选入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文章《回忆鲁迅先生》。综上来看,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关于鲁迅先生的选文总共为8篇,另加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由此可得,现行统编教材与之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10篇选文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大的。总的来说,在数量上来说,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所选入的有关鲁迅文章是较为合理的,并未做较大增加或删减;从体裁来说,也涉及了散文、小说、杂文等多种体裁。统编教材在保证了鲁迅选文数量的同时又通过不同体裁的选文引导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感知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立体感知鲁迅的形象。 在人物形象以及思想主题方面,选入的文章也大都是具有积极或者教育意义的。如《藤野先生》中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超越了民族界限的师者形象,除却传统意义的解读外,鲁迅先生所塑造的“藤野先生”在我国积极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是有着极大现实意义的。
就统编教材中选文的编排顺序而言,充分考虑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阶段,生理、心理都在快速地发展并走向成熟。因此,在此阶段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知识、增进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引导亦显得尤为重要。统编教材的选文编排顺序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规律,首先是语言较为简单且易懂的散文,其次是小说和杂文。同时在选文所反映的主旨方面也是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的,将主旨深邃、较难理解的杂文放在了九年级。
另外,教材中将萧红对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回忆鲁迅先生》选入,对于帮助初中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鲁迅先生的情况和作品都是大有益处的。
总的来说,新启用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所选入的有关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体裁上,还是在主旨和编排顺序上,都是符合新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符合新课标和新时代和《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的相关建议、要求和规定的。
三、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的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因此在初中进行鲁迅作品选篇教学时,至少也要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两大方面的相关问题。此部分就将着重从教师方面对鲁迅作品选篇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为一线教学出份绵薄之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全面认识鲁迅先生并力求还原鲁迅的真实形象,进而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出独特而全面的鲁迅。由于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及其形象解读时常常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刻板印象,长此以往,鲁迅的“民族的脊梁”“革命的斗士”等形象就被我们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之中,甚至是骨髓里。但鲁迅难道就只有这一种形象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多面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因此鲁迅先生也不例外。正确认识并还原鲁迅的真实形象,向学生讲授一个立体的、活灵活现的鲁迅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下功夫。
其次是教师要在课堂之外去认真钻研鲁迅的生平、作品以及学界对于鲁迅的相关研究。学术界对于鲁迅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很少被一线教师所采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这些研究者也很少关注到中小学中鲁迅作品选篇的教学。这就造成了鲁迅相关理论研究与鲁迅作品选篇教学实践的相分离。因此,中学教师想要向学生传递好“真”鲁迅便要对鲁迅做大量的研究,并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进而结合一定教学方法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再次是教师要转变已有的教学方法。钱理群教授曾指出:“由于多年来,鲁迅作品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选文,有许多是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二是教法,强制灌输一些并不恰当的‘崇高’评价,还要不断考试,這都使得学生对鲁迅‘敬而远之’。”选文的问题,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已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现阶段依旧困扰鲁迅作品选篇教学的便是教法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找寻与鲁迅作品的共鸣之处,在学生不断与鲁迅作品的对话中碰撞思维,进而产生共情,更好理解作品及鲁迅形象。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立人是鲁迅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价值指向。”百年前的鲁迅便将“立人”作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一种教育目标,这与我们今天所提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为了达成“立德树人”,还是向学生更好传递一个“真正的鲁迅”,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不断更新,在教师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当然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亟须提升的。
四、结语
青年,是鲁迅寄予深厚希望的全新一代,是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优秀书籍的浸润、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引导、祛除了封建礼教思想浸染的民族希望,是在先进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精神战士,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在离鲁迅生活的时代近百年的今天,我们用鲁迅的作品去影响他所给予厚望的青年一代仍旧有着巨大的价值。因此在新时代、新课标下探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关于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教学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文中虽提到了对于教师在教学鲁迅作品时的相关建议,但仍有些许不成熟之处。想要改变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还是需众多一线教师和学术界的鲁迅研究者共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李敏,李凤珠,樊耀.浅谈教材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管理观察,2009(17).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
[4]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一)[J].鲁迅研究月刊,1999(3).
作者简介:徐凯明,1995年生,山东淄博人,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鲁迅作品;选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0-058-03
【本文著录格式】徐凯明.刍议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J].课外语文,2021,20(30):58-60.
引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鲁迅大多以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中华民族灵魂的形象被国人所接受。我们所接受的鲁迅形象多数来自能体现鲁迅之精神的大量鲁迅作品。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自民国以来便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入选篇目的数量、体裁等方面都是有着绝对优势的。但自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界便对“鲁迅存废”进行了系列讨论,尤其是2010年编剧刘毅提出“鲁迅大撤退”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篇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动,一些作家及作品直接退出了中学语文教材的舞台,但唯独鲁迅作品选篇的删减引起了各界广泛争议;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存还是去的问题,均是人们对于鲁迅及其作品进行关注并进行一定的深入思索后的探讨。由此便可见鲁迅及其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过新课标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等来探讨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新时代下中学语文教材中作品选编依据
(一)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选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研究中的重点。教材的编写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考虑和权衡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语文新课标中便增添了“教材编写建议”板块,这就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为现阶段最新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均有明确的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现阶段教材编写时便要充分贯彻和落实新课标中“教材编写建议”中的相关建议。
(二)教材编写应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十八大伊始,我国开启了新时代。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和提升有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出台了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件大都是围绕着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提升国民素养等方面来展开的。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立德树人”以及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作为载体,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浓缩,是对学科知识的系统论述,是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教材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具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教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选文的增删。因此新时代出台的相关文件与政策也是进行教材编写的参考依据,进而为教材注入新的活力,体现教材的时代性。
(三)教材编写应遵照《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定
教育部于2019年12月16日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其中对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激励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而又详细的规定。同时文件中还指出了教材编写时要加强国家的统筹,并提高教材编写的门槛以及加强对于教材的审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教材建设的关注度以及力度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决心。在此文件出台后,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加明确的主体和方向性。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必须遵照此规定的相关办法进行。
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分析
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本”语文教材逐步替换了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面积使用。统编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曾提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有四点: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纵观现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对于温教授所提到的四点特色可谓是呈现得极为明显。下表便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涉及鲁迅的相关文章:
由上表统计显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共选入鲁迅的散文、小说、杂文等共计7篇,另外在七年级上册中还对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进行了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主题的名著导读。除此之外,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还选入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文章《回忆鲁迅先生》。综上来看,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关于鲁迅先生的选文总共为8篇,另加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由此可得,现行统编教材与之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10篇选文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大的。总的来说,在数量上来说,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所选入的有关鲁迅文章是较为合理的,并未做较大增加或删减;从体裁来说,也涉及了散文、小说、杂文等多种体裁。统编教材在保证了鲁迅选文数量的同时又通过不同体裁的选文引导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感知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立体感知鲁迅的形象。 在人物形象以及思想主题方面,选入的文章也大都是具有积极或者教育意义的。如《藤野先生》中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超越了民族界限的师者形象,除却传统意义的解读外,鲁迅先生所塑造的“藤野先生”在我国积极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是有着极大现实意义的。
就统编教材中选文的编排顺序而言,充分考虑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阶段,生理、心理都在快速地发展并走向成熟。因此,在此阶段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知识、增进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引导亦显得尤为重要。统编教材的选文编排顺序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规律,首先是语言较为简单且易懂的散文,其次是小说和杂文。同时在选文所反映的主旨方面也是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的,将主旨深邃、较难理解的杂文放在了九年级。
另外,教材中将萧红对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回忆鲁迅先生》选入,对于帮助初中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鲁迅先生的情况和作品都是大有益处的。
总的来说,新启用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所选入的有关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体裁上,还是在主旨和编排顺序上,都是符合新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符合新课标和新时代和《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的相关建议、要求和规定的。
三、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的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因此在初中进行鲁迅作品选篇教学时,至少也要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两大方面的相关问题。此部分就将着重从教师方面对鲁迅作品选篇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为一线教学出份绵薄之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全面认识鲁迅先生并力求还原鲁迅的真实形象,进而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出独特而全面的鲁迅。由于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及其形象解读时常常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刻板印象,长此以往,鲁迅的“民族的脊梁”“革命的斗士”等形象就被我们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之中,甚至是骨髓里。但鲁迅难道就只有这一种形象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多面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因此鲁迅先生也不例外。正确认识并还原鲁迅的真实形象,向学生讲授一个立体的、活灵活现的鲁迅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下功夫。
其次是教师要在课堂之外去认真钻研鲁迅的生平、作品以及学界对于鲁迅的相关研究。学术界对于鲁迅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很少被一线教师所采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这些研究者也很少关注到中小学中鲁迅作品选篇的教学。这就造成了鲁迅相关理论研究与鲁迅作品选篇教学实践的相分离。因此,中学教师想要向学生传递好“真”鲁迅便要对鲁迅做大量的研究,并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进而结合一定教学方法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再次是教师要转变已有的教学方法。钱理群教授曾指出:“由于多年来,鲁迅作品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选文,有许多是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二是教法,强制灌输一些并不恰当的‘崇高’评价,还要不断考试,這都使得学生对鲁迅‘敬而远之’。”选文的问题,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已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现阶段依旧困扰鲁迅作品选篇教学的便是教法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找寻与鲁迅作品的共鸣之处,在学生不断与鲁迅作品的对话中碰撞思维,进而产生共情,更好理解作品及鲁迅形象。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立人是鲁迅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价值指向。”百年前的鲁迅便将“立人”作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一种教育目标,这与我们今天所提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为了达成“立德树人”,还是向学生更好传递一个“真正的鲁迅”,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不断更新,在教师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当然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亟须提升的。
四、结语
青年,是鲁迅寄予深厚希望的全新一代,是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优秀书籍的浸润、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引导、祛除了封建礼教思想浸染的民族希望,是在先进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精神战士,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在离鲁迅生活的时代近百年的今天,我们用鲁迅的作品去影响他所给予厚望的青年一代仍旧有着巨大的价值。因此在新时代、新课标下探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关于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教学的现实意义是巨大的。文中虽提到了对于教师在教学鲁迅作品时的相关建议,但仍有些许不成熟之处。想要改变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还是需众多一线教师和学术界的鲁迅研究者共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李敏,李凤珠,樊耀.浅谈教材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管理观察,2009(17).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
[4]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一)[J].鲁迅研究月刊,1999(3).
作者简介:徐凯明,1995年生,山东淄博人,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