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春天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也开始觉醒。他们已不满足于老师泛泛的讲述或无休止的提问,他们更不满足于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种种束缚,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隐形的挑战。因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新的教育理念,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
作为老师我们深知,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一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是超出一般教师的。谁都喜欢听话,成绩好的学生。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一些默默无闻,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和一些曾被誉为“双差”的学生。可是如果跳开教师这个角色去看待他们,我们的学生真的都很优秀。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这样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总之,要形成师生的和谐,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腔热情鼓励和肯定学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會,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哪怕是很细微的成绩给与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开启心灵,敞亮心扉,放飞思想。
2.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性。
2.1创设情境,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对一门课是否感兴趣,关键是看这门课的内容是否吸引人。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口味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越生动、越直观、越形象、越具有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如在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让一名学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几名分别扮演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在配乐朗读声中找妈妈的游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明确:第一次找:是年纪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体长大,已懂事,自觉地找;第三次找:是长成蛙,见识多,准确地找。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2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你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3.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这就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通过参与的过程,达到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3.1教会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探索。语文教学要解放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辨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特别是学生一旦开始质疑,教师应持提倡、引导的态度,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借头脑积极思维之势,尽兴发问,使学生能问、会问并可在教学中围绕解决学生问题而讲。如:我教《乌鸦喝水》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知道乌鸦的好办法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问呢?激活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不少有趣的问题:如为会不用“大石子”?为什么乌鸦能想出办法……课堂活跃而充满激情,问题本身也有着创造思维的雏形,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不唯书、不唯师。
要鼓励、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问题。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作业千人一面,固定了学生思维。要重视求异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进行创造思维。如我教《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设问:小羊会被狼吃掉吗?学生答案可以多种多样,理由也可以千奇百怪。
3.2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机会。一般说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应少于二分之一。
3.3分阶段、分层次练习。即一篇课文初读、精读、结束时应有不同要求,同时对不同对象也应有不同要求,达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对优生要培养自学能力,适量增加学习内容;对中等生要培养竞争意识;对差生则要增强信心,指导学习。
3.4组织讨论,交流信息。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力争每一个学生能享受表达见解、提出意见的欢乐。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形成小组、同桌、全班共同学习结构,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能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特别是使教师获得准确的教学效果反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和重点教学。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从小就爱学、能学、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4.让课后作业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演练场
随着课改的深入,机械记忆性的课外作业越来越少,主观性的作业越来越多,但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只有任课教师自己才能掌握,买来的作业题做了很多,学生直喊累,可效果并不好。为此,只能教师自己设计题目,尽量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要力求改变过去单纯教师出题目、学生埋头做的作法,开辟多渠道的练习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 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来。比如让他们以自学小组为单位,课后自己组织复习、出练习作业、出分项复习题、出期中期末模拟试题;再比如让他们针对自己平时学习中常出现的知识性错误,自己分类整理自己的错题本,学会自我订正。这样学生在出题、正错的过程中实现了再学习、再创造,养成了主动复习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舞台,作为老师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努力贯彻新课程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新的教育理念,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
作为老师我们深知,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一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是超出一般教师的。谁都喜欢听话,成绩好的学生。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一些默默无闻,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和一些曾被誉为“双差”的学生。可是如果跳开教师这个角色去看待他们,我们的学生真的都很优秀。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这样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总之,要形成师生的和谐,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腔热情鼓励和肯定学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會,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哪怕是很细微的成绩给与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开启心灵,敞亮心扉,放飞思想。
2.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性。
2.1创设情境,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对一门课是否感兴趣,关键是看这门课的内容是否吸引人。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口味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越生动、越直观、越形象、越具有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如在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让一名学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几名分别扮演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在配乐朗读声中找妈妈的游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明确:第一次找:是年纪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体长大,已懂事,自觉地找;第三次找:是长成蛙,见识多,准确地找。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2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你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3.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这就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通过参与的过程,达到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3.1教会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探索。语文教学要解放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辨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特别是学生一旦开始质疑,教师应持提倡、引导的态度,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借头脑积极思维之势,尽兴发问,使学生能问、会问并可在教学中围绕解决学生问题而讲。如:我教《乌鸦喝水》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知道乌鸦的好办法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问呢?激活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不少有趣的问题:如为会不用“大石子”?为什么乌鸦能想出办法……课堂活跃而充满激情,问题本身也有着创造思维的雏形,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不唯书、不唯师。
要鼓励、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问题。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作业千人一面,固定了学生思维。要重视求异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进行创造思维。如我教《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设问:小羊会被狼吃掉吗?学生答案可以多种多样,理由也可以千奇百怪。
3.2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机会。一般说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应少于二分之一。
3.3分阶段、分层次练习。即一篇课文初读、精读、结束时应有不同要求,同时对不同对象也应有不同要求,达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对优生要培养自学能力,适量增加学习内容;对中等生要培养竞争意识;对差生则要增强信心,指导学习。
3.4组织讨论,交流信息。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力争每一个学生能享受表达见解、提出意见的欢乐。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形成小组、同桌、全班共同学习结构,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能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特别是使教师获得准确的教学效果反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学和重点教学。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从小就爱学、能学、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4.让课后作业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演练场
随着课改的深入,机械记忆性的课外作业越来越少,主观性的作业越来越多,但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只有任课教师自己才能掌握,买来的作业题做了很多,学生直喊累,可效果并不好。为此,只能教师自己设计题目,尽量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要力求改变过去单纯教师出题目、学生埋头做的作法,开辟多渠道的练习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 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来。比如让他们以自学小组为单位,课后自己组织复习、出练习作业、出分项复习题、出期中期末模拟试题;再比如让他们针对自己平时学习中常出现的知识性错误,自己分类整理自己的错题本,学会自我订正。这样学生在出题、正错的过程中实现了再学习、再创造,养成了主动复习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舞台,作为老师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努力贯彻新课程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