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洋经济时代背景下,谋划“海洋+旅游”融合发展“一盘棋”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本文将结合旅游资源相关理论,对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从产品设计、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海南海洋旅游产业统筹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海南西部 海洋旅游资源 开发 对策
海洋旅游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推动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产业。《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海洋旅游列为重点建设的六类旅游产品之一。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海南加快海洋旅游产业规划布局。《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划分46个旅游景区开发和海上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建设专区。海南东西两岸资源赋存丰富迥异,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但是,受社会经济水平、开发条件、功能区划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海南西部的海洋旅游开发远远滞后于东部,旅游市场呈现“东热西冷”的失衡格局。出于现实的紧迫性,必须加强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弥补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短板,实现海南海洋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一、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概况
1.海洋自然景观资源。本文研究范围为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包括乐东、东方、昌江、儋州、临高以及澄迈六个市县及周边海域。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沙滩、奇石、激浪、湿地、沙漠等多样化的地质水域风光,对游客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其主要特色景观有:宽阔柔和的海湾,如龙沐湾、棋子湾等;壮阔的水文景象,如龙门激浪等;粗犷蛮荒的滨海沙漠,如海尾滨海沙漠等;平阔秀美的海积平原,如莺歌海滩涂湿地等;粗犷厚重的奇石怪岩,如峨蔓火山石丛、乐东古海遗迹等。此外,还有大铲礁、红树林、白蝶贝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以及蓝洋温泉等滨海地热资源。西海岸旅游虽然整体开发程度较低,但更能展现原始生态粗砺的美感,别有一番韵致。
2.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于耕海实践中孕育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人文底蕴的积累,为海南西部海洋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拓展了旅游发展的空间。从整体上看,海南西部地区的海洋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依据形态和性质,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遗址遗迹,主要包括临高角、昌化古城等军事、古战场遗址遗址、儋州千年古盐田等劳动生产遗迹;第二类是海洋生产、生活建筑设施,包括船型茅草屋等传统建筑,八所港等港口渡头以及灯塔、风车等现代生产设施;第三类是海洋崇拜信仰和民俗文化活动,如妈祖信仰、峻灵王文化、鱼鳞洲传说以及昌江划龙舟等。
二、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不足
海南西部早期偏向工业建设,旅游开发投入不足且“重山轻水”取向明显,造成海洋资源闲置、浪费。随着海洋经济的崛起,海南西部地区加快海洋旅游开发步伐,打造了棋子湾、龙沐湾盈滨半岛、恒大海花岛等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新名片。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海南西部海洋旅游竞争优势不明显,导致经济规模与资源赋存优势不匹配。据统计,海南西部六个市县2016年接待过夜游客共计329.82万人次,仅占全省接待游客总数的9.5%,且区域内仅有4家3A级景区,高水平、大规模、海洋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建设几近空白。本文认为,海南西部海洋旅游业推进缓慢的根源在于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开发不足。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在形式、档次、结构上未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消费需求,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传统滨海休闲观光旅游占据主导地位,同质化严重;科学技术含量不高,游艇、邮轮、海上休闲运动、低空观光等海洋旅游业态缺乏;旅游空间开发过于局限,对海滩资源依赖性大,近海、远洋、海岛、海底、海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發掘不足,海洋崇拜信仰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宣传包装,特色产品、农副产品转化能力不足;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整合,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鲜明、跨区域联合的旅游精品线路;工业、农业与海洋旅游产业融合力度不足,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疗养、运动旅游、科学考察等综合功能有待提升。
2.旅游设施建设亟待改善。落后匮乏的旅游设施是制约海南西部滨海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海南西部沿海地区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大部分优质景观远离市县主城区,可进入性差。西环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但偏远地区的公共交通接驳设施和服务能力仍无法满足客量需求;饭店住宿、娱乐购物、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产业要素分布不均衡、建设水平低,部分景观周边配套几近全无,旅游活动难以组织。据统计,截至2017年,海南西部六个市县仅有2家旅行社、105家饭店和5家星级酒店。
3.资源开发缺乏合理规划。沿海岸线原生态莽原景观是海南西部滨海旅游实现差异化的资源基础。然而,在海洋资源的相似性和资本的逐利倾向影响下,海南西部海洋资源开发缺乏统筹整合,同质化竞争激烈、旅游综合效益低下等问题暴露无遗:一方面,旅游投资偏好大型项目,旅游地产+观光度假或酒店+观光度假等开发模式缺乏新意,无法形成良性竞合,且容易造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对千年古盐田、棋子湾等珍稀性景观资源缺乏重视,景区开发模式粗糙、管理混乱,严重削弱旅游吸引力。
三、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以差异化战略为导向,建设海洋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差异化成为突出市场竞争重围的重要战略导向。面对东部相对成熟的海洋旅游业,海南西部地区应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建设海洋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整合莺歌海渔港、峨蔓镇盐丁村等渔、盐业旅游资源,开发以渔业作业、制盐体验为特色的海洋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其次,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海岸、海岛等保存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开展教育、探险等专项旅游;此外,应开发帆船、摩托艇、游艇、邮轮等海上运动健身、度假休闲产品,进一步打造商贸娱乐、度假休闲、康体疗养、科技娱乐等多功能休闲度假旅游区;最后,还需加快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依托造船、风能发电等特色工业来开展海洋工业旅游和国情教育旅游,以丰富海洋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2.以全域旅游观为引领,提升海洋旅游配套。新旅游时代,旅游产业正逐渐由景点旅游向目的地旅游转变。因此,有必要树立全域旅游发展观,推进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要素优化配置。一是要完善公共交通、旅游专线、自驾车营地、游艇码头等多元化交通服务体系,提高可进入性;二是要完善标识牌、公厕、垃圾站以及游憩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保障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三是要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优惠政策举措来鼓励国际连锁酒店、餐饮服务品牌、演艺娱乐项目等进驻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强旅行社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活动组织能力,以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
3.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完善旅游规划布局。海洋资源是海洋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坚持可持续开发原则,有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综合效益的提升。海南西部沿海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实力、资源承载力与客源市场特征等多项因素,分层级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增加海洋科技投入,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和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加强海洋人文宣传教育,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为海洋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
四、结语
海南西部沿海市县旅游资源基础雄厚,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要想实现海洋旅游提质增效,助力海南海洋旅游“一盘棋”规划,就得突破产品陈旧、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在结合资源特征、市场需求、区域产业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
参考文献:
[1]周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海洋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3(9).
[2]陈扬乐,陈曼真.海南省潜在滨海旅游区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3.
关键词:海南西部 海洋旅游资源 开发 对策
海洋旅游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推动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产业。《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海洋旅游列为重点建设的六类旅游产品之一。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海南加快海洋旅游产业规划布局。《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划分46个旅游景区开发和海上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建设专区。海南东西两岸资源赋存丰富迥异,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但是,受社会经济水平、开发条件、功能区划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海南西部的海洋旅游开发远远滞后于东部,旅游市场呈现“东热西冷”的失衡格局。出于现实的紧迫性,必须加强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弥补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短板,实现海南海洋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一、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概况
1.海洋自然景观资源。本文研究范围为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包括乐东、东方、昌江、儋州、临高以及澄迈六个市县及周边海域。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沙滩、奇石、激浪、湿地、沙漠等多样化的地质水域风光,对游客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其主要特色景观有:宽阔柔和的海湾,如龙沐湾、棋子湾等;壮阔的水文景象,如龙门激浪等;粗犷蛮荒的滨海沙漠,如海尾滨海沙漠等;平阔秀美的海积平原,如莺歌海滩涂湿地等;粗犷厚重的奇石怪岩,如峨蔓火山石丛、乐东古海遗迹等。此外,还有大铲礁、红树林、白蝶贝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以及蓝洋温泉等滨海地热资源。西海岸旅游虽然整体开发程度较低,但更能展现原始生态粗砺的美感,别有一番韵致。
2.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于耕海实践中孕育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人文底蕴的积累,为海南西部海洋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拓展了旅游发展的空间。从整体上看,海南西部地区的海洋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依据形态和性质,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遗址遗迹,主要包括临高角、昌化古城等军事、古战场遗址遗址、儋州千年古盐田等劳动生产遗迹;第二类是海洋生产、生活建筑设施,包括船型茅草屋等传统建筑,八所港等港口渡头以及灯塔、风车等现代生产设施;第三类是海洋崇拜信仰和民俗文化活动,如妈祖信仰、峻灵王文化、鱼鳞洲传说以及昌江划龙舟等。
二、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不足
海南西部早期偏向工业建设,旅游开发投入不足且“重山轻水”取向明显,造成海洋资源闲置、浪费。随着海洋经济的崛起,海南西部地区加快海洋旅游开发步伐,打造了棋子湾、龙沐湾盈滨半岛、恒大海花岛等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新名片。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海南西部海洋旅游竞争优势不明显,导致经济规模与资源赋存优势不匹配。据统计,海南西部六个市县2016年接待过夜游客共计329.82万人次,仅占全省接待游客总数的9.5%,且区域内仅有4家3A级景区,高水平、大规模、海洋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建设几近空白。本文认为,海南西部海洋旅游业推进缓慢的根源在于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开发不足。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在形式、档次、结构上未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消费需求,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传统滨海休闲观光旅游占据主导地位,同质化严重;科学技术含量不高,游艇、邮轮、海上休闲运动、低空观光等海洋旅游业态缺乏;旅游空间开发过于局限,对海滩资源依赖性大,近海、远洋、海岛、海底、海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發掘不足,海洋崇拜信仰和海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宣传包装,特色产品、农副产品转化能力不足;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整合,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鲜明、跨区域联合的旅游精品线路;工业、农业与海洋旅游产业融合力度不足,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疗养、运动旅游、科学考察等综合功能有待提升。
2.旅游设施建设亟待改善。落后匮乏的旅游设施是制约海南西部滨海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海南西部沿海地区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大部分优质景观远离市县主城区,可进入性差。西环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但偏远地区的公共交通接驳设施和服务能力仍无法满足客量需求;饭店住宿、娱乐购物、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产业要素分布不均衡、建设水平低,部分景观周边配套几近全无,旅游活动难以组织。据统计,截至2017年,海南西部六个市县仅有2家旅行社、105家饭店和5家星级酒店。
3.资源开发缺乏合理规划。沿海岸线原生态莽原景观是海南西部滨海旅游实现差异化的资源基础。然而,在海洋资源的相似性和资本的逐利倾向影响下,海南西部海洋资源开发缺乏统筹整合,同质化竞争激烈、旅游综合效益低下等问题暴露无遗:一方面,旅游投资偏好大型项目,旅游地产+观光度假或酒店+观光度假等开发模式缺乏新意,无法形成良性竞合,且容易造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对千年古盐田、棋子湾等珍稀性景观资源缺乏重视,景区开发模式粗糙、管理混乱,严重削弱旅游吸引力。
三、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以差异化战略为导向,建设海洋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差异化成为突出市场竞争重围的重要战略导向。面对东部相对成熟的海洋旅游业,海南西部地区应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建设海洋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整合莺歌海渔港、峨蔓镇盐丁村等渔、盐业旅游资源,开发以渔业作业、制盐体验为特色的海洋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其次,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海岸、海岛等保存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开展教育、探险等专项旅游;此外,应开发帆船、摩托艇、游艇、邮轮等海上运动健身、度假休闲产品,进一步打造商贸娱乐、度假休闲、康体疗养、科技娱乐等多功能休闲度假旅游区;最后,还需加快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依托造船、风能发电等特色工业来开展海洋工业旅游和国情教育旅游,以丰富海洋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2.以全域旅游观为引领,提升海洋旅游配套。新旅游时代,旅游产业正逐渐由景点旅游向目的地旅游转变。因此,有必要树立全域旅游发展观,推进海南西部海洋旅游要素优化配置。一是要完善公共交通、旅游专线、自驾车营地、游艇码头等多元化交通服务体系,提高可进入性;二是要完善标识牌、公厕、垃圾站以及游憩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保障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三是要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优惠政策举措来鼓励国际连锁酒店、餐饮服务品牌、演艺娱乐项目等进驻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四是要加强旅行社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活动组织能力,以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
3.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完善旅游规划布局。海洋资源是海洋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坚持可持续开发原则,有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综合效益的提升。海南西部沿海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实力、资源承载力与客源市场特征等多项因素,分层级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增加海洋科技投入,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和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加强海洋人文宣传教育,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为海洋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
四、结语
海南西部沿海市县旅游资源基础雄厚,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要想实现海洋旅游提质增效,助力海南海洋旅游“一盘棋”规划,就得突破产品陈旧、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在结合资源特征、市场需求、区域产业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
参考文献:
[1]周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海洋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3(9).
[2]陈扬乐,陈曼真.海南省潜在滨海旅游区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