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ong1984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作文教学是随创新教育应运而生的。它不仅开创了作文教学的新天地,而且还是对教师作文教学思想、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次全方位检验。面对这一新的课题,要想达到所谓“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最佳境界,真正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教法形式的转变以及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师应如何付诸实施,具体操作呢?笔者以为,创新作文,以“新”为贵。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在文章的选材上来说,要力求内容新颖,学会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异向”思维,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放弃题目字面上的本意,挖掘其新意。比如《考试》这个题目,一般同学马上轻而易举地想到文化知识的考试,而这些材料正是所有人都可以想到的。要想写出新材料,必须抛弃直觉材料,抛弃题目本意,延伸思维。比如:可以选择对人的品格的考验。像在一次关系到自己人生前途的考试路上,遇到了因天热中暑晕倒在地却素不相识的人,众人无人相救。自己耽误考试去送他,还是为自己考试而置之不理,这样的材料写出了对人格的“考试”,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转移视线角度,扩大思维空间,激发创造性联想和想象。如:《关心》这个作文题大多数同学很容易把文章锁定在人类亲情上,这就落于俗套,我们可以把目光平移由亲情移向其他需关心的东西。有人就写到了关心地球,文章将“绿阴如盖的大地”、“浩瀚无垠的大海”、“交错分布的江河”,分别比喻为地球母亲“美丽的肌肤”、“蓝色的衣裳”和“奔腾不息的血脉”。列举种种被污染被破坏的环境,抒写地球母亲正忍受着种种苦难的折磨而呻吟不止。这样的材料,视角新颖,为读者所心动。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新颖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机活力。
  
  第二,在文章的立意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创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毛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又如,对一棵古松,教师应允许学生描摹它那苍劲挺拔的风姿,直抒胸臆;也应允许学生谈它的枝、叶、果、根;学生议沦一番古树的经济价值,未尝不可;从青松就联想到它在重压下面“挺且直”的高尚品格,更要肯定。再如对“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回答水、小溪、春天,都无可非议,而且.还应鼓励他们有更多、更新的答案。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中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的思维创新训练,鼓励讨论、争辩,学生的思想也必定能冲出樊笼,遨游于写作的自由空间了。
  
  第三,疏通阅读渠道,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以积累创新素材,夯实写作基础
  
  学生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课本,但决不只局限于课本。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向更广阔的领域——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拓展。教育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10本文学名著,包括《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如让学生观察公路上载客的摩托车手在烈日和暴雨中载客的情景,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写成文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让学生把自己文中的主人公和老舍先生笔下人力车夫相比较,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的不足。这些知识看似与当前的学习考试无关,但它却为日后的创新能力构建了广阔的知识背景。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广泛阅读以开阔视野。当然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阅读大量时文,收集相关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时间有限,学生之间可以自己组织交流阅读信息和阅读心得,讨沦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把书读透读活。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以提高、发展。
  
  第四,作文创新要有开放意识,注重实用
  
  创新必须建立在拥有足够见解和见闻的基础上。一般的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丰富,创造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站在大语文教育的角度,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加强课内与课外、作文与做人的联系与沟通。俗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埋首书桌不问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古迹名胜、城乡变迁、民间风情、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与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如此,又何愁我们的写作教学没有源头活水呢?
  总之,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作文不易,创新更难。著名作家冰心有句诗叫“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创新是时代的召唤,它的天地宽广无比,愿我们的写作在这宽广无比的创新天地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驰骋,自由的翱翔,自由的创造。
  (席德华,山东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旧县小学)
其他文献
“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1”)与“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 (以下称为“着2”)的读音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规定:“着1”念zhuó,“着2”念zháo。然而,我们只要稍微留意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对“着1” 和“着2”的发音,就会发现多数人把它们念作同一个音:zháo,即便是节目主持人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是不是大家都不遵守读音规范呢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应试技能的训练,最根本的是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与人生体验,对未成熟的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审美素质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析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顺理成章、卓有成效的选择。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学理论精华凝聚了古代文学家丰厚的生命体验与深邃的审
期刊
据说,著名钢琴表演大师Josef Hofmann和Leopold Godowsky都有一双奇小无比的手,而且两人都同样身材矮小。有一次,一个乐迷不胜惊讶地盯着他们那双小手问道:“你们这样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够用如此小的手弹出美妙的乐曲呢?”大师Godowsky答道:“谁说我们是用手在弹琴?”  写诗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诗人总是用自己的赤子之心来抒写情怀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诗人用“心”在“弹琴”
期刊
现在的教育界都已持这样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地去阅读,去练习,去钻研,去发现。只有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的“苦”与“累”,也不会感到学习负担的“轻”与“重”,因而所谓的“减负”也就不需要教师去煞费苦心地考虑了。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目前,学生学习存在着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它是以听讲和写作为基础的学习,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它是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基础的学习,二者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学习的继承功能,有利于高效率、快节奏、系统性地获取知识,它是站在认识终点看起点的学习,但是学生处在被
期刊
在我校优质课评议过程中,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妙用教材的错误”引起了非议。  这堂课是学习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在介绍作者时老师忽然发现课文的“自读提示”在提到李乐薇时用了表男性的“他”。这位教师临危不乱,抓住这一点,欲擒故纵,先问:“李乐薇是男还是女?”  “女!”一部分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  “确实,李乐薇是一个很女性的名字,但李乐薇果真是一位女作家吗?读书可要仔细呀!”老师“提
期刊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本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早期的诗歌,就将“诗”和“歌”融合在一起,在吟唱中表现生活,传情达意。现在的“音乐散文”,也是借助这一形式来诠释人生、倾诉心声。可以说,音乐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它走进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以启迪,这对培养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设计《我
期刊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很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希望得到赞扬和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把知识“嚼碎了”然后“喂”给学生,结果却伤害了学生的“胃”,使其缺乏“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教师不教,他就不学
期刊
一、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语文学科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使学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处于丰富多彩的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中专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被引进了课堂教学。如何以科学精神来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更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非常重要。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所以,导语设计也应该是教师备课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常常是经过教师相当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应该注意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突出教学重点    导语不是课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