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作文教学是随创新教育应运而生的。它不仅开创了作文教学的新天地,而且还是对教师作文教学思想、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次全方位检验。面对这一新的课题,要想达到所谓“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最佳境界,真正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教法形式的转变以及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师应如何付诸实施,具体操作呢?笔者以为,创新作文,以“新”为贵。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在文章的选材上来说,要力求内容新颖,学会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异向”思维,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放弃题目字面上的本意,挖掘其新意。比如《考试》这个题目,一般同学马上轻而易举地想到文化知识的考试,而这些材料正是所有人都可以想到的。要想写出新材料,必须抛弃直觉材料,抛弃题目本意,延伸思维。比如:可以选择对人的品格的考验。像在一次关系到自己人生前途的考试路上,遇到了因天热中暑晕倒在地却素不相识的人,众人无人相救。自己耽误考试去送他,还是为自己考试而置之不理,这样的材料写出了对人格的“考试”,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转移视线角度,扩大思维空间,激发创造性联想和想象。如:《关心》这个作文题大多数同学很容易把文章锁定在人类亲情上,这就落于俗套,我们可以把目光平移由亲情移向其他需关心的东西。有人就写到了关心地球,文章将“绿阴如盖的大地”、“浩瀚无垠的大海”、“交错分布的江河”,分别比喻为地球母亲“美丽的肌肤”、“蓝色的衣裳”和“奔腾不息的血脉”。列举种种被污染被破坏的环境,抒写地球母亲正忍受着种种苦难的折磨而呻吟不止。这样的材料,视角新颖,为读者所心动。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新颖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机活力。
第二,在文章的立意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创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毛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又如,对一棵古松,教师应允许学生描摹它那苍劲挺拔的风姿,直抒胸臆;也应允许学生谈它的枝、叶、果、根;学生议沦一番古树的经济价值,未尝不可;从青松就联想到它在重压下面“挺且直”的高尚品格,更要肯定。再如对“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回答水、小溪、春天,都无可非议,而且.还应鼓励他们有更多、更新的答案。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中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的思维创新训练,鼓励讨论、争辩,学生的思想也必定能冲出樊笼,遨游于写作的自由空间了。
第三,疏通阅读渠道,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以积累创新素材,夯实写作基础
学生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课本,但决不只局限于课本。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向更广阔的领域——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拓展。教育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10本文学名著,包括《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如让学生观察公路上载客的摩托车手在烈日和暴雨中载客的情景,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写成文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让学生把自己文中的主人公和老舍先生笔下人力车夫相比较,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的不足。这些知识看似与当前的学习考试无关,但它却为日后的创新能力构建了广阔的知识背景。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广泛阅读以开阔视野。当然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阅读大量时文,收集相关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时间有限,学生之间可以自己组织交流阅读信息和阅读心得,讨沦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把书读透读活。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以提高、发展。
第四,作文创新要有开放意识,注重实用
创新必须建立在拥有足够见解和见闻的基础上。一般的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丰富,创造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站在大语文教育的角度,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加强课内与课外、作文与做人的联系与沟通。俗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埋首书桌不问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古迹名胜、城乡变迁、民间风情、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与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如此,又何愁我们的写作教学没有源头活水呢?
总之,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作文不易,创新更难。著名作家冰心有句诗叫“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创新是时代的召唤,它的天地宽广无比,愿我们的写作在这宽广无比的创新天地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驰骋,自由的翱翔,自由的创造。
(席德华,山东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旧县小学)
第一,在文章的选材上来说,要力求内容新颖,学会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异向”思维,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放弃题目字面上的本意,挖掘其新意。比如《考试》这个题目,一般同学马上轻而易举地想到文化知识的考试,而这些材料正是所有人都可以想到的。要想写出新材料,必须抛弃直觉材料,抛弃题目本意,延伸思维。比如:可以选择对人的品格的考验。像在一次关系到自己人生前途的考试路上,遇到了因天热中暑晕倒在地却素不相识的人,众人无人相救。自己耽误考试去送他,还是为自己考试而置之不理,这样的材料写出了对人格的“考试”,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转移视线角度,扩大思维空间,激发创造性联想和想象。如:《关心》这个作文题大多数同学很容易把文章锁定在人类亲情上,这就落于俗套,我们可以把目光平移由亲情移向其他需关心的东西。有人就写到了关心地球,文章将“绿阴如盖的大地”、“浩瀚无垠的大海”、“交错分布的江河”,分别比喻为地球母亲“美丽的肌肤”、“蓝色的衣裳”和“奔腾不息的血脉”。列举种种被污染被破坏的环境,抒写地球母亲正忍受着种种苦难的折磨而呻吟不止。这样的材料,视角新颖,为读者所心动。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新颖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机活力。
第二,在文章的立意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创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毛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又如,对一棵古松,教师应允许学生描摹它那苍劲挺拔的风姿,直抒胸臆;也应允许学生谈它的枝、叶、果、根;学生议沦一番古树的经济价值,未尝不可;从青松就联想到它在重压下面“挺且直”的高尚品格,更要肯定。再如对“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回答水、小溪、春天,都无可非议,而且.还应鼓励他们有更多、更新的答案。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中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的思维创新训练,鼓励讨论、争辩,学生的思想也必定能冲出樊笼,遨游于写作的自由空间了。
第三,疏通阅读渠道,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以积累创新素材,夯实写作基础
学生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课本,但决不只局限于课本。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向更广阔的领域——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拓展。教育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10本文学名著,包括《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如让学生观察公路上载客的摩托车手在烈日和暴雨中载客的情景,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写成文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让学生把自己文中的主人公和老舍先生笔下人力车夫相比较,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的不足。这些知识看似与当前的学习考试无关,但它却为日后的创新能力构建了广阔的知识背景。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广泛阅读以开阔视野。当然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阅读大量时文,收集相关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时间有限,学生之间可以自己组织交流阅读信息和阅读心得,讨沦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思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把书读透读活。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以提高、发展。
第四,作文创新要有开放意识,注重实用
创新必须建立在拥有足够见解和见闻的基础上。一般的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丰富,创造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站在大语文教育的角度,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加强课内与课外、作文与做人的联系与沟通。俗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埋首书桌不问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古迹名胜、城乡变迁、民间风情、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与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如此,又何愁我们的写作教学没有源头活水呢?
总之,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作文不易,创新更难。著名作家冰心有句诗叫“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创新是时代的召唤,它的天地宽广无比,愿我们的写作在这宽广无比的创新天地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驰骋,自由的翱翔,自由的创造。
(席德华,山东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旧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