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新课程改革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利于我们的教学目的的达成.维果茨基指出:“学生发展的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至少可以确定学生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的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学生的昨天,而应指望他们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最前端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能够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十个基本理念,其中一条: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学概念、结论、技能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记忆、模仿和接受,《标准》还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让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理念无不呼应着文章开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理念的实现离不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才会更好地实现理念.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实践
1. 教师应充分认识“最近发展区”的客观存在,善于精彩之处巧延伸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当前的新知识是从前面已有知识为基础发展、完善而来的,这标志着最近发展区的客观存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说明了最近发展区的运用.
例1已知圆x2+y2=8内有一点P0(-1,2),AB为过点P0且倾斜角为α的弦.
(1) 当α=34π时,求AB的长;
(2) 当弦AB被点P0平分时,写出直线AB的方程.
延伸一、问题(2)也可转化为“过点P0的最短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延伸二、由P0在圆内,此时过P0的所有弦均与圆相交,由此有这道题:已知直线l:kx―y―3k=0,圆M:x+y―8x―2y+9=0,则直线l与圆M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
C.相离D.由k值确定
延伸三、已知圆x2+y2=8内有一点P0(-1,2),求所有过点P0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可以令过点P0的弦的中点P的坐标为(x,y)(不包括P0),则有OP⊥P0P,所以有(x,y)•(x+1,y-2)=0,即x2+y2+x-2y=0,显然P0(-1,2)也满足此方程.
创新:当然对于本题我还想说的是,在椭圆中也有类似的题目,在解法上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加以关注,加以比较.
2. 课堂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适时之处巧变题
对于教材例题的讲学,由于有解答过程或思路显得简单,学生总是对例题教学不屑一顾,产生自得、满足之感,其思维往往处于“停止”状态,这时学生的兴奋、学习动机就会降低.如果老师挖掘出“最近发展区”,让其思维远离平衡状态,就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积极思维数学问题,建构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例2已知曲线y=x3―x,求曲线在(1,0)处的切线方程.
解:由题意,y′=3x2―1,y′|x=1=2
∴ 曲线在(1,0)处的切线方程为y=2x―2.
在解完这道例题后,可试问:
变题:已知曲线y=x3―x,求经过(1,0)的切线方程.这时可解为:设切点为(x0,y0),则由y′=3x2-1,有斜率k=3x20-1,∴ 在(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y-y0=(3x20-1)(x-x0),又∵切点(x0,y0)在曲线上及点P(1,0)在切线上,
∴ y0=x30-x0
0-y0=(3x20-1)(1-x0)
∴ x0=1或x0=―12∴ k=2或-14.
∴ 经过(1,0)的切线方程为y=2x―2或y=-14x+14
评析:在“最近发展区”巧妙变题,使得学生思路自然,易接受,同时也能使学生巧妙辨别,寻找异同,在求异中寻找通解通法.在此题的解答中要注意点P(1,0)并非一定是切点,同时更要注意导数中切线的斜率的定义.
3.关键之处巧设疑,创设“最近发展区”,衔接上、下节教学内容
教师应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各种联系,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学习知识,教学中必须在新课前给予学生时间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节课结束后要提示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出思考问题,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并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进行合作交流,丰富学生多样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促进系统知识的理解,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的距离,促进更大的正迁移.如:
例3在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得到a-cx=a(x-c)2+y2,若变形为(x-c)2+y2a2c-x=ca,此处巧妙设疑,思考这个方程的几何意义,并提出合理猜想,然后因势利导,不知不觉地引入第二定义,让学生很轻松地接受了椭圆的第二定义.
评析:找准“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教者游刃而有余.
4.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回味之时慎思辨
数学知识复习时,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可激发学生分散零乱的“点的记忆”变为“线的记忆”,构成网络,使原有的认知结构系统化,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例如:
例4在复习了圆的参数方程,研究椭圆的参数方程时,由椭圆的标准方程x2a2+y2b2=1,联想到cos2θ+sin2θ=1,自然想到,可令xa=cosθ,yb=sinθ,则有椭圆的参数方程为x=acosθ
y=bsinθ,(θ∈(0,2π],θ为参数),思路自然,但θ是否仍有圆中的参数的几何意义吗?通过阅读例题,学生茅塞顿开.
评析:使用“最近发展区”,过渡自然,但是在求同中更要求异.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化.
二、 应用“最近发展区”教学时的几点注意
1.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捕捉“最佳期限”.
“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如果只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学生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使学生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学生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
2. 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应采取适应的手段.
教师借助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教学方法、手段应考虑“最近发展区”.如:在“解三角形”教学,可先带领学生做教学实验,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测量校园内国旗旗杆的高,这样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兴趣:旗杆不能爬,怎样测量呢?心里感到纳闷,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得到一些数据.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当然学生未学解三角形知识是不懂的.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的矛盾,再顺水推舟,然后回到课堂.这样比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的目的.
3. 根据“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如遇到较难的章节时,教师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例题,不一定全部按照课本的照搬,防止“本本主义”,以便各有所获.
我们把“最近发展区”这个道理形象地比喻为“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吃”或叫“跳一跳,摘个桃”.学生站在地上直接摘桃子,能够达到的高度,就是现有水平;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达到的高度,称之为“准备水平”.“准备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就是“最近发展区”,适时适当地让学生“跳一跳”,对于锻炼他们的文化“体质”,确实是更加有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的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学生的昨天,而应指望他们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最前端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能够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十个基本理念,其中一条: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学概念、结论、技能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记忆、模仿和接受,《标准》还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让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理念无不呼应着文章开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理念的实现离不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才会更好地实现理念.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实践
1. 教师应充分认识“最近发展区”的客观存在,善于精彩之处巧延伸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当前的新知识是从前面已有知识为基础发展、完善而来的,这标志着最近发展区的客观存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说明了最近发展区的运用.
例1已知圆x2+y2=8内有一点P0(-1,2),AB为过点P0且倾斜角为α的弦.
(1) 当α=34π时,求AB的长;
(2) 当弦AB被点P0平分时,写出直线AB的方程.
延伸一、问题(2)也可转化为“过点P0的最短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延伸二、由P0在圆内,此时过P0的所有弦均与圆相交,由此有这道题:已知直线l:kx―y―3k=0,圆M:x+y―8x―2y+9=0,则直线l与圆M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
C.相离D.由k值确定
延伸三、已知圆x2+y2=8内有一点P0(-1,2),求所有过点P0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可以令过点P0的弦的中点P的坐标为(x,y)(不包括P0),则有OP⊥P0P,所以有(x,y)•(x+1,y-2)=0,即x2+y2+x-2y=0,显然P0(-1,2)也满足此方程.
创新:当然对于本题我还想说的是,在椭圆中也有类似的题目,在解法上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加以关注,加以比较.
2. 课堂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适时之处巧变题
对于教材例题的讲学,由于有解答过程或思路显得简单,学生总是对例题教学不屑一顾,产生自得、满足之感,其思维往往处于“停止”状态,这时学生的兴奋、学习动机就会降低.如果老师挖掘出“最近发展区”,让其思维远离平衡状态,就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积极思维数学问题,建构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例2已知曲线y=x3―x,求曲线在(1,0)处的切线方程.
解:由题意,y′=3x2―1,y′|x=1=2
∴ 曲线在(1,0)处的切线方程为y=2x―2.
在解完这道例题后,可试问:
变题:已知曲线y=x3―x,求经过(1,0)的切线方程.这时可解为:设切点为(x0,y0),则由y′=3x2-1,有斜率k=3x20-1,∴ 在(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y-y0=(3x20-1)(x-x0),又∵切点(x0,y0)在曲线上及点P(1,0)在切线上,
∴ y0=x30-x0
0-y0=(3x20-1)(1-x0)
∴ x0=1或x0=―12∴ k=2或-14.
∴ 经过(1,0)的切线方程为y=2x―2或y=-14x+14
评析:在“最近发展区”巧妙变题,使得学生思路自然,易接受,同时也能使学生巧妙辨别,寻找异同,在求异中寻找通解通法.在此题的解答中要注意点P(1,0)并非一定是切点,同时更要注意导数中切线的斜率的定义.
3.关键之处巧设疑,创设“最近发展区”,衔接上、下节教学内容
教师应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各种联系,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学习知识,教学中必须在新课前给予学生时间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节课结束后要提示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出思考问题,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并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进行合作交流,丰富学生多样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促进系统知识的理解,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的距离,促进更大的正迁移.如:
例3在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得到a-cx=a(x-c)2+y2,若变形为(x-c)2+y2a2c-x=ca,此处巧妙设疑,思考这个方程的几何意义,并提出合理猜想,然后因势利导,不知不觉地引入第二定义,让学生很轻松地接受了椭圆的第二定义.
评析:找准“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教者游刃而有余.
4.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回味之时慎思辨
数学知识复习时,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可激发学生分散零乱的“点的记忆”变为“线的记忆”,构成网络,使原有的认知结构系统化,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例如:
例4在复习了圆的参数方程,研究椭圆的参数方程时,由椭圆的标准方程x2a2+y2b2=1,联想到cos2θ+sin2θ=1,自然想到,可令xa=cosθ,yb=sinθ,则有椭圆的参数方程为x=acosθ
y=bsinθ,(θ∈(0,2π],θ为参数),思路自然,但θ是否仍有圆中的参数的几何意义吗?通过阅读例题,学生茅塞顿开.
评析:使用“最近发展区”,过渡自然,但是在求同中更要求异.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化.
二、 应用“最近发展区”教学时的几点注意
1.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捕捉“最佳期限”.
“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如果只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学生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使学生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学生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
2. 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应采取适应的手段.
教师借助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教学方法、手段应考虑“最近发展区”.如:在“解三角形”教学,可先带领学生做教学实验,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测量校园内国旗旗杆的高,这样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兴趣:旗杆不能爬,怎样测量呢?心里感到纳闷,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得到一些数据.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当然学生未学解三角形知识是不懂的.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的矛盾,再顺水推舟,然后回到课堂.这样比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的目的.
3. 根据“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如遇到较难的章节时,教师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例题,不一定全部按照课本的照搬,防止“本本主义”,以便各有所获.
我们把“最近发展区”这个道理形象地比喻为“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吃”或叫“跳一跳,摘个桃”.学生站在地上直接摘桃子,能够达到的高度,就是现有水平;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达到的高度,称之为“准备水平”.“准备水平”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就是“最近发展区”,适时适当地让学生“跳一跳”,对于锻炼他们的文化“体质”,确实是更加有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