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政新闻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报道水平,在及时、准确地把大家关心的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又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笔者认为在报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精神、善于提炼、强调要点地方台的时政新闻,大多数是反映市委、市政府等方面的重要会议,活动及重要领导的调研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方面的内容,大多又以领导讲话为主,如何抓住领导讲话精神,突出实质内容,把重点、要点突出出来,就成为时政记者整理、提炼、讲话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电视新闻“一瞬即逝”,为弥补这个弱点,新闻稿的写作强调内容要“实”,要具体。注意少说空话、套话,一般来说,具体的东西、典型的事例,要比概括的叙述、抽象的议论更生动形象,好听好记印象深刻。其次,要短小精悍,电视新闻稿比别的作品更要强调“短”,短了才能突出重点,观众才能记得住。要做到句子短,段落短,篇幅短。再者要通俗,电视新闻稿不同于报纸,哪句话不懂,可以回过头来再琢磨,电视就不行,因此,电视新闻稿要写得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使人一看一听就懂,记者要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写电视新闻稿,叙述描写时不要拘泥于格式框中,要自然生动,采用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现场音感染力强的优势时政新闻受内容、要求、条件等因素的约束,使用现场音受到限制,但也不是不能用。在条件充许下,选择好适当的选题,找准切入点,用好现场音,整个报道就会更生动感人。比如领导与群众的生动对话。恰当的运用同期音,音容笑貌,再现眼前,生动、亲切、感人,充分体现出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心和爱护,它的现场气氛和感染力,是文字所做不到的。
三、抓好“会外新闻”拓展报道内容专业报道立意“高”, 时政新闻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要求时政记者既要具备各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又要对全局性的相关政策理论有所把握,需要记者以独特的视角、逆向的思维,透过平淡冗长的各种程序中捕捉鲜活亮丽的新闻。记者的头脑应像一台开动的新闻雷达,广泛收集获取各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从中优选出最亮的新闻。结合在采访中实践与思考,认为时政记者应着力关注这样一些细节。注重从领导举例中挖掘;从会议材料中筛选;从统计信息中分析;从调研“花絮”中捕捉,如去年夏季,市领导在与供电公司负责同志座谈时,建议在中小学生放假前,对他们进行节电知识教育,我以《暑假前全市中小学生要上好节电节水这一课》为题进行报道。市领导的这项建议市有关部门迅速落实,市电力公司还为学校提供了有关教材,对推动全市节电节水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市林业工作大会,市领导非常重视,每次都是市委书记亲自出席,会议的日程也大致相同,新闻报道几乎千篇一律,很难有新意。那么象这样的报道如何出新呢?在2009年全市工业大会上,我在完成了常规的时政报道后,随手翻阅起会议上发放的一些有关林业方面的材料,这一翻阅顿时豁然开朗,原来为了让市领导全面了解全市林业工作的最新情况,林业部门把全市最新、最全、最准的林业工作数据都罗列在这些材料上,这些数据对市领导是首次公布,平时专跑工业工作的记者根本无法提前看到,而对时政记者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市领导一同看到了这些数据。我想到,如果会上不把这些最新的统计数据发布出去,等到会后林业部门向专门负责林业工作报道的记者一发布,新闻不仅时效性低,而且不可能是独家的,于是,在会上我就马上动笔,把这组短小精悍的消息,随同常规的时政稿一同发出,与其他专跑林业的记者打了一个时间差,等到他们看到这则新闻时,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
四、常规话题求“异”时政报道中很多是常规的程序报道,往往容易流于对会议程序的流水帐似的简单记录,或是领导的起居行程录。那么如何打破常规报道的禁锢,求新、求异呢?我认为,这需要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隐藏在常规报道中的新闻亮点。如市领导去年到茂林镇桂花村检查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时,对村主任说,“咱们做一笔交易,我负责村里的饮水问题,你负责解决村里的卫生环境,把村里的软环境治理好”。这是检查中一个“花絮”,按照一般报道,不必有闻必报,但经过细致发掘,这条“花絮”以《市领导与村主任的交易》为题做了报道,这一表述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大家感到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的卫生环境,确实应该大张旗鼓的倡导,市领导与村主任的交易很有针对性。
一、抓住精神、善于提炼、强调要点地方台的时政新闻,大多数是反映市委、市政府等方面的重要会议,活动及重要领导的调研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方面的内容,大多又以领导讲话为主,如何抓住领导讲话精神,突出实质内容,把重点、要点突出出来,就成为时政记者整理、提炼、讲话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电视新闻“一瞬即逝”,为弥补这个弱点,新闻稿的写作强调内容要“实”,要具体。注意少说空话、套话,一般来说,具体的东西、典型的事例,要比概括的叙述、抽象的议论更生动形象,好听好记印象深刻。其次,要短小精悍,电视新闻稿比别的作品更要强调“短”,短了才能突出重点,观众才能记得住。要做到句子短,段落短,篇幅短。再者要通俗,电视新闻稿不同于报纸,哪句话不懂,可以回过头来再琢磨,电视就不行,因此,电视新闻稿要写得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使人一看一听就懂,记者要用日常谈话的方式写电视新闻稿,叙述描写时不要拘泥于格式框中,要自然生动,采用说话的语气,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现场音感染力强的优势时政新闻受内容、要求、条件等因素的约束,使用现场音受到限制,但也不是不能用。在条件充许下,选择好适当的选题,找准切入点,用好现场音,整个报道就会更生动感人。比如领导与群众的生动对话。恰当的运用同期音,音容笑貌,再现眼前,生动、亲切、感人,充分体现出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心和爱护,它的现场气氛和感染力,是文字所做不到的。
三、抓好“会外新闻”拓展报道内容专业报道立意“高”, 时政新闻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要求时政记者既要具备各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又要对全局性的相关政策理论有所把握,需要记者以独特的视角、逆向的思维,透过平淡冗长的各种程序中捕捉鲜活亮丽的新闻。记者的头脑应像一台开动的新闻雷达,广泛收集获取各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从中优选出最亮的新闻。结合在采访中实践与思考,认为时政记者应着力关注这样一些细节。注重从领导举例中挖掘;从会议材料中筛选;从统计信息中分析;从调研“花絮”中捕捉,如去年夏季,市领导在与供电公司负责同志座谈时,建议在中小学生放假前,对他们进行节电知识教育,我以《暑假前全市中小学生要上好节电节水这一课》为题进行报道。市领导的这项建议市有关部门迅速落实,市电力公司还为学校提供了有关教材,对推动全市节电节水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市林业工作大会,市领导非常重视,每次都是市委书记亲自出席,会议的日程也大致相同,新闻报道几乎千篇一律,很难有新意。那么象这样的报道如何出新呢?在2009年全市工业大会上,我在完成了常规的时政报道后,随手翻阅起会议上发放的一些有关林业方面的材料,这一翻阅顿时豁然开朗,原来为了让市领导全面了解全市林业工作的最新情况,林业部门把全市最新、最全、最准的林业工作数据都罗列在这些材料上,这些数据对市领导是首次公布,平时专跑工业工作的记者根本无法提前看到,而对时政记者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市领导一同看到了这些数据。我想到,如果会上不把这些最新的统计数据发布出去,等到会后林业部门向专门负责林业工作报道的记者一发布,新闻不仅时效性低,而且不可能是独家的,于是,在会上我就马上动笔,把这组短小精悍的消息,随同常规的时政稿一同发出,与其他专跑林业的记者打了一个时间差,等到他们看到这则新闻时,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
四、常规话题求“异”时政报道中很多是常规的程序报道,往往容易流于对会议程序的流水帐似的简单记录,或是领导的起居行程录。那么如何打破常规报道的禁锢,求新、求异呢?我认为,这需要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隐藏在常规报道中的新闻亮点。如市领导去年到茂林镇桂花村检查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时,对村主任说,“咱们做一笔交易,我负责村里的饮水问题,你负责解决村里的卫生环境,把村里的软环境治理好”。这是检查中一个“花絮”,按照一般报道,不必有闻必报,但经过细致发掘,这条“花絮”以《市领导与村主任的交易》为题做了报道,这一表述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大家感到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的卫生环境,确实应该大张旗鼓的倡导,市领导与村主任的交易很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