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早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一个评断及叙述,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出发,就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发表一点看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考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196-0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空间,也为在学科整体性的视野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和实验开辟了新的路径。以往学界还没主动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视野之内。本文是针对早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一个评断及叙述,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出发,就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发表一点看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弊端
查阅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资料,发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我国的学者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研究成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对大学生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的原因做出解释,并总结出一系列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作用。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普遍局限于教育队伍以及现行的一些运行机制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上缺乏更为广阔和前沿的想法及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弊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研究视角短浅,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性观念
首先,现今的研究成果中,就事论事的研究占据大部分,没有将研究的问题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视角下处理。这些研究中,无论是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亦或者探寻处理这些弊端的良好措施,都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是单独性过强,研究中没有可靠的理论支撑,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次是,在探析造成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主要因素以及寻求最佳措施的过程中,普遍会将这2者中的某一个较为强烈的凸显出来,却忽视掉了另一个,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评价有效性标准的失衡。一方面使得问题分析过程中的深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研究成果完成性以及应用功能的缺失。最后,研究过程中,伦理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却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会使得概念、体系都会出现偏差,系统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体系的建立不但没有形成,而且实证研究文献极少,没有凸显这一学科强烈的实践取向。
(二)认识不清晰,评价标准失衡
很多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对于有效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最简单的表面意义上,然后通过这最浅显的理解,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展开研究,这种直接性的研究,课题都是有针对性的,如有人把大学生性格上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喜欢发泄不满情绪,提升为有效性问题,学生在宿舍喊几声就成了有效性不足,这样的探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上的逻辑定位就值得商榷了。
(三)关注问题不全面
研究也还存在一些盲区,主要是缺乏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出发,揭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机制。比如,人们没有关注或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悖论的存在,一面积极采取某些措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强化同时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为我们在强化,所以我们在弱化”;再比如,我们相信“人的优良品德是教育的结果”,但“人的不良品德是哪里来的呢”,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或注意到了但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学界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和实际工作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为了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各个视角不同的方向对其进行了多元化的解析。下面我们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有的学者指出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要保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主要的是统摄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学科意识”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工作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管理体制需要用“学科体制”来整理,学校要培养“学科人才”就要把教学工作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见不统一的人变成“一种人”,也就是“学科人才”,“两张皮”的问题也就随之得到解决。
(二)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
高校要鼓励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是提高主体的主体性,而加强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动力是促使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发展。由此得出,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其主体意识,促使其本身愿意接受,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三)加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就要求现在的高校在德育方面建立明确的整体性理念。高校的整体性理念,在目标指向方面要整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施途径方面要整体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有效影响;在实践方面,要全面挖掘学校的育人资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新阶段下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必将走向整体性,这对高校德育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广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理顺几种关系[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01)
[2] 蔡志强. 寻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理论逻辑——兼议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涵[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06)
[3] 钱广荣. 在学科视域内解决日常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 2007(21)
[4] 文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与对策[J]. 文教资料. 2007(31)
[5] 韦青松,王小秋.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内涵及评价依据[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考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196-0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空间,也为在学科整体性的视野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和实验开辟了新的路径。以往学界还没主动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视野之内。本文是针对早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一个评断及叙述,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出发,就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发表一点看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弊端
查阅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资料,发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我国的学者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研究成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对大学生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的原因做出解释,并总结出一系列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为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作用。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普遍局限于教育队伍以及现行的一些运行机制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上缺乏更为广阔和前沿的想法及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弊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研究视角短浅,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性观念
首先,现今的研究成果中,就事论事的研究占据大部分,没有将研究的问题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视角下处理。这些研究中,无论是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亦或者探寻处理这些弊端的良好措施,都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是单独性过强,研究中没有可靠的理论支撑,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次是,在探析造成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主要因素以及寻求最佳措施的过程中,普遍会将这2者中的某一个较为强烈的凸显出来,却忽视掉了另一个,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评价有效性标准的失衡。一方面使得问题分析过程中的深度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研究成果完成性以及应用功能的缺失。最后,研究过程中,伦理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却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会使得概念、体系都会出现偏差,系统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体系的建立不但没有形成,而且实证研究文献极少,没有凸显这一学科强烈的实践取向。
(二)认识不清晰,评价标准失衡
很多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对于有效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最简单的表面意义上,然后通过这最浅显的理解,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展开研究,这种直接性的研究,课题都是有针对性的,如有人把大学生性格上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喜欢发泄不满情绪,提升为有效性问题,学生在宿舍喊几声就成了有效性不足,这样的探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上的逻辑定位就值得商榷了。
(三)关注问题不全面
研究也还存在一些盲区,主要是缺乏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出发,揭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机制。比如,人们没有关注或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悖论的存在,一面积极采取某些措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强化同时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为我们在强化,所以我们在弱化”;再比如,我们相信“人的优良品德是教育的结果”,但“人的不良品德是哪里来的呢”,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或注意到了但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学界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和实际工作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为了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各个视角不同的方向对其进行了多元化的解析。下面我们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有的学者指出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要保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性,主要的是统摄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学科意识”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工作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管理体制需要用“学科体制”来整理,学校要培养“学科人才”就要把教学工作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见不统一的人变成“一种人”,也就是“学科人才”,“两张皮”的问题也就随之得到解决。
(二)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
高校要鼓励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是提高主体的主体性,而加强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动力是促使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发展。由此得出,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其主体意识,促使其本身愿意接受,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三)加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就要求现在的高校在德育方面建立明确的整体性理念。高校的整体性理念,在目标指向方面要整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施途径方面要整体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有效影响;在实践方面,要全面挖掘学校的育人资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新阶段下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必将走向整体性,这对高校德育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广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理顺几种关系[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01)
[2] 蔡志强. 寻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理论逻辑——兼议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内涵[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06)
[3] 钱广荣. 在学科视域内解决日常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 2007(21)
[4] 文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与对策[J]. 文教资料. 2007(31)
[5] 韦青松,王小秋.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内涵及评价依据[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