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解读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尊重儿童”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种师生人性的释放,表达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愿景。“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应该营造一种有师生学习智慧的温度课堂,形成一种有数学认知与思维发展特性的气度课堂,建构一种三维的立体式角度课堂,最终实现的是由“度”到“渡”的融合。
  关键词:尊重儿童 数学教学 生本
  “尊重儿童”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教育者在预设教学时关注儿童的数学学习背景,在课堂学习之中关注儿童的数学学习思维,在课堂学习之外关注儿童的生活数学解释。“尊重儿童”追求的是一种师生人性的释放,表达的是一种自觉探究的愿景。凝眸“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如何将理念化为现实,孕育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在课堂表达里?如何将教师的教学期望转化为儿童自我数学学习的诉求?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笔者设计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聚焦课堂,解读“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
  一、“尊重儿童”的根基:有温度的数学释放
  笔者以为,“尊重儿童”的数学课堂首要的是读懂儿童。如果读不懂儿童,就无法讨论尊重与不尊重。读懂儿童就一定要释放儿童,儿童的释放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理解:第一,儿童自然理解的释放;第二,儿童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释放。也可以理解为,是让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个时空和场所中自由的呈现。如五年级所学习的“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三年级已有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与抽象。儿童的学习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的呢?课堂前测的当堂反馈环节如下:
  师 课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分数,请你的同桌猜一猜你设计的分数,并请他说一说是怎么理解你设计的分数,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小组交流,随后全班交流。)
  有的学生善于用形象来描述,比如画图,有的学生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有的学生更善于用文字呈现自己的想法,无论结果如何,学生自主表达的过程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这样的反馈,是儿童展开本次学习的起点,亦是丰富教学资源产生的路径。“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让儿童安全学习的氛围,让儿童在课堂里自由的表达与思考。当然,儿童的思考表达可能不完美,也可能很笨拙,但是他们很努力,说错了也没关系,重新再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一种有温度的课堂,师生共同自由地徜徉在数学的研究世界里。
  二、“尊重儿童”的实践:建构立体式的气度课堂
  “尊重儿童”的数学课堂有着自己的实践样态,它是一种建立在儿童学习经验基础上的自觉认知与主动开放,立足于教学的重难点、优化重组学习资源,建构有长度、有宽度、有厚度的三维立体式气度课堂。
  (一)突破难点——建构有长度的课堂
  教师在了解儿童的数学基础之后,要抓住儿童旧知的生长和发展,利用其思维的展开与深入,为新知发展理清脉络,使课堂拥有知识结构的长度,简言之为承前启后。例如“分数的意义”难点就是要理解好单位“1”。笔者抓住了由一个物体过渡到一群物体,由一群物体过渡到一个整体, 那么,看成一个整体以后,在儿童的思维中,它还会继续留有一些背景,这时的单位“1”的教学突破点就定位在进一步去背景化,这也可以理解为数学教学中概括抽象化的过程。
  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
  (出示图1。)
  师 (指1个桃)这是( )个桃?可用自然数( )表示。
  师 (指4个桃)能用“1”表示吗?这里自然数“1”表示( )。
  师 (用布遮盖着的物体)还能用“1”表示吗?这里自然数“1”表示( )。
  师 自然数“1”可真了不起,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群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自然数“1”还可以怎样理解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认识“单位‘1’”的教学设计如下:
  师 看看黑板上同学们自己的作品,在这些分数中,大家是怎么理解这个“1”的呢?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1可以表示1个房子、1个长方形、1小时、1米、12颗星围成的1个整体、21个三角形围成的1个整体。)
  师 根据大家对“1”的理解,你能将这些分数分分类吗?
  (学生会有不同的分类,一一说明理由,再请其他同学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可分三类:1个物体、1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
  师 (出示图2)这个分数表示什么?这里的“1”可以表示什么呢?
  (学生明确这个分数为2100,这里的“1”可以表示1个苹果、1个班级、1个国家、1个世界、1个宇宙、1根头发、1把尺子等。)
  师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这里的“1”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1”可以表示1个物体,也可以表示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个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通常人们称它为单位“1”。认识了单位“1”,你能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思了吗?
  上述教学设计可让学生从原有知识、原有经验、原有感受中领悟到什么是自然数“1”,体会到这里的“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从而对“1”产生新的认识,在逐步去背景化和抽象化之后,最终形成了对单位“1”的初步认知。“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就是要顺应儿童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儿童的思维在不断的生成与发展中自觉地前行。
  (二)突出重点——建构有宽度的课堂
  “尊重儿童”的数学课堂倡导让儿童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分数的意义》一课的重点是形成对分数意义的概念。在学生已理解多个具体分数的含义基础上,再把这些分数的含义进行聚集,这仅是概念形成的第一步。接着,怎样由含义上升到意义,才是重点之所在。
  本课关于分数概念的教学设计如下:
  师 8( )表示什么意思?它可能是哪些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誰能用一句话说明8( )是什么意思?   师 ( )8又表示什么意思?它可能是哪些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说明( )8的意思?
  (学生作图3。)
  师 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体会18、28、38、48、58、68、78、88的演变过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发现什么?预设:( )8是由( )个18组成,那18就是( )8的分数单位
  你能说说黑板上分数的分数单位吗?
  师 ( )( )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 (总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而产生的数,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学生讨论、不断完善,得到完整的概念)那什么又是分数单位呢?
  8( )、( )8、( )( )的递进设计,
  让学生进一步提炼、分析、思考,增长智慧,最后形成了分数的意义。从具体的含义走向抽象的意义,“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就是“水到渠成”式的学习,是儿童内心的自省与自悟,是一种数学亲历、感悟、成长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宽度,方可成就儿童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时空。
  (三)优化重组——建构有厚度的课堂
  “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只有课堂的长度和宽度是不够的,那样的课堂仅是平面的二维课堂,还应加上思维的厚度才能成为三维的数学立体式成长课堂。笔者以为,数学思维的厚度是由师生的智慧共同书写的,这样的课堂厚度是对数学认知的深入与清晰,是对数学思维的批判与创新。例如《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所有的课堂练习均来自于学生的课前分数设计,但是此时的数学思考又远远高于当初的认知,用新知去重新发现与感悟已有经验,优化重组自我认知结构,以期构建数学课堂的厚度。
  学生资源再认知的教学设计如下:
  1.比一比。
  (全班猜学生设计的分数,并用分数的意义进行数学解释。随后呈现学生作品,如图4。)
  师 为什么它们都可以用23表示?
  师 为什么它们表示23的颗数不同呢?
  2.估一估:数感培养,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呈现学生作品,如图5。)
  师 你能知道两个“?”分别表示多少吗?为什么?
  师 (出示图6)你知道最上面的两个长条可以用几来表示呢?为什么?
  师 (出示图7~图12)想一想:下面同学们想表达的分数又是多少呢?
  对于图7“五颗红星(深色)和五颗黑星(浅色)”,学生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有的学生认为是“510”,有的学生认为是“12”,也有的学生认为是“55”。对于图8,有的学生理解成“1”,当时就有学生反驳:“1”不是分数,应该是“22、33、44……”;更有学生总结道:只要是分子和分母相同就可以了,它可以看成无数个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对于图9,学生是想表达“原来有9位同学,走了2位同学,现在还剩原来人数的79”……
  开放、整合、对比、深入,“比一比”的教学环节中由原来研究的一个物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到一群物体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再到这里练习中设计者突出的单位“1”动态变化,且导致每一份的个数也发生了动态的变化,同样是23,为什么颗数不同呢?笔者请学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分数和它对应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概念理解。
  “估一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学生画的“1”“12”“14”的基础上生成了整数“2”和分数“23”,呈现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从“自然结构”到“知识结构”的过渡,这应该是“尊重儿童”教学设计的重要体现。所以,把“尊重儿童”的理念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才是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三、“尊重儿童”的愿景:从“度”到“渡”的往返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有三条主线:第一条是从1个物体、1群物体、1个整体到单位“1”的长度设计;第二条是由分数含义、分析、概括、抽象到分数意义的宽度设计;第三条是通过两种量的比较,由“1”的动态变化,看到每一份的动态变化,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的厚度设计。三维视角的设计建构了“尊重儿童”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将数学化的学习结果再还原于生活应用,进行合理的解释更富有积极意义。如生活中的分数解释教学——
  师 出示图13、图14,猜一猜,这两位同学想表达怎样的分数呢?
  对于图13,学生猜出了130、17、1365等等不同的分数,再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不同,分母不同;都取1天,所以分子相同。
  对于图14 ,课堂上没有学生能够理解设计者的意图,设计的学生说:这是《哈利·波特》电影里的934站台。一语点醒梦中人!有的学生还理解到:所谓934站台,可能就是在第9和第10站台之间,把这个间隔看作单位“1”,其中的34之处就是。
  最后教师总结:
  师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很多“1”,单位“1”的“1”,几分之一的“1”,以及同学们所说的22、33、44……当中都出现了“1”,这些“1”,它们究竟不同在哪里?现在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自然数“1”的呢?
  师 从1个物体、1群物体、1个整体到单位“1”,从单位“1”中的“1”、几分之一中的“1”,还有22、33、44……中的“1”,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旨在营造一种有师生学习智慧的温度课堂,建构一种有数学认知与思维发展特性的立体式气度课堂,最终实现的是由“度”到“渡”的融合。“度”的本意是指“事物所达到的境界”,而“渡”的本意是“由此到彼”,有“摆渡”之意。引申到数学教学中,可以理解“度”注重的是学习程度和学习效能,而“渡”则更看重学习的状态与沿途的风景。“尊重儿童”的数学教学期望引发师生由“度”到“渡”的往返,既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思维的发展,又注重学习心理的健康成长,既渡人亦自渡,在“尊重儿童”的數学教学中实现“人在中央”的课堂理想!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创作可以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文学创作怎么教?教师要做有情趣的人,让教学语言有情趣一点;将重要的、与创作相关的概念附着在鲜活的个案和形象中,让阅读引导更形象一些;以玩的心态和方式创新句子练习、命题练习、叙述角度练习、对话练习、文字精简练习等,让创作有意思一些。  关键词:文学创作 情趣 阅读引导 创作练习  文学创作可以教吗?听到这个话题,大概多数人的反应是摇头:“
期刊
摘 要:优秀的绘本蕴含的很多精彩内容、细节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中,应带着学生寻找这些联系:观照整体、关注细节,赏得“画中画”;发现规律点、发觉创意点、发掘生长点,品得“话中音”;探寻积极情感、尊重多元体验,解得“语中情”。  关键词:绘本阅读 “画中画” “话中音” “语中情”  绘本,又称图画书,它将文字艺术和画面艺术和谐统一,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近年来,绘本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推广
期刊
摘 要:推理能力是“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亲历数学推理的全过程,才能积累数学推理的活动经验,获得数学推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其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规律是培养合情推理的重要载体,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巧设情境,让数学直观成为合情推理的基点;合理引导,以科学验证夯实合情推理的重点;回顾反思,以思想渗透突破合情推理的难点。  关键词:数学规律 合情推理 教学策略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是由已知判断(前提)推
期刊
摘 要:《一只小鸡去天国》讲了一个清浅又深刻的关于“生命”的故事。本书的阅读指导,从初步认识小公鸡,探究小公鸡变化的原因,到明白死亡的不可避免,思考应该如何活着,领悟生命的真谛,阅读指导层层推进。  关键词:生命 真谛 做自己  一、文本解读  《一只小鸡去天国》讲了一个清浅又深刻的关于“生命”的故事:刚满月的小公鸡生病了,在死神送他去天国前,他完成了很多心愿,他每做完一件事,心里就好过一些……这
期刊
摘 要:在迎接、拥抱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同时,应该抱有“人在技术之上”的坚定信念,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课堂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出哪些改变,可以弥补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iPad平板电脑)的交互特征,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内驱力,有更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在分享、质疑、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平台交互 数学学习 知识建构  新技术
期刊
摘 要: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尝试与猜测”的内容前置,面向四年级学生执教。教学中,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敢想、敢猜、敢试,在不断地尝试与猜测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或模式;将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外显出来组织全班交流,从而使课堂由传统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引导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去读懂他人的想法。  关键词:尝试与猜测 思考 原点  “尝试与猜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9~100页的
期刊
摘 要:探索规律教学一方面要重视让学生经历、感悟、反思、迁移,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乐于思考、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围绕经历、感悟、反思、迁移、情感五个要素展开探索规律教学。  关键词:探索规律 数学思维 要素  探索规律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渠道。探索规律教学一方面要重视让学生经历、感悟、反思、迁移,另
期刊
摘 要:数学实验能融思维和操作于一体,具有直观性、探索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具有研究价值。目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功能单一、形式僵化、组织随意、过程零碎等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由点到面,合理制订实验目标;化零为整,弹性设计实验活动;张弛有度,灵活调控实验进程;横勾纵连,深入挖掘实验价值。  关键词:数学实验 思维 操作 问题
期刊
摘 要:设计和开发“袋袋本”“袋袋簿”,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载体,催生了一系列课堂之变。遵循“学为教本”“教为学设”“依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使“袋袋本”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现本”,使“袋袋簿”成为教师教学现场的“发现簿”。以“袋袋本”“袋袋簿”为载体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设置个性化学习目标,关注个性化学习探究,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重构个性化学习课程,优化个性化学习环境,真正实现
期刊
摘 要:情境创设是英语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规律相符合的真实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其情绪高涨地感知语言;基于文本主题,创设连贯递进、过渡自然的情境,推进话题逐层深入;结合文本特点,从课堂实际出发,营造适用、有针对性的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将情境创设的范围进行扩展,延伸学生视野,有利于联系旧知学习新知,积极进行语言输出,促发有效生成。  关键词:情境创设 四要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