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的绘本蕴含的很多精彩内容、细节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中,应带着学生寻找这些联系:观照整体、关注细节,赏得“画中画”;发现规律点、发觉创意点、发掘生长点,品得“话中音”;探寻积极情感、尊重多元体验,解得“语中情”。
关键词:绘本阅读 “画中画” “话中音” “语中情”
绘本,又称图画书,它将文字艺术和画面艺术和谐统一,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近年来,绘本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推广,绘本阅读作为起步阅读也越来越多地被引进课堂。事实上,每一册优秀的绘本都是一座“秘密花园”,画中有“画”,话中有“音”,语中有“情”,其中蕴含的很多精彩内容、细节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学生寻找这些联系,学生就能逐步体会到绘本阅读的乐趣,进而爱上绘本阅读。
一、赏得“画中画”
绘本是用图画讲故事的书。王林博士曾说:“图画书教学中,老师通常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实际上,图画书中图的作用有时比文字更大。”在绘本里,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是儿童理解力、想象力的出发点、生长点。所以,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绘本图画中的教学价值所在。
(一)观照整体
许多人拿到绘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正文开始阅读,却容易忽略封面、前环衬、扉页、后环衬、封底等隐藏的内容。殊不知,这些地方不仅有精心设计的丰富画面,而且时时包含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们与正文浑然形成一个整体。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画面读完整,即使是不起眼的“角落”也不要放过。因为,它们经常会对正文做时间、方向、节奏等方面的提示,进而成为故事的前情、起因,或者结局、延续和补充等。
如阅读绘本《鳄鱼哇尼》,如果从正文开始看,很容易就会进入不知所以、一头雾水的状态,因为引发故事起因的一封信被藏在了扉页中。和学生共读这册绘本时,我先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封面,认识小鳄鱼哇尼,看到小哇尼使劲奔跑的动作时,引导思考:“哇尼这么着急是要干什么去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它接到了青蛙老弟的邀请。”“咦,青蛙老弟邀请它去做什么呢?同学们猜一猜。”没有细读绘本的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而细心的学生却发现了扉页上的一封信,从而揭示谜底。这时,我再适时点拨学生:“看绘本要仔细,包括封面、封底在内的每一页上都可能藏着小秘密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从整体观照的角度阅读绘本了。
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在拿到一本绘本时,自己先应该进行整体性阅读,发现画面的连贯性、特别处,为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打下基础。
(二)关注细节
绘本是用图画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经典绘本中的图画往往具有独特的构思与独具特色的风格,这些小细节常常隐藏着许多极富趣味性的“机巧”和“秘密”。它们不仅能让故事鲜活起来,还对表现绘本的人物形象或故事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留意亮点。
绘本作者经常会把很多内容,如静态方面,在每页不容易被人发现的角落或空白处呈现一个能够烘托整本绘本情感或强化内容的亮点;动态方面,会将人物行动时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肢体动作等,用图画语言表达出来,以传递故事情节的变化。对这样的细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细细体悟。
如绘本《我妈妈》以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自己心目中伟大的妈妈。图画中的妈妈无所不能:化妆师、园艺师、歌唱家……然而,如果善于关注细节,读者就会注意到,每一页妈妈不断变化的形象中都有一个红红的爱心,这些爱心的出现,让故事的温情主题喷薄而出。学生阅读时,可能不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隐秘的细节,这就需要教师练就一双“会发现”的慧眼,并能巧妙地将这些阅读点传递给学生。我带着学生阅读这册绘本时,先和学生一起共读了解了完整的故事情节,然后将故事画面做成小图,一页页出示并汇总到一张PPT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藏着的共同的圖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红色的爱心。“这些爱心都藏在了哪些地方?”学生发现,它有时藏在妈妈面前的蛋糕中,有时藏在妈妈手中的盆栽里,有时藏在妈妈的花裙子上,连远远的高楼上,竟然也升起了一颗带有红色爱心的避雷针……此时,我继续引导:“这么多红色的爱心藏在书中的每一页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再次品读,学生领悟到了小作者对妈妈以及妈妈对小作者深深的爱。在此基础上,我又在音乐声中出示了绘本最后两页,和学生一起读故事的结尾:“我爱她,而且你知道吗?她也爱我。”温情的音乐和朗读,让学生久久沉浸于爱的氛围中。
2.留心变化。
教师要提醒学生留意画面的变化,寻找和发现变化的规律以及这种变化与情节发展的关联,引导学生想象、猜测情节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如教学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时,我先集中出示了绘本中母鸡散步的部分,画面中的母鸡似乎没有变化,但通过阅读文字、观察背景变化,学生就会发现母鸡散步的整个轨迹——鸡舍、院子、池塘、草垛、磨面房、栅栏、蜂箱、鸡舍,即在农场里绕了一圈。此时,我及时引导:“对母鸡萝丝来说,这是多么平凡的一场散步,与以往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说着,我出示了每页变化的狐狸追踪图,带着学生通过观察画面的变化,想象狐狸的心理、动作、语言等,讲述狐狸的追踪故事。最后,我又将所有画面连成一幅长图,并随着PPT的推进,让学生欣赏图片的衔接。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之前绘本每一页的背景都是一个横向的移动,将画面串联起来,又纵向再现了母鸡散步和狐狸追踪的整个轨迹,巧妙地再现了整个故事的细节。这样的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品得“话中音”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到语言的精、气、神中去,前一个语言如果是一个桥梁的话,后一个语言就是本体,是目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指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途径,也强调了语言范本的重要性。绘本是文学的重要分支,那么文学性也必然是绘本语言的内在要求。教师在解读绘本文字语言时,要努力挖掘绘本语言的深层内涵,抓住各种文字信息,充分发掘绘本文字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与绘本进行对话,品得“话中音”,发挥绘本的语用功能。 (一)发现规律点
仔细翻阅绘本不难发现,很多绘本语言形象简洁,句式基本相同,很有规律可循,为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如绘本《卤蛋》中卤蛋许愿的语言很有规律:“卤蛋每回(天) 前,我都向上帝祈求三件事,第一 ;第二 ;第三 ……”这样的重复句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愿望的含义,发现表达的特点。和学生共读这册绘本时,我先指导学生读图,利用绘本中前三个愿望引路:“每天吃饭前、每天睡觉前、每回考试前,卤蛋各许了什么愿望?”从中感受到愿望就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自己看重的东西以及自己在意的事情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模仿表达:“如果是你,会在什么时候许下什么愿望呢?” 因为有绘本的言语规律特点引路,有对愿望的理解,学生的表达就更有支点,也更加轻松愉快了。读完卤蛋在跳水前、在花园里、在过马路时许下的各式各样、神奇有趣的愿望后,再以“我还有许多许多的愿望……”开头,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这时,学生已经可以不受绘本语言的束缚,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了。
联系生活实际移植绘本语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创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
(二)发觉创意点
绘本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能让儿童对它爱不释手,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图美,文字描述很妙,有时还在于它独特而有创意的编排形式。
如绘本《小马小熊苹果树》中也有大幅的图片,但奇妙的是,作者还独具匠心地用了一些生动的小图片取代了相关的文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创意,简直是一种阅读游戏,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利用图文进行自主阅读,读懂绘本故事。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交流“这样的绘本与一般的绘本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处的创意呢?”在学生品读创意的过程中,我又引导他们欣赏文本巧妙的叙述结构,之后还鼓励他们将这种语言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写话或日记中去。从学生第二天交上来的日记可以看出,有创意的表达不在少数,不仅出现了很多以图代文字的作品,还有将美术课“字的变形”的内容引用到日記中的。之后,交流自己的日记创意便成了学生的一大乐事,大大提高了他们写日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掘生长点
绘本的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在绘本的语言文字中发现儿童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能够很好地帮助儿童积累和发展语言。
如绘本《小猪变形记》中动词的使用丰富而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范本。在“小猪受到启发,想变成长颈鹿”那段描写中,我引导学生模仿小猪的动作,并刷红“跑到”“看到”“瞪大”“盯着”等词,告诉他们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能使人物的行为在读者脑海里变得更加鲜活。接着出示“小猪踩高跷”的图,让学生尝试用动词说说小猪是怎样踩高跷的,学生在模仿、讨论、修改后,便学会了使用“找来”“扶着”“跳上”“迈开”“扭动”等动词,体会到了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的诀窍,更体会到了动词表达的精妙和重要性。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压力,反而能帮助他们积累和内化语言,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解得“语中情”
绘本广泛地被儿童所接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绘本大都指向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隐含着引导、协助儿童拓展生活、自然、社会等方面认知以及提升学习能力的指向。儿童绘本的题材多种多样,如涉及友情、亲情、勇敢、生命、自然和环境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他们对增强细节的领悟和经历心灵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绘本中蕴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探寻积极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境界和心灵乐园,使他们的心灵世界得到滋养。
(一)探寻积极情感
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欣赏绘本故事和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探寻故事背后蕴含的积极情感,并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迁移,以实现审美体验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
如绘本《大卫,不可以》,通篇刻画了一个调皮捣蛋的人物形象——大卫。你瞧他:伸着舌头,站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地去够糖罐;一身污泥回家,客厅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脚印;光着屁股跑到大街上……大卫一连串的恶作剧让读者都要忍不住地和他妈妈一起重复:“大卫,不可以!”正当我们对大卫惹的一系列麻烦失去耐心的时候,故事却出现了转折,呈现了一个温暖的怀抱,出现了一句温馨的话语:“大卫乖,我爱你!”如果我们只关注于大卫调皮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对个人行为规范的培养,绘本的价值就显得单薄而功利。相比较之下,如果教师关注到那个温情的拥抱,让故事收场于一个爱的动作,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不管孩子有多调皮,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他温情的港湾。这样的滋养则一下子能让故事有血有肉,更加丰满起来,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尊重多元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再强调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会习惯于“千人一声”的思维顺从。而且当前市场上的许多绘本都会在前言部分撰写“导读”或者附上“评论”,告诉读者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读完了这本书有什么样的感受。不可否认,这样的引导对于丰富读者的认知有一定的作用,但读者却不应让自己的思维因此而受到限制。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将别人或自己的体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包容多元体验。
仍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其中狐狸的角色定位与传统童话故事中狐狸的狡猾贪婪是一致的。因此,以往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读这一故事时,都很欣赏母鸡的好运和乐观,嘲笑狐狸的倒霉和愚笨。然而,最近和学生共读这册绘本时,有一个学生却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他觉得狐狸身上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十分可贵,对狐狸的倒霉深表同情。此言一出,竟然也得到了很多学生的附和。虽然这样的想法与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些不符,但它是学生独到而富有创意的见解,作为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观照学生的审美个性,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努力激起“千层浪”,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位学生的独特想法给予了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读同一册绘本,阅读的人不同,就会因年龄、阅历和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成人与孩子在读同一作品时,理解和关注的点更会有明显的差别。而且,由于当前教育的功利性,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把绘本当成语言训练的工具而忽视引用绘本教学的初衷。因此,解读绘本时,教师应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尽量站在儿童的立场感受和理解绘本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参与和引导,才能让阅读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梅子涵老师说过: “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向前走去,他清晨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东西,都将变成他身体里的一个部分。” 我想说:绘本中的每一笔色彩、每一句语言便是那“第一个东西”,也叫“第一阅读感受”。为了这份“第一阅读感受”,教师应该努力寻路,引导学生走进绘本这座秘密花园,让它变成学生生命的一部分,陪伴他们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岚.幼儿绘本教学中读图方法[J].教育,2011(30).
[3] 汪琦.小学低段绘本教学误区分析及归因[J].文学教育,2011(6).
关键词:绘本阅读 “画中画” “话中音” “语中情”
绘本,又称图画书,它将文字艺术和画面艺术和谐统一,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近年来,绘本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推广,绘本阅读作为起步阅读也越来越多地被引进课堂。事实上,每一册优秀的绘本都是一座“秘密花园”,画中有“画”,话中有“音”,语中有“情”,其中蕴含的很多精彩内容、细节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学生寻找这些联系,学生就能逐步体会到绘本阅读的乐趣,进而爱上绘本阅读。
一、赏得“画中画”
绘本是用图画讲故事的书。王林博士曾说:“图画书教学中,老师通常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实际上,图画书中图的作用有时比文字更大。”在绘本里,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是儿童理解力、想象力的出发点、生长点。所以,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绘本图画中的教学价值所在。
(一)观照整体
许多人拿到绘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正文开始阅读,却容易忽略封面、前环衬、扉页、后环衬、封底等隐藏的内容。殊不知,这些地方不仅有精心设计的丰富画面,而且时时包含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们与正文浑然形成一个整体。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画面读完整,即使是不起眼的“角落”也不要放过。因为,它们经常会对正文做时间、方向、节奏等方面的提示,进而成为故事的前情、起因,或者结局、延续和补充等。
如阅读绘本《鳄鱼哇尼》,如果从正文开始看,很容易就会进入不知所以、一头雾水的状态,因为引发故事起因的一封信被藏在了扉页中。和学生共读这册绘本时,我先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封面,认识小鳄鱼哇尼,看到小哇尼使劲奔跑的动作时,引导思考:“哇尼这么着急是要干什么去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它接到了青蛙老弟的邀请。”“咦,青蛙老弟邀请它去做什么呢?同学们猜一猜。”没有细读绘本的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而细心的学生却发现了扉页上的一封信,从而揭示谜底。这时,我再适时点拨学生:“看绘本要仔细,包括封面、封底在内的每一页上都可能藏着小秘密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从整体观照的角度阅读绘本了。
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在拿到一本绘本时,自己先应该进行整体性阅读,发现画面的连贯性、特别处,为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打下基础。
(二)关注细节
绘本是用图画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经典绘本中的图画往往具有独特的构思与独具特色的风格,这些小细节常常隐藏着许多极富趣味性的“机巧”和“秘密”。它们不仅能让故事鲜活起来,还对表现绘本的人物形象或故事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留意亮点。
绘本作者经常会把很多内容,如静态方面,在每页不容易被人发现的角落或空白处呈现一个能够烘托整本绘本情感或强化内容的亮点;动态方面,会将人物行动时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肢体动作等,用图画语言表达出来,以传递故事情节的变化。对这样的细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细细体悟。
如绘本《我妈妈》以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自己心目中伟大的妈妈。图画中的妈妈无所不能:化妆师、园艺师、歌唱家……然而,如果善于关注细节,读者就会注意到,每一页妈妈不断变化的形象中都有一个红红的爱心,这些爱心的出现,让故事的温情主题喷薄而出。学生阅读时,可能不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隐秘的细节,这就需要教师练就一双“会发现”的慧眼,并能巧妙地将这些阅读点传递给学生。我带着学生阅读这册绘本时,先和学生一起共读了解了完整的故事情节,然后将故事画面做成小图,一页页出示并汇总到一张PPT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藏着的共同的圖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红色的爱心。“这些爱心都藏在了哪些地方?”学生发现,它有时藏在妈妈面前的蛋糕中,有时藏在妈妈手中的盆栽里,有时藏在妈妈的花裙子上,连远远的高楼上,竟然也升起了一颗带有红色爱心的避雷针……此时,我继续引导:“这么多红色的爱心藏在书中的每一页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再次品读,学生领悟到了小作者对妈妈以及妈妈对小作者深深的爱。在此基础上,我又在音乐声中出示了绘本最后两页,和学生一起读故事的结尾:“我爱她,而且你知道吗?她也爱我。”温情的音乐和朗读,让学生久久沉浸于爱的氛围中。
2.留心变化。
教师要提醒学生留意画面的变化,寻找和发现变化的规律以及这种变化与情节发展的关联,引导学生想象、猜测情节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如教学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时,我先集中出示了绘本中母鸡散步的部分,画面中的母鸡似乎没有变化,但通过阅读文字、观察背景变化,学生就会发现母鸡散步的整个轨迹——鸡舍、院子、池塘、草垛、磨面房、栅栏、蜂箱、鸡舍,即在农场里绕了一圈。此时,我及时引导:“对母鸡萝丝来说,这是多么平凡的一场散步,与以往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说着,我出示了每页变化的狐狸追踪图,带着学生通过观察画面的变化,想象狐狸的心理、动作、语言等,讲述狐狸的追踪故事。最后,我又将所有画面连成一幅长图,并随着PPT的推进,让学生欣赏图片的衔接。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之前绘本每一页的背景都是一个横向的移动,将画面串联起来,又纵向再现了母鸡散步和狐狸追踪的整个轨迹,巧妙地再现了整个故事的细节。这样的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品得“话中音”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到语言的精、气、神中去,前一个语言如果是一个桥梁的话,后一个语言就是本体,是目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指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途径,也强调了语言范本的重要性。绘本是文学的重要分支,那么文学性也必然是绘本语言的内在要求。教师在解读绘本文字语言时,要努力挖掘绘本语言的深层内涵,抓住各种文字信息,充分发掘绘本文字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与绘本进行对话,品得“话中音”,发挥绘本的语用功能。 (一)发现规律点
仔细翻阅绘本不难发现,很多绘本语言形象简洁,句式基本相同,很有规律可循,为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如绘本《卤蛋》中卤蛋许愿的语言很有规律:“卤蛋每回(天) 前,我都向上帝祈求三件事,第一 ;第二 ;第三 ……”这样的重复句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愿望的含义,发现表达的特点。和学生共读这册绘本时,我先指导学生读图,利用绘本中前三个愿望引路:“每天吃饭前、每天睡觉前、每回考试前,卤蛋各许了什么愿望?”从中感受到愿望就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自己看重的东西以及自己在意的事情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模仿表达:“如果是你,会在什么时候许下什么愿望呢?” 因为有绘本的言语规律特点引路,有对愿望的理解,学生的表达就更有支点,也更加轻松愉快了。读完卤蛋在跳水前、在花园里、在过马路时许下的各式各样、神奇有趣的愿望后,再以“我还有许多许多的愿望……”开头,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这时,学生已经可以不受绘本语言的束缚,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了。
联系生活实际移植绘本语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创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
(二)发觉创意点
绘本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能让儿童对它爱不释手,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图美,文字描述很妙,有时还在于它独特而有创意的编排形式。
如绘本《小马小熊苹果树》中也有大幅的图片,但奇妙的是,作者还独具匠心地用了一些生动的小图片取代了相关的文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创意,简直是一种阅读游戏,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利用图文进行自主阅读,读懂绘本故事。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交流“这样的绘本与一般的绘本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处的创意呢?”在学生品读创意的过程中,我又引导他们欣赏文本巧妙的叙述结构,之后还鼓励他们将这种语言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写话或日记中去。从学生第二天交上来的日记可以看出,有创意的表达不在少数,不仅出现了很多以图代文字的作品,还有将美术课“字的变形”的内容引用到日記中的。之后,交流自己的日记创意便成了学生的一大乐事,大大提高了他们写日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掘生长点
绘本的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在绘本的语言文字中发现儿童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能够很好地帮助儿童积累和发展语言。
如绘本《小猪变形记》中动词的使用丰富而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范本。在“小猪受到启发,想变成长颈鹿”那段描写中,我引导学生模仿小猪的动作,并刷红“跑到”“看到”“瞪大”“盯着”等词,告诉他们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能使人物的行为在读者脑海里变得更加鲜活。接着出示“小猪踩高跷”的图,让学生尝试用动词说说小猪是怎样踩高跷的,学生在模仿、讨论、修改后,便学会了使用“找来”“扶着”“跳上”“迈开”“扭动”等动词,体会到了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的诀窍,更体会到了动词表达的精妙和重要性。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压力,反而能帮助他们积累和内化语言,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解得“语中情”
绘本广泛地被儿童所接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绘本大都指向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隐含着引导、协助儿童拓展生活、自然、社会等方面认知以及提升学习能力的指向。儿童绘本的题材多种多样,如涉及友情、亲情、勇敢、生命、自然和环境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他们对增强细节的领悟和经历心灵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绘本中蕴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探寻积极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境界和心灵乐园,使他们的心灵世界得到滋养。
(一)探寻积极情感
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欣赏绘本故事和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探寻故事背后蕴含的积极情感,并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迁移,以实现审美体验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
如绘本《大卫,不可以》,通篇刻画了一个调皮捣蛋的人物形象——大卫。你瞧他:伸着舌头,站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地去够糖罐;一身污泥回家,客厅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脚印;光着屁股跑到大街上……大卫一连串的恶作剧让读者都要忍不住地和他妈妈一起重复:“大卫,不可以!”正当我们对大卫惹的一系列麻烦失去耐心的时候,故事却出现了转折,呈现了一个温暖的怀抱,出现了一句温馨的话语:“大卫乖,我爱你!”如果我们只关注于大卫调皮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对个人行为规范的培养,绘本的价值就显得单薄而功利。相比较之下,如果教师关注到那个温情的拥抱,让故事收场于一个爱的动作,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不管孩子有多调皮,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他温情的港湾。这样的滋养则一下子能让故事有血有肉,更加丰满起来,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尊重多元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再强调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会习惯于“千人一声”的思维顺从。而且当前市场上的许多绘本都会在前言部分撰写“导读”或者附上“评论”,告诉读者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读完了这本书有什么样的感受。不可否认,这样的引导对于丰富读者的认知有一定的作用,但读者却不应让自己的思维因此而受到限制。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将别人或自己的体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包容多元体验。
仍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其中狐狸的角色定位与传统童话故事中狐狸的狡猾贪婪是一致的。因此,以往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读这一故事时,都很欣赏母鸡的好运和乐观,嘲笑狐狸的倒霉和愚笨。然而,最近和学生共读这册绘本时,有一个学生却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他觉得狐狸身上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十分可贵,对狐狸的倒霉深表同情。此言一出,竟然也得到了很多学生的附和。虽然这样的想法与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些不符,但它是学生独到而富有创意的见解,作为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观照学生的审美个性,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努力激起“千层浪”,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位学生的独特想法给予了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读同一册绘本,阅读的人不同,就会因年龄、阅历和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成人与孩子在读同一作品时,理解和关注的点更会有明显的差别。而且,由于当前教育的功利性,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把绘本当成语言训练的工具而忽视引用绘本教学的初衷。因此,解读绘本时,教师应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尽量站在儿童的立场感受和理解绘本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参与和引导,才能让阅读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梅子涵老师说过: “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向前走去,他清晨睁眼看到的第一个东西,都将变成他身体里的一个部分。” 我想说:绘本中的每一笔色彩、每一句语言便是那“第一个东西”,也叫“第一阅读感受”。为了这份“第一阅读感受”,教师应该努力寻路,引导学生走进绘本这座秘密花园,让它变成学生生命的一部分,陪伴他们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岚.幼儿绘本教学中读图方法[J].教育,2011(30).
[3] 汪琦.小学低段绘本教学误区分析及归因[J].文学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