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凝聚社会各方共识与合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打下良好基础。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提高党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把握规律、更新观念、勇于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关键在于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地位,决定了党领导社会的必然性。党领导社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付诸实践。
首先,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掌握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善于发现、切实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社会管理规律是社会管理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通常只有站在更高的层次、站在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才能把握。研究社会管理规律,一方面,要注意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与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路子。当前,要重点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怎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怎样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其次,要更新管理理念。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出现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化,而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观念陈旧、主体单一、方式简单、保障不足,各类社会矛盾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明确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延伸管理。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前移管理关口,及时发现问题苗头,从源头上防止、减少和弱化社会矛盾的产生。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努力使社会管理能够真正体现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弹性”,从而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和谐。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众行为,维护和谐稳定。
二、提高党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社会管理的实质。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和根本性工作,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党的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幸福而斗争的历史。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风气。要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途径。研究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涉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论困难有多少,阻力有多大,都要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为群众谋利益,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难事。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健全完善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制度。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发挥领导干部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和推动作用;要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健全完善信访制度,领导干部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真正把群众工作贯穿到信访工作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党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基础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心和基石,社会管理的整体结构要靠基层基础来支撑。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不稳固,整个社会体系大厦就会摇摇欲坠,严重的甚至会坍塌。因此,抓基层基础工作从来都是社会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只有通过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把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全社会,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形成新形势下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四是要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带动优势,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推动城乡、区域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谋利益。要强化公仆意识,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
一、提高党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把握规律、更新观念、勇于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关键在于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地位,决定了党领导社会的必然性。党领导社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付诸实践。
首先,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掌握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善于发现、切实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社会管理规律是社会管理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通常只有站在更高的层次、站在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才能把握。研究社会管理规律,一方面,要注意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与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路子。当前,要重点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怎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怎样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其次,要更新管理理念。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出现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化,而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观念陈旧、主体单一、方式简单、保障不足,各类社会矛盾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明确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延伸管理。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前移管理关口,及时发现问题苗头,从源头上防止、减少和弱化社会矛盾的产生。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努力使社会管理能够真正体现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弹性”,从而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和谐。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众行为,维护和谐稳定。
二、提高党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社会管理的实质。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和根本性工作,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党的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幸福而斗争的历史。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风气。要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途径。研究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涉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论困难有多少,阻力有多大,都要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为群众谋利益,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难事。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健全完善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制度。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发挥领导干部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和推动作用;要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健全完善信访制度,领导干部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真正把群众工作贯穿到信访工作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党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基础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心和基石,社会管理的整体结构要靠基层基础来支撑。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不稳固,整个社会体系大厦就会摇摇欲坠,严重的甚至会坍塌。因此,抓基层基础工作从来都是社会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只有通过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把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全社会,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形成新形势下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四是要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带动优势,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推动城乡、区域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谋利益。要强化公仆意识,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