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提琴传入中国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它的声音优美、安静、儒雅大方,有“提琴中的男高音”之美称。大提琴不但可做独奏,还可在交响乐、民族乐、室内乐的演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提琴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可称得上是蒸蒸日上,而且优秀人才辈出。通过世界比赛、巡回演出等形式,一直不太引人注目的大提琴,也初露锋芒,慢慢被中国人民所熟知与喜爱。
关键词:大提琴; 中西文化交流; 王连三; 林应荣; 董金池
音乐无国界,许多中外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奏形式,交替融合呈现在世界舞台上。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成立音乐学院,体制与专业日益完善,大提琴就成了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无论西方乐器、民族乐器都可以无条件地传播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近年来,在中国乐坛上,也活跃着许多中西合璧的演奏形式,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民族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得比较密切。在《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里,大提琴在乐队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低声部角色,是掌控整个乐队节奏与速度的关键。同时,大提琴的音色与特殊的演奏方式,也对刻画人物和衬托剧情的矛盾心理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何占豪、陈刚所著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10 周年献礼作品,首演于 1959 年。该曲以交响乐的形式,利用西洋乐器表现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精神,并借由自身的传播将中华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一段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是全曲的灵魂与关键。大提琴以其深沉委婉的表现方式,完美地诠释了乐曲中极富中国特色的音乐角色。这部作品包含了许多民族戏曲的音乐元素,同时吸收了民族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创作、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提琴演奏技法。當时,有不少外国的演奏家专门到中国来学习这部作品中的民族化演奏技法。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二、近年来大提琴演奏家为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国内许许多多大提琴演奏家,都致力于民族化创作之路,通过大提琴这一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许多多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现代大提琴演奏家,如著名的马友友、秦立巍等,他们虽然身居海外,但时刻不忘传播中华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传播中华文化。
(1)王连三先生
1953 年王连三先生将贺绿汀的钢琴作品《摇篮曲》和冼星海的独唱曲《黄水谣》改编成了大提琴作品,当时引起音乐界多方人士的兴趣。1953 年,王连三先生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的大提琴独奏并有交响曲伴奏的乐曲《采茶谣》,旋律优美乐观,富于自信的曲调、欢快的节奏引起极大轰动。周总理听后备加赞扬,并鼓励大家创作出更多的体现民族化特色的作品。王连三还创作了《风雨童年》、《盲女》、《纺织工人组曲》等多部大提琴民族作品。以《盲女》为例,《盲女》是风雨童年组曲中的其中一首,这首曲子主要是根据王连三先生早年在香港生活的所见所闻改编而成的,乐曲描述了一位因工失明而被赶出工厂的盲女的悲惨遭遇。在用大提琴演奏这部作品时,在描述哭泣、悲伤的心理时,演奏者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元素,比如滑音、摸音等演奏技法,更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描述了内心。
( 2) 林应荣教授
林应荣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他专门编著了《中国大提琴名曲荟萃》乐谱集,里面有许多改编的中国各个民族的民歌。他以少数民族民歌为素材,搜集了许多作曲家改编创作的经典大提琴作品。其中,《欢腾的帕米尔》创作于 1978年,乐曲反映各族人民欢庆伟大节日,歌唱幸福生活的情景。引子抒发了节日里的激动心情,节奏选用塔吉克族的歌舞风格,通过新疆歌舞的风格运用相对应的演奏方式,将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苍山洱海常怀念》一曲由一首歌曲改编,采用了云南大理白族的曲调,具有史诗色彩的旋律十分深情动人,乐曲的旋律亦歌亦舞,十分振奋人心,也充分体现出云南白族民歌的特点。《篝火边的舞蹈》一曲采用云南彝族的曲调,用大提琴描绘出他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旋律热情明快。《田野》一曲具有江南丝竹的风格,旋律流畅活泼,节奏平稳,描写江南水乡宜人的春色美景。林教授认为,大提琴在表现江南音乐时,注意要恰当地演奏装饰音与滑音,保持作品风格的优雅与洒脱。
(3) 董金池先生
在以音乐传播中华文化、洋为中用这一方面,董金池先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三十年来,董老师发展中国独到的大提琴民族学派演奏法,将民族乐器独特的演奏法运用到大提琴上并加以发挥,以崭新的手法将中国音乐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董老师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但坚持不懈地研究民族乐器高深的演奏技法,进行乐曲的改编和创作,还不断地到全国、全世界各地讲学、演奏大提琴,传播中华文化。他经常与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演出和音乐会的交流,把他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对中西方乐器及音乐的交融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董老师还创作了许多大提琴中国民族作品二重奏,例如,具有浓郁蒙古风格的《草原晨曲》、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曲和《卖汤圆》改编的大提琴二重奏曲,还有《陕北调》、《天津时调》,根据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音乐编曲的大提琴独奏曲《冰山恋歌》,根据东北民歌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曲《摇篮曲》,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大提琴二重奏,根据湖南民歌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曲《浏阳河》等。这些作品都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的后人能在世界舞台上用西方乐器,演奏我们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将中华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关键词:大提琴; 中西文化交流; 王连三; 林应荣; 董金池
音乐无国界,许多中外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奏形式,交替融合呈现在世界舞台上。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成立音乐学院,体制与专业日益完善,大提琴就成了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无论西方乐器、民族乐器都可以无条件地传播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近年来,在中国乐坛上,也活跃着许多中西合璧的演奏形式,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民族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得比较密切。在《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里,大提琴在乐队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低声部角色,是掌控整个乐队节奏与速度的关键。同时,大提琴的音色与特殊的演奏方式,也对刻画人物和衬托剧情的矛盾心理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何占豪、陈刚所著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10 周年献礼作品,首演于 1959 年。该曲以交响乐的形式,利用西洋乐器表现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精神,并借由自身的传播将中华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一段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是全曲的灵魂与关键。大提琴以其深沉委婉的表现方式,完美地诠释了乐曲中极富中国特色的音乐角色。这部作品包含了许多民族戏曲的音乐元素,同时吸收了民族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创作、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提琴演奏技法。當时,有不少外国的演奏家专门到中国来学习这部作品中的民族化演奏技法。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二、近年来大提琴演奏家为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国内许许多多大提琴演奏家,都致力于民族化创作之路,通过大提琴这一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许多多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现代大提琴演奏家,如著名的马友友、秦立巍等,他们虽然身居海外,但时刻不忘传播中华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传播中华文化。
(1)王连三先生
1953 年王连三先生将贺绿汀的钢琴作品《摇篮曲》和冼星海的独唱曲《黄水谣》改编成了大提琴作品,当时引起音乐界多方人士的兴趣。1953 年,王连三先生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的大提琴独奏并有交响曲伴奏的乐曲《采茶谣》,旋律优美乐观,富于自信的曲调、欢快的节奏引起极大轰动。周总理听后备加赞扬,并鼓励大家创作出更多的体现民族化特色的作品。王连三还创作了《风雨童年》、《盲女》、《纺织工人组曲》等多部大提琴民族作品。以《盲女》为例,《盲女》是风雨童年组曲中的其中一首,这首曲子主要是根据王连三先生早年在香港生活的所见所闻改编而成的,乐曲描述了一位因工失明而被赶出工厂的盲女的悲惨遭遇。在用大提琴演奏这部作品时,在描述哭泣、悲伤的心理时,演奏者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元素,比如滑音、摸音等演奏技法,更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描述了内心。
( 2) 林应荣教授
林应荣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他专门编著了《中国大提琴名曲荟萃》乐谱集,里面有许多改编的中国各个民族的民歌。他以少数民族民歌为素材,搜集了许多作曲家改编创作的经典大提琴作品。其中,《欢腾的帕米尔》创作于 1978年,乐曲反映各族人民欢庆伟大节日,歌唱幸福生活的情景。引子抒发了节日里的激动心情,节奏选用塔吉克族的歌舞风格,通过新疆歌舞的风格运用相对应的演奏方式,将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苍山洱海常怀念》一曲由一首歌曲改编,采用了云南大理白族的曲调,具有史诗色彩的旋律十分深情动人,乐曲的旋律亦歌亦舞,十分振奋人心,也充分体现出云南白族民歌的特点。《篝火边的舞蹈》一曲采用云南彝族的曲调,用大提琴描绘出他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旋律热情明快。《田野》一曲具有江南丝竹的风格,旋律流畅活泼,节奏平稳,描写江南水乡宜人的春色美景。林教授认为,大提琴在表现江南音乐时,注意要恰当地演奏装饰音与滑音,保持作品风格的优雅与洒脱。
(3) 董金池先生
在以音乐传播中华文化、洋为中用这一方面,董金池先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三十年来,董老师发展中国独到的大提琴民族学派演奏法,将民族乐器独特的演奏法运用到大提琴上并加以发挥,以崭新的手法将中国音乐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董老师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但坚持不懈地研究民族乐器高深的演奏技法,进行乐曲的改编和创作,还不断地到全国、全世界各地讲学、演奏大提琴,传播中华文化。他经常与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演出和音乐会的交流,把他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对中西方乐器及音乐的交融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董老师还创作了许多大提琴中国民族作品二重奏,例如,具有浓郁蒙古风格的《草原晨曲》、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曲和《卖汤圆》改编的大提琴二重奏曲,还有《陕北调》、《天津时调》,根据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音乐编曲的大提琴独奏曲《冰山恋歌》,根据东北民歌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曲《摇篮曲》,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大提琴二重奏,根据湖南民歌改编的大提琴独奏曲《浏阳河》等。这些作品都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的后人能在世界舞台上用西方乐器,演奏我们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将中华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