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的芦荟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家阳台上最多的植物应该算芦荟了。最初养芦荟,是因为我姐姐有一段时间脸上老是长痘痘,奶奶说芦荟对她有帮助,所以,就把长在菜地边的芦荟摘回来,用芦荟汁给姐姐擦脸,取得了效果。后来,又被奶奶移植到了桶里,妈妈将它搬來了城里。
  自从2014年我们家乔迁,妈妈就爱种花养花。每逢春节,爸妈就买花,什么富贵竹、月季花、康乃馨、发财树等。去年春节,爸爸买回两盆很大的茶花、金钱菊,放在客厅里。在家里种花期间,因为爸妈每天很早要去上班,很晚才下班,而我每天要去补课,到晚上六七点才回来,根本没时间管它们,所以花也都谢了。只有芦荟,坚强地活了下来。
  妈妈说,芦荟是常绿草本植物,原产非洲热带干旱地区,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它的叶簇生、大而肥厚,呈座状或生于颈顶,叶常披针形或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妈妈还说,一般都采用幼苗分蘗进行无性繁殖,速度快。
  阳台上的芦荟,最初只有一盆,是妈妈2016年底从二十公里外的老家移植过来的。我房间窗台上那两盆,还有阳台上其他几盆都是它的后代。记得当时它还只有一点点大,像一棵小白菜。可是,到了2018年,它就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还生出了许多小芦荟,好像在跟我们家的狗狗哈利在比赛生孩子,看看谁厉害。妈妈见以前养花的几个花盆空落落的,就把小芦荟给一个一个地分蘖出来,种到花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芦荟越长越高。高挑的个子令它们的重心不稳,顶部有了倾斜的迹象。妈妈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们的腰杆就不再笔直,必须采取措施干预了。于是我们便用一根细绳子套着芦荟靠近顶部的位置,将细绳两端打了一个结,再用透明胶布裹住接头。然后,拉住结头外,矫正芦荟倾斜的腰杆。当校准到芦荟已经能够笔直的位置时,将结头粘在花盆外表予以固定。这样一来,几盆芦荟有了支撑,只会往上长,再也不会偏离方向了。
  每次站到阳台前,那些茁壮葱郁的芦荟总是抢先映入眼帘。芦荟茎叶饱满、凝重,剑一样指向空中,彰显着生命的顽强。爱打扮的姑姑说,最近几年,芦荟产品风靡全球。我不知道芦荟的功效是否像她炫耀的那么神奇,但芦荟的一些妙用,倒是令我们家信服的,奶奶曾用芦荟汁来治疗姐姐的痘痘,胜过良药,立竿见影。
  芦荟的生长,让我联想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人的成才之路,也并非一路平躺,一路阳光,一路笔直,有时候需要别人的提醒和关爱。善意的干预,是真诚的呵护。耐心听取他人的建议,虚心接受批评指正,就可以让成长之路在大家的帮助下,越走越宽,越走越直,不会偏离方向。
其他文献
如今人世里的金黄色,明晃晃地向我招摇。皮肤上的焦灼之感,提醒我不是梦境。我被这金黄的颜色吞没,辨不清人形,恍惚间只听见每天清晨母亲唤我的名字。  我劝解着自己,终有一日,松下一口气,还可以选择奔逃。然而却不知何处没有这颜色,内心有一个声音安慰着我,被逼到绝境之时,总会有新的开拓。就像在诸多失眠的夜里,直到神经挣扎着失了力气,终于落向自我的深渊。再醒时,恍如梦境,又有着皮肤的焦灼。  这焦灼不仅在我
期刊
8月13日下午5:00,一个朋友转发一条微信,《83岁诗人、学者任洪渊逝世,他曾培养出“北师大诗群”》。我的脑海一下子空空荡荡,转而又思绪万千,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了,为送别老师,也为迎接老师回乡。  三个月前,疫情阴影还没退去,我打电话问候任老师。他说,“北京防控得很好,不过,既然你来电话了,我还是要告诉你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他已经住进了医院。他不想亲友担心,叮嘱我不要告诉任何人。他说,沈浩波
期刊
自私像一条虫,一边咬噬着自己,一边咬噬着他人。  古语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说明,真的“人人都是自私的”(古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语)。  你看赶集买菜,不管老头老太太还是年轻人,过完秤结完账,总还是再多拿人家一棵葱两根蒜薹。  我的一位老乡卖菜,他摸透了人的这种心理,在过秤时他总会少给顾客二两,结完账后,他再送顾客二两,这样顾客感觉沾了光,就不好意思再多拿,他也不吃亏。  有计较的会回家
期刊
我把自己化为黑色的语言,在地下一直,沉睡。  醒来。  回眸。  黄河一改奔涌咆哮的姿态,轻声吟唱着英雄的篇章。当我重新调整语序,在史册里被来回搬运。装满卡车的诗句运往春天,炙热的言辞抵达灵魂的峭壁。  夜晚的时光虚隐,幽蓝的火焰藏着我们未知的秘密。  在接受世间称赞之时,它用光和热陈述自己的一生。  盛极,而后,说出了真理。  煤的声音被更替。磅礴的泪水叙述着前世的苦厄和今生的涅槃。  在每一块
期刊
桃花墩是一个地名,在大别山的脚下。  老宅在桃花墩最后面,也就是仙姑山下,再走几步几乎出村。  一到春天,浓妆的桃花开满了老宅,一枝枝从墙头伸出来,有“红杏出墙”的妖娆,艳得很。特别是在落雨天,你走在青石街上,忽而看到几枝桃花一下子出现在眼帘里,简直是游园惊梦。  我学美术时,以老宅为意象画了一幅画:白墙,黑瓦,院门紧闭,三两枝桃花探出头来。整张画,几乎全是留白,几条粗细相搭的线条,勾勒出院子,一
期刊
一次幻想的有力证明  先听到鸦啼,后面是水声。中途有段空白  谁也没来过,就是孤独存在着的时间  我要把我的名字写进去,这个幽居山林的  清苦长夜,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在乎  我们的黑暗开始互相匹配,它体内的痕迹  无疑要更深一些。当身体彻底退到深渊时  任何虔诚的动作都是多余的,只有木屋中  我那微末的秉性已被轻轻罢免。我独对镜子  发现自己前后透亮,不见五指的窗外,森林  越来越接近原始。珙桐聚
期刊
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一条条绿道像彩绸缎带,飘舞人间,一个个公园似珍珠玛瑙,镶嵌天府,一处处场景,如诗如画,温润心灵,酿造出成都人民特有的诗意栖居生活。  过去只有两个公园的成都市金牛区,近年却呼啦啦“生长”出30多个具有“国际范”“蜀都味”的靓丽公园族群。“公园城市”既涵养了生活美学、刷新了城市品牌,也注入了文化内涵。  一个由政府的“命名”的“新金牛公园”,却被网民“赐名”的“小蛮腰公园”替
期刊
在我家亲戚圈里,我妈是神一样的存在,她有一份世界上最不着调的工作叫做家庭主妇,一个人带我和弟弟两个不省心的孩子,同时她也是自由撰稿人还开着网店经营着个人公众号。大家都想不到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一般人忙乎一个已经精疲力尽。在我们家里,我妈总是让我们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我爸下班之后就被她 “奴役”,支使着干这干那。说她行吧,我从小到大的手工作业都是爸爸完成的。说她不行吧,她的文章都能在全国的征
期刊
刚出锅的煮鸡蛋最烫手,要大口咬完,再吸溜几勺浓稠的小米汤,混着南瓜丝儿,刚好和满嘴的蛋黄末儿中和起来。放下碗筷,套上校服,裤脚都来不及理顺,就扭开了门锁。疯了似地跑下楼,楼道里除了回响着渐次弱下去的脚步声,自然少不了母亲探出頭去大喊的一句:“馒头怎么又不吃完就走了!”  回想起高中的每个早晨,脑海里全是叮叮当当、横冲直撞。我美其名曰“争分夺秒早读书”,其实就是为了逃避每天摆在饭桌上的那两个大馒头。
期刊
他在菜市让脑袋陷入手掌  将一粒一粒的蚕豆剥离  豆荚汁顺势嵌入皲裂的指甲  指间的黑像攒满百万个夜  昏暗的指甲,笨挫的神经末梢  传递关于人间的一些疼痛  我怀念起我基台上的老父亲  他也拥有一双黑指甲  铅灰色的天空下  他们成群结队,拉耸脑袋  被揉进一种灰白色的泥浆里  童 年  我闭着眼睛离开了,  居住了很久的心和一个幼小的世界。  我想起了那些疯长似的童年记忆,  那时的心情就和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