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地讲,需要和条件决定目标的达成,而“需要”往往基于个体内部的动机与欲求.没有内需的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完成目标与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确立坚定的内部需求呢?本文试以笔者所从事的教学实践为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初中数学“内需”体系的建构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基于“自我效能”的内需式教学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目前,“自我效能”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它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以逻辑换算著称的数学教育,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数学学习的自我需求能力的生成.班杜拉强调指出,自我需求的生成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效能生成某种内需,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显然,在初中教学实践中,中学生自我效能的生成与保持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
2、“内需式”教学的根本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早就被学者运用娴熟,著名特级教师王中意的“内需式”教学就是由此延伸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融知识、能力、情感、方法为一体,用惟妙惟肖的动作、深入浅出的语言、赞赏与肯定的态度营造了一个有效而快乐的内需式课堂,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交给了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可见,鉴于人类“需求”的种种运用实在是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而基于“自我效能”的内需,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那么,“自我效能”对于构建中学数学内需式教学具有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
二、“自我效能”对于构建数学课堂内需式教学的引导作用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需要,在学生“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上满足发展的需要.离开了学生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求末.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充满了阻碍、逆境、挫折与失败,而合理运用“自我效能”从根本上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内需”是提高其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
1、在“成功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小目标的逐个实现可以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坚定信念和需要,而失败,则破坏了这种需要和信念.
首先,教师要做好学习目标引导.通过学习目标引导,可使学生内心产生要达成此目标的动力,并在课堂上努力达成后享受收获的心理满足.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习问题的引导,即利用学生好奇而又不服输的心理,设计数学课堂上学生疑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存疑、解疑过程中由否定而得到肯定的慰藉心理,作为激发其自我效能的一种驱动.比如,上海某同学放假要游遍苏、锡、常,而上海到常州的高铁恰好要在无锡、苏州停靠,且途中任意两个站点间的票价都不同,那么请帮他想一想:他所经站点之间,可以打出多少种不同的票呢?如此贴近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心理.正向、逆向、相邻、相隔,层层递进的思考才能得到答案:12种.这其间需要教师逐渐引导,循序渐进地解疑释惑.而学生发奋思索一步步靠近答案,教师则应该给予不断的鼓励.
第三,对于学习兴趣的引导.在诸如导语、结语等每一个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设计兴趣环节.如在考查“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不妨玩一个魔术: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子上并蒙住眼睛,请任何一位学生把某一张牌旋转180°,解除蒙眼后,教师快速确定那张被旋转过的牌,最后经解密,学生就会体验到自己也能表演此魔术的成功喜悦,就会对中心对称图形产生。
第四,对于学习纠错的引导,即经常性地展示知识掌握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与过错积累的弊端,让学生担心再次失败而自主产生有错必纠的心理.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进价、售价、利润、打折等数学概念,一般要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只要把握等量关系,牢记“单个利润=售价-进价,现价=原价×折扣,总利润=单个利润×数量”等供求关系,不管是“折上又折”还是“利上加利”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这也是提升自我效能的“情境设置”方法的一种运用.
2、在“替代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替代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式,即看到与自己情况相近的人获得成功,会激发自身潜能.反之,看到同学失败,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成功渺茫,学习的内需就会下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数学课上学生们的榜样无处不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是最直接的榜样,一丝不苟的教师是最具模仿性的目标,而数学王国里的大师、数学应用题中的趣味内容等,无不时时刻刻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很多学生喜欢动画片《小鸡快跑》、美剧《越狱》等经典作品,而剧中“囚徒困境”的思想精髓却指向一位数学家,他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约翰•纳什(JohnNash),两部影片正是非零和博弈理论的典型运用.数学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服务于实际.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解析并建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懂得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从而在榜样的替代性体验中得到内需的力量.
3、在言语劝说中引导学生内需
言语劝说包括对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我们数学教师要用清晰的逻辑思维教会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每日三省乎己”,而数学题目做完要反复检讨和检查.对自己做对而受到赞扬的习题要加深记忆,在内心重复那种优越与成功的体验。
总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其学习自主性,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效能,于“内需”中初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判断和推理能力,并结合生活实际在不断进步中锤炼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行为,使“内需”式学习成为他们真正的最形象生动的认知。
一、基于“自我效能”的内需式教学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目前,“自我效能”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它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以逻辑换算著称的数学教育,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数学学习的自我需求能力的生成.班杜拉强调指出,自我需求的生成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效能生成某种内需,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显然,在初中教学实践中,中学生自我效能的生成与保持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
2、“内需式”教学的根本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早就被学者运用娴熟,著名特级教师王中意的“内需式”教学就是由此延伸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融知识、能力、情感、方法为一体,用惟妙惟肖的动作、深入浅出的语言、赞赏与肯定的态度营造了一个有效而快乐的内需式课堂,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交给了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可见,鉴于人类“需求”的种种运用实在是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而基于“自我效能”的内需,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那么,“自我效能”对于构建中学数学内需式教学具有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
二、“自我效能”对于构建数学课堂内需式教学的引导作用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需要,在学生“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上满足发展的需要.离开了学生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求末.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充满了阻碍、逆境、挫折与失败,而合理运用“自我效能”从根本上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内需”是提高其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
1、在“成功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小目标的逐个实现可以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坚定信念和需要,而失败,则破坏了这种需要和信念.
首先,教师要做好学习目标引导.通过学习目标引导,可使学生内心产生要达成此目标的动力,并在课堂上努力达成后享受收获的心理满足.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习问题的引导,即利用学生好奇而又不服输的心理,设计数学课堂上学生疑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存疑、解疑过程中由否定而得到肯定的慰藉心理,作为激发其自我效能的一种驱动.比如,上海某同学放假要游遍苏、锡、常,而上海到常州的高铁恰好要在无锡、苏州停靠,且途中任意两个站点间的票价都不同,那么请帮他想一想:他所经站点之间,可以打出多少种不同的票呢?如此贴近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心理.正向、逆向、相邻、相隔,层层递进的思考才能得到答案:12种.这其间需要教师逐渐引导,循序渐进地解疑释惑.而学生发奋思索一步步靠近答案,教师则应该给予不断的鼓励.
第三,对于学习兴趣的引导.在诸如导语、结语等每一个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设计兴趣环节.如在考查“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不妨玩一个魔术: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子上并蒙住眼睛,请任何一位学生把某一张牌旋转180°,解除蒙眼后,教师快速确定那张被旋转过的牌,最后经解密,学生就会体验到自己也能表演此魔术的成功喜悦,就会对中心对称图形产生。
第四,对于学习纠错的引导,即经常性地展示知识掌握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与过错积累的弊端,让学生担心再次失败而自主产生有错必纠的心理.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进价、售价、利润、打折等数学概念,一般要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只要把握等量关系,牢记“单个利润=售价-进价,现价=原价×折扣,总利润=单个利润×数量”等供求关系,不管是“折上又折”还是“利上加利”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这也是提升自我效能的“情境设置”方法的一种运用.
2、在“替代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替代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式,即看到与自己情况相近的人获得成功,会激发自身潜能.反之,看到同学失败,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成功渺茫,学习的内需就会下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数学课上学生们的榜样无处不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是最直接的榜样,一丝不苟的教师是最具模仿性的目标,而数学王国里的大师、数学应用题中的趣味内容等,无不时时刻刻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很多学生喜欢动画片《小鸡快跑》、美剧《越狱》等经典作品,而剧中“囚徒困境”的思想精髓却指向一位数学家,他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约翰•纳什(JohnNash),两部影片正是非零和博弈理论的典型运用.数学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服务于实际.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解析并建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懂得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从而在榜样的替代性体验中得到内需的力量.
3、在言语劝说中引导学生内需
言语劝说包括对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我们数学教师要用清晰的逻辑思维教会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每日三省乎己”,而数学题目做完要反复检讨和检查.对自己做对而受到赞扬的习题要加深记忆,在内心重复那种优越与成功的体验。
总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其学习自主性,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效能,于“内需”中初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判断和推理能力,并结合生活实际在不断进步中锤炼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行为,使“内需”式学习成为他们真正的最形象生动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