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的小学品德教学模式也由于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在台前指手划脚,学生在台下无可奈何”,“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 。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对于如何做到这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解决困惑,回归生活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所以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二、以情激情,体验生活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儿童自私心的根子在于缺乏情感教育。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之中,经受着情境中的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思品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平铺直叙的讲授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品行。
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霍然改变了平淡、乏味的说教,激活了孩子们的思想,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得课堂充满灵性,这远比翻来覆去地念书本上的黑体字、唠唠叨叨说几十遍大道理强得多。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目标、教学内容,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情境,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热情,丰富学生的体验,让思品教学成为学生敞开心灵、思潮翻涌、体验内化的过程。但惟有来自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懂得相互学习、相互关心、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实现道德教育的理想和升华。
三、亲身参与,探究生活
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去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一开始我从网上找了很多人们工作时的图片,让学生说一下他们工作的艰辛。可实践证明学生仅看图片根本体验不到其中的艰辛,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此我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在休息日跟父母去上一天班,做他们一天的小助手,真正体验一下父母工作的艰辛。通过他们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后,父母工作的艰辛深深地烙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父母的疼爱》之前,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导致了他们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没有一点体谅父母心的这种情况。我先布置学生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从早上的买早餐、买菜,到中午、傍晚的饭菜准备,从室内的打扫到生活用品的采购,当一天的家。一整天下来,许多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该有多辛苦。有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一天下来,我才体会到当家也是不容易的,仅仅一天的时间,买、洗、烧,再加上打扫卫生,就累得我腰酸背疼的。爸爸妈妈天天如此,加上白天还上班,在单位忙个不停。一天下来该有多辛苦啊。”学生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再上《父母的疼爱》,感觉得心应手,许多学生谈了那天当家的感受,对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发自内心。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这种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从学生的心中滋生蔓延。
四、课外实践,拓展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给老弱病残让座、不争先恐后。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再如在上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参观过程中作随机采访:“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发现了什么?小学和幼儿园有何区别?”通过参观实践,学生每人心中对校园的认识都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这比在教室里出示一幅校园图向学生介绍来得更直观,也比利用多媒体进行进行教学来得更形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教学要能化解枯燥乏味为生动精彩,能够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这“源头活水”从何而来?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教学资源,假如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能认真思考,为学生打造一个简约的生活化课堂,让学习真正回归生活,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四射,有血有肉的课堂,将会涌动更多生命的灵性,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对于如何做到这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解决困惑,回归生活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所以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二、以情激情,体验生活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儿童自私心的根子在于缺乏情感教育。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之中,经受着情境中的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思品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平铺直叙的讲授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品行。
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霍然改变了平淡、乏味的说教,激活了孩子们的思想,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得课堂充满灵性,这远比翻来覆去地念书本上的黑体字、唠唠叨叨说几十遍大道理强得多。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目标、教学内容,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情境,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热情,丰富学生的体验,让思品教学成为学生敞开心灵、思潮翻涌、体验内化的过程。但惟有来自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懂得相互学习、相互关心、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实现道德教育的理想和升华。
三、亲身参与,探究生活
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去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一开始我从网上找了很多人们工作时的图片,让学生说一下他们工作的艰辛。可实践证明学生仅看图片根本体验不到其中的艰辛,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此我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在休息日跟父母去上一天班,做他们一天的小助手,真正体验一下父母工作的艰辛。通过他们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后,父母工作的艰辛深深地烙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父母的疼爱》之前,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导致了他们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没有一点体谅父母心的这种情况。我先布置学生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从早上的买早餐、买菜,到中午、傍晚的饭菜准备,从室内的打扫到生活用品的采购,当一天的家。一整天下来,许多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该有多辛苦。有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一天下来,我才体会到当家也是不容易的,仅仅一天的时间,买、洗、烧,再加上打扫卫生,就累得我腰酸背疼的。爸爸妈妈天天如此,加上白天还上班,在单位忙个不停。一天下来该有多辛苦啊。”学生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再上《父母的疼爱》,感觉得心应手,许多学生谈了那天当家的感受,对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发自内心。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这种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从学生的心中滋生蔓延。
四、课外实践,拓展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给老弱病残让座、不争先恐后。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再如在上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参观过程中作随机采访:“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发现了什么?小学和幼儿园有何区别?”通过参观实践,学生每人心中对校园的认识都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这比在教室里出示一幅校园图向学生介绍来得更直观,也比利用多媒体进行进行教学来得更形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教学要能化解枯燥乏味为生动精彩,能够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这“源头活水”从何而来?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教学资源,假如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能认真思考,为学生打造一个简约的生活化课堂,让学习真正回归生活,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四射,有血有肉的课堂,将会涌动更多生命的灵性,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