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路径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a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日两国交流逐渐深入,要想强化与日本的交流,需要侧重日语人才培养,切实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很多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能融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有鉴于此,文中分析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校日语教学改革,促进日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就业导向 日语教学 人才培养
  1 引言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设置日语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日语人才,促进我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合作。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时没有融入就业理念,造成部分学生日语应用能力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幅度提升日语人才培养质量。
  2 高校日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分析日语教学问题,先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2.1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时,将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素质日语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造成专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针对性不足问题,培养出的日语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甚至不能超过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另外,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这是因为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需要日语,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日语工作存在差别,对岗位从事者的要求存在差别,当前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实际岗位需求。
  2.2 课程内容缺乏特色
  就现有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来说,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推动课程体系向着应用性、可操作性方向发展,但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情况。这是因为学校课程缺乏特色。
  此外,分析日语专业课程内容时发现,过多的抽象理论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同时,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企业日语的知识,直接影响到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无法推动企业的发展,直接限制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
  2.3 实训实践教学不足
  日语专业实践性较强,但部分高校不重视实践教学,有的高校受到经费影响没有建立日语听力室,无法利用软件开展模拟教学;有的实训基地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缺少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分析高校日语专业教师团队结构时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学历、具有极强理论性的教师,但他们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很多教师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企业中日语的实际运行,无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还影响到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少数教师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将教学作为职业而不是事业对待,造成其教学态度偏差。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分析
  3.1 依据就业情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校本科专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需要了解市场对日语专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配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日语专业人才时,需要结合各方面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3.1.1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依据地区经济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日语专业需要从管理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基础学科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凸显出日语专业特色,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要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
  3.1.2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日语本身就是从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专业。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控制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推进两者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自身和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1.3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要想实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日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围绕就业开展,培养可以快速胜任岗位需求的人才。设置课程内容时,除了基本学科、通识课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着手点,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高日语人才培养质量。
  3.2 引入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校企联合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权责的有效划分,但是通过签约制可以很好地规避该问题,使校方、企业和学生各自明确自身权利和责任。同时在法律的约束下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身职责,即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利用现有资源开设学徒培养计划,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校方根据发展需求成立学徒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向校方提交书面形式的申请,企业根据自身计划从中选取部分学生成为管理学徒,安排專门师傅教授学生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而顺利进入学习的学徒若想毕业后继续在企业中任职,不仅要保证自身成绩优异,顺利毕业,还要成功考取中级管理师证书,如此才能获得优先聘用的资格。将一切问题、职责、要求,未来发展需求等详细清楚地罗列其中,达成合作的同时方便各自维权。
  应用现代学徒制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进度、侧重点等,根据需要全面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型技术型人才。同时,组建多级混合队伍群,如专业大团队、班级小团队及兴趣小组等,直接安排1-2名教师负责小团队,而教研室或整个系老师整体负责指导培养大团队,同时也可以由多个小团队交叉组成大团队,彼此之间交流互通,团队之间定期交流成果与经验,提升学习效果,寻找差距,共同努力与进步,各个教师负责组建小团队与日常运营,保证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此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搭建激励制度,切实鼓励学生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日语课程教育质量与效率;同时,高校需要对教职工资源或学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落实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展日语专业的实习基地,实现与实习基地之间的长效合作。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实现理论向实践技能的过渡。此外,通过建立专业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前往实习基地挂职训练,可以让教师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整合实习基地和学校资源,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日语人才。   3.3 结合就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时,学校对于用人需求不大的企业,要尝试整合双方资源,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进行资源共享,这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模式。小企业通过加入高校的教育集团,可以获得满足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与集团内部的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方便企业相关业务的开展。对于高校来说,能够根据学生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不同的实训基地和岗位,满足其各方面的发展计划。
  在高校学生实习期间,只要表现良好就可以进入意向企业进行岗前实习,同时参与到相关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所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而且通过专门的指导和引入,可以通过专职、兼职等模式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将企业合作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通过学校资源展开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可邀请当地有名的日语专家或日语实践工作者,给日语专业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自身在工作过程中收获的经验、感受、领悟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明确日语岗位的工作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明确自身差距,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3.4 利用好奇心理,激发日语学习兴趣
  日语专业的学生对于日语学习大多充满好奇心,通过正确引导可以将这种好奇心转为学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借助视频、资料等展示与日本文化,利用这种文化差异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来二去,学生会对日语学习更加感兴趣,主动进行日语学习,这样就能更加深入了解日本文化,提升日语学习质量。
  教学时采取竞赛与合作方式。通过竞赛方式激发学生动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好胜心理会让他们勇敢面对学习困难并坚持下去。外语学习过程中单词记忆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听写单词,可操作强,也能帮助学生对单词进行快速记忆。每次听写完后,在公布成績的同时给予前几名和进步较大的学生一定奖励,再让学生清楚自身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外语学习的动力;而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帮助,借助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很多日语专业学校都选择《标准日语》作为二外日语教程,其中包含很多情景对话,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力。
  再如,可以在课堂上增加日剧、日本动漫类素材。很多学生在看不懂日语的情况下完成大量日本动漫的阅读,掌握一些日语表达技巧,如“纳尼”、“Soga”等。当他们在课堂上看到日剧时,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日语原版电影是练习听力的一个相对较好的途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原版电影,都适合做听力练习。所以教师在选择电影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教师需要选择那些具有语言清晰、自然优美、口音纯正、表述清晰、情节简单易懂的特点的这一类的电影,这是学生们练习听力的最佳选择对象。比较生活化一点的日剧和电影都可以成为选择的对象。日语原声电影中会出现很多我们日常可以使用到的短语以及很多经典表达,这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此外,学生们如果能定期地观看日语电影,这为他们积累词汇,构建语法体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处,久而久之,他们的词汇量积累得越多,对于日语学习也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日语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需求,造成日语专业就业率偏低。这就需要日语专业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围绕就业导向改革传统日语教学模式,充分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春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0(20):49-50.
  [2] 郭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19-120.
  [3] 孟琳.以就业为导向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9(02):106-107.
  [4] 马雨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09):182.
  [5] 朱海淑.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J].考试周刊,2016(89):91.
  [6] 陈知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06):114-117+12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方式、行动方式以及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企业的年轻员工,信息技术工具更是他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阵地。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党建信息化建设,利用传统党建手段和信息技术融合,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广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党建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当下企业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党建 信息化建设 党建管理  所谓信息化
摘 要:现今,课程思政为高校党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与传统的思政课程对比,其能够给党外教师营造较好的思政学习环境,亦可以持续健全相应的建设体系,由此促使党外教师可以积极健全自身的思政意识,最终全方位完善自身素养,并由此完成好相应的教学工作。基于此,文章展开相关研究,期望助力高校党外教师思政工作高效的进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党外教师 思政工作  1 借助课程思政强化高校党外
在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经济转型宏观背景下,性别红利既是女性赋权和女性潜能发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口红利,同时也被看作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尝试从当下工作家庭复合场域中多重角色叠加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和理解性别红利所固有的理论内涵及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性别红利的多重角色主要来源于宏观社会期望、中观两性关系和微观自我认知三个维度,其中社会角色期望的刻板固化、两性角色博弈的事实冲突和自我角色协调的转换失灵,是影响当下性别红利释放的三大机制。为此,释放性别红利不仅在于从家庭关系和两
摘 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三全育人”,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思政资源,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口,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 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摘 要:劳动教育教学,在初高中阶段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打造丰富、轻松的劳动教育氛围,对于教育课改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全面综合发挥着积极推动的意义。因此为了让“以劳立德”及“以劳改进”的基础思想得到落实,就更应帮助学生们正确的树立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去喜爱劳动,加强思想品质,通过劳动敞开心扉、排解压力与调整各种情绪。本文主要根据当今教育的实情展开分析,探究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