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既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學习环境的熏陶,又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和“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索热情,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的时候,我没有急于把相关的问题一个个地提出来考查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教学当中,我先显示出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到山上采野果,孙悟空采了15个,猪八戒比孙悟空少采3个。”学生读完故事后,我鼓励学生根据故事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与分数和百分数有关的问题,看谁的问题提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提出:“猪八戒采的野果是孙悟空的几分之几?”有的提出:“孙悟空采的野果比猪八戒采的野果多几分之几?”还有的提出:“孙悟空采的野果与猪八戒采的野果的比是多少?”不一会儿,学生就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把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问题和稍复杂的问题都提出来,我再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不仅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领悟数学问题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转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 b)×h÷2之后,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呢?在我的大力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呢?”这个新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新方法。
二、疑难让学生剖析
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遣余力地讲解给学生听,以为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对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很难较好地掌握,会很快遗忘的。所以,当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议论、剖析,去伪存真,把握事物的要点和重点,攻克认识过程中的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仔r2之后,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解这道题时,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不知道圆的半径,怎么求它的面积呢?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怎样求这个圆的半径?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推导,会发现圆的半径r=c÷π÷2,这样疑难就解决了。
三、实验让学生操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才能发现并掌握的。这时,教师不能自己包办,而是要让学生亲手实践操作,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拈一拈”等实践活动去获取知识,去表现自己,这样印象才会非常深刻。使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如果没有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学生是不能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所以,在教学时,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给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让他们分工合作,往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再倒进圆柱体容器,观察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何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非常形象地看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我让他们讨论、总结,并汇报实验的结果,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了。
四、方法让学生评价
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有多种,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去评价学生解题方法的优劣,那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阻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对众多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劣,并概括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地调整学生在解题中不当的学习行为和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和“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索热情,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的时候,我没有急于把相关的问题一个个地提出来考查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教学当中,我先显示出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到山上采野果,孙悟空采了15个,猪八戒比孙悟空少采3个。”学生读完故事后,我鼓励学生根据故事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与分数和百分数有关的问题,看谁的问题提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提出:“猪八戒采的野果是孙悟空的几分之几?”有的提出:“孙悟空采的野果比猪八戒采的野果多几分之几?”还有的提出:“孙悟空采的野果与猪八戒采的野果的比是多少?”不一会儿,学生就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把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问题和稍复杂的问题都提出来,我再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不仅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领悟数学问题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转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 b)×h÷2之后,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呢?在我的大力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呢?”这个新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新方法。
二、疑难让学生剖析
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遣余力地讲解给学生听,以为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对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很难较好地掌握,会很快遗忘的。所以,当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议论、剖析,去伪存真,把握事物的要点和重点,攻克认识过程中的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仔r2之后,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解这道题时,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不知道圆的半径,怎么求它的面积呢?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怎样求这个圆的半径?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推导,会发现圆的半径r=c÷π÷2,这样疑难就解决了。
三、实验让学生操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才能发现并掌握的。这时,教师不能自己包办,而是要让学生亲手实践操作,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拈一拈”等实践活动去获取知识,去表现自己,这样印象才会非常深刻。使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如果没有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学生是不能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所以,在教学时,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给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让他们分工合作,往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再倒进圆柱体容器,观察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何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非常形象地看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我让他们讨论、总结,并汇报实验的结果,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了。
四、方法让学生评价
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有多种,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去评价学生解题方法的优劣,那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阻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对众多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劣,并概括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地调整学生在解题中不当的学习行为和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