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并时刻运用于生活。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几年,以下是对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几点浅略感悟。
一、“只缘身在此山中”——激活生活经验,用生活的方式思考
一位专家作过调查:一个学习成绩差、基本不会解应用题的二年级学生,给他10元钱让他去附近的小店购买单价为1.5元的笔记本3本。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并且对思考过程叙述得有条不紊:每本1.5元,3本4.5元,付出10元钱,应找回5.5元。但把同样的“买东西”问题转化成文字,这位学生就不知从何做起了,这就是学生的应用题学习没有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
例如,“有一本故事书,小明已经看了20页,还有18页没有看,求这本书原来有多少页?”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用加法计算的题目,而低年级学生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题目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交流,在交流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最后,我拿起数学书翻看,并演示这是已经看了的20页,然后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8页没看,怎样知道这整本书共有多少页呢?同时顺手把看了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作一个合起来的动作,问:“整本书有几页,可以怎样想呢?”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马上就领悟到了是把看了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合起来就是原来的页数。由此可以看出,很多数学问题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让学生理解就觉得容易很多。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历知识“再创造”,从“经验”走向“理论”
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从“经验”走向“理论”,从而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不断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接着启发学生举出相似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试算5÷3、28,4÷11等,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这样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知,并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三、“自在娇莺恰恰啼”——寻找生活乐趣,感受数学的情趣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情趣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唐僧分饼”的故事:有一天,唐僧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三个徒弟吃,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孙悟空1块。沙和尚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唐僧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沙和尚2块。可猪八戒更贪心,他说:“不行,2块我吃不饱,我要3块。”于是,唐僧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猪八戒3块,猪八戒感到很满意。故事讲完后。我问:“你们知道是谁分得多吗?”学生饶有兴趣,纷纷举手回答。我再问:“唐僧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而又保持公平的?”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在愉悦的情境中,学生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绝知此事须躬行”-——拓展生活实践,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小学数学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拓展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问:“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学生有的说:“这样设计比较美观。”有的说:“这样设计不易打碎,比较实用。”也有的说:“设计成圆柱体可能比其他形状更省材料。”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证明。然后出示:王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9cm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cm的圆柱体。请你帮王师傅选择,做哪种盒既省材料,又可以使盛的东西多?学生计算后得出:正方体盒所需材料9×9×6=86(平方厘米),容积为9×9×9=729(立方厘米);圆柱体盒所需材料3.14×10×10 3.14×5×5×2=71(平方厘米),容积为3.14×5×5×10=785(立方厘米)。最后,得出结论:圆柱体既省材料,盛的东西又多。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并体会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只缘身在此山中”——激活生活经验,用生活的方式思考
一位专家作过调查:一个学习成绩差、基本不会解应用题的二年级学生,给他10元钱让他去附近的小店购买单价为1.5元的笔记本3本。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并且对思考过程叙述得有条不紊:每本1.5元,3本4.5元,付出10元钱,应找回5.5元。但把同样的“买东西”问题转化成文字,这位学生就不知从何做起了,这就是学生的应用题学习没有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
例如,“有一本故事书,小明已经看了20页,还有18页没有看,求这本书原来有多少页?”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用加法计算的题目,而低年级学生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题目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交流,在交流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最后,我拿起数学书翻看,并演示这是已经看了的20页,然后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8页没看,怎样知道这整本书共有多少页呢?同时顺手把看了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作一个合起来的动作,问:“整本书有几页,可以怎样想呢?”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马上就领悟到了是把看了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合起来就是原来的页数。由此可以看出,很多数学问题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让学生理解就觉得容易很多。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历知识“再创造”,从“经验”走向“理论”
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从“经验”走向“理论”,从而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不断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接着启发学生举出相似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试算5÷3、28,4÷11等,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这样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知,并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三、“自在娇莺恰恰啼”——寻找生活乐趣,感受数学的情趣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情趣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唐僧分饼”的故事:有一天,唐僧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三个徒弟吃,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孙悟空1块。沙和尚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唐僧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沙和尚2块。可猪八戒更贪心,他说:“不行,2块我吃不饱,我要3块。”于是,唐僧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猪八戒3块,猪八戒感到很满意。故事讲完后。我问:“你们知道是谁分得多吗?”学生饶有兴趣,纷纷举手回答。我再问:“唐僧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而又保持公平的?”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在愉悦的情境中,学生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绝知此事须躬行”-——拓展生活实践,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小学数学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拓展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问:“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学生有的说:“这样设计比较美观。”有的说:“这样设计不易打碎,比较实用。”也有的说:“设计成圆柱体可能比其他形状更省材料。”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证明。然后出示:王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9cm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cm的圆柱体。请你帮王师傅选择,做哪种盒既省材料,又可以使盛的东西多?学生计算后得出:正方体盒所需材料9×9×6=86(平方厘米),容积为9×9×9=729(立方厘米);圆柱体盒所需材料3.14×10×10 3.14×5×5×2=71(平方厘米),容积为3.14×5×5×10=785(立方厘米)。最后,得出结论:圆柱体既省材料,盛的东西又多。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并体会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