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自学能力是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多种优化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综合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呢?
1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越细致,反应越敏捷,思维、记忆等多方面的智力活动也越有成效。因此,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動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3 课前教师指导学生预习,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环境
教师的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具体如下:
3.1开始预习,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3.2 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关于质数、合数。
3.3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
因此,我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就越来越强。
4 创设自主课堂,鼓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思维角度之间的差异,势必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开阔思路,再整理成结论,使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同思共想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合作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5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自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每一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课初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总结轴对称的特征,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6 鼓励质疑、反思,发展自学能力
数学课本中的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因此只有深入钻研教科书,开动脑筋,才能弄清思路和源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看书后质疑,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们有了疑问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能力,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期间会有飞速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长期训练,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主动的发现、获取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
1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越细致,反应越敏捷,思维、记忆等多方面的智力活动也越有成效。因此,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動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3 课前教师指导学生预习,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环境
教师的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具体如下:
3.1开始预习,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3.2 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关于质数、合数。
3.3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
因此,我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就越来越强。
4 创设自主课堂,鼓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思维角度之间的差异,势必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开阔思路,再整理成结论,使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同思共想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合作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5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自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每一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课初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总结轴对称的特征,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6 鼓励质疑、反思,发展自学能力
数学课本中的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因此只有深入钻研教科书,开动脑筋,才能弄清思路和源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看书后质疑,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们有了疑问就会想办法去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能力,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期间会有飞速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长期训练,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主动的发现、获取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