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最高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及校园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五个方面解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方面论述了校园文化的结构。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容 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53-02
对高职院校而言,打造院校品牌、营建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领导者追求的管理境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办学竞争的优势之一。
一、组织文化与校园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人们常把组织文化称为“管理的精髓”,追求卓越的企业大多同时追求卓越的文化,而成功的企业也必然得益于其成功的组织文化。
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我们把文化描述为‘我们在这种环境中做事的方式’。”他们认为,每个企业乃至组织,都有一种文化,文化对组织中甚至每件事都具有有力的影响。①
校园文化归属于组织文化的范畴,是组织文化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活动,影响学校的全部工作,决定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行为及竞争能力。
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学校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或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部分。即校园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而且还包括物质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最高目标或宗旨。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将社会、学校、个人的利益关系有机结合,体现出社会价值取向、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个人的发展方向。
2.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为全体师生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这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因此,优秀的院校都十分注意塑造和调整其价值观,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校园环境。
1981年,美国斯坦福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理查德·巴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思在总结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经验后,写出了《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书中提出了改进管理方式的“七S”管理分子图,②如图1所示。
这个分子图的内容是:积极,主动、灵活的战略(Strategy);集中而又松散的机构(Structure);层次分明而又公开的体制(Systems);技术、技能、技巧(Skills);用社会化企业的哲学来管理主体人员 (Staff);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声不响的作风 (Style);作为道德和信仰的总体所体现的精神和价值观念(Shared Values)。
“七S”管理分子图突出了共同的价值观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观察与思考管理问题的框架,给人以启示:一是以往的管理方式过多地侧重于“硬件”因素,即战略、机构、体制,而忽视了“软件”因素即技术、作风、人员和共同的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二是西方的管理侧重于组织机构和正式体制,甚至被规范和分工束缚住了人的积极性,而日本的管理则偏重于社会和精神的力量,让人们自觉地遵从共同的意识形态去达到组织目标。
一些高职院校不大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今天打出这样的条幅,明天喊出那样的口号,没有形成其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主线,没有为学生和教师共同信守的价值观。优秀的高职院校价值观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向社会输送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二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调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四是提倡和鼓励创新,推进创新教育,谋求学校的发展;五是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是创办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的价值观基础;六是倡导诚实守信的师德和做人准则,这是学校、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的道德观念。
3.作风及传统习惯。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共识和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与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关系极大。置身于不同氛围的校园文化中,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学术理念及学术行为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打上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烙印。
4.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如果说校园文化中的最高目标和宗旨、共同的價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是软件的话,那么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就是校园文化中的硬件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软件促硬件,硬件保软件,使校园文化得以在学校内部贯彻、扎根。
5.校园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校园内的环境、绿地、人工湖、塑像、标识、纪念物等,是校园文化硬件的组成部分。燕山大学的主校区内有环境优雅的“燕鸣湖”,寓意燕大学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以即使是静物,亦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承载着无声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文化的结构
校园文化的结构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物质层。物质层是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学校面貌。学校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教室和办公室的设计及布置方式、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绿化美化、运动场馆、图书馆、校园网络、学校运动队、文艺团体、文学社团、青年志愿者团体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反映。(2)毕业生的质量和素质。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道德水准、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技能特色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只有办出特色并将自己的特色体现在最终产品——学生身上,才能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得到社会的认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并体现出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见长的实践技能的知识特点。(3)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胜于蓝”等名句谚语,彰显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博士、行业首席考评员、双师等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些名人名师不仅是知识水平和个人影响力的凝聚,往往也是校园管理哲学和价值观念的凝聚。因此,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和特性,特别是名师、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师资队伍中的塔尖人物,能够折射出校园文化的个性色彩。(4)纪念物。校园中的雕塑、石碑、牌匾等纪念建筑,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赠送给客人的纪念画册、纪念品等,招生宣传中的招生简章、学校介绍,毕业生制作的求职简历,学校定制的明信片、校历,文体活动的奖品,受表彰的奖状、奖品等,都是校园文化物质层的组件。
2.制度层。制度层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又称校园文化的里层,主要指对学校师生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师生和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制度。指学校的领导工作制度、师德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成文的制度与某些不成文的校规校纪,对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作用。(2)责任制度。是指学校内各级组织、各类人员工作的权力及责任制度。其目的是使每个部门、每个教职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使全体人员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率地工作。具体包括领导干部责任制、各职能机构及职能人员责任制,以及教师岗位职责、试验教辅人员岗位职责、机关人员岗位职责等。(3)特殊制度。主要指学校的非程序化制度,如教职工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员工与干部对话制度等。(4)特殊风俗。指学校特有的节日、典礼、仪式等特色活动,如教师节、青年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动员、汇报表演、升旗仪式、入党入团宣誓、成人节宣誓、中秋晚会、校庆活动、文化艺术节及其他内部节日等。
3.精神层。精神层又称校园文化的深层,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校园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的主要标准。
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经营哲学。是学校领导层为实现办学目标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领导者对办学定位、办学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只有以正确的组织经营哲学为基础,学校的办学资金、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才能真正发挥效力。学校经营哲学的形成首先是由学校所处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学校领导层人员人文修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经营哲学是在长期校园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校园精神。它是学校有意识地在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中提倡、培养的优秀价值观和良好精神风貌,是对学校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因此,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源泉,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校园风气。校园风气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及其师生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精神风貌。校风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般的良好风气,严谨治学之风、开拓进取之风、团结友爱之风、艰苦朴素之风、顽强拼搏之风等。二是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风气,即在校园内的诸多风气中最具特色、最突出和最典型的某些作风。它是学校在长期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在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学校的个性特点。校园风气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是校园风气的本质内涵,人们总是通过学校师生的言行举止去感受学校的独特风气,又透过校园风气去体会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从而深刻地感受该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在师生的思想作风、传统习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风气一旦形成就在学校造成一定的氛围,形成校园心理的定势,成为多数师生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成为影响全体师生的无形的巨大力量。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实践中,有远见的教育家已经认识到物质刺激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建树优良的校园风气才是凝聚全体师生、获得优良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学校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4)学校目标。是学校办学发展战略的核心。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就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使教职工把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办学目标是学校师生凝聚力的焦点,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学校对员工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标准,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应当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如果在师生中明确了这样的办学目标,并体现在考核与奖惩工作中,就可以引导教师进工厂、上工地、入实验室,致力于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而不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盲目地去搞科研、写论文。学生也会安心于“蓝领”的定位,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上,走出与本科院校学生拼理论的怪圈。(5)校园道德。校园道德主要包含调节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作为微观的意识形态,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及精神层三者紧密相连,物质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竞争、高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能力竞争都异常激烈。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不但要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狠下功夫,更要重视办学理念的把握和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德等.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MBA核心课程编译组编译.人力资源管理.九州出版社,2002
3.罗锐韧,曾繁正.哈佛商学院MBA教程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红旗出版社,1997
4.伍争荣,缪仁炳.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责编:若佳)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容 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53-02
对高职院校而言,打造院校品牌、营建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领导者追求的管理境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办学竞争的优势之一。
一、组织文化与校园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人们常把组织文化称为“管理的精髓”,追求卓越的企业大多同时追求卓越的文化,而成功的企业也必然得益于其成功的组织文化。
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我们把文化描述为‘我们在这种环境中做事的方式’。”他们认为,每个企业乃至组织,都有一种文化,文化对组织中甚至每件事都具有有力的影响。①
校园文化归属于组织文化的范畴,是组织文化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活动,影响学校的全部工作,决定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行为及竞争能力。
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学校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或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部分。即校园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而且还包括物质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最高目标或宗旨。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将社会、学校、个人的利益关系有机结合,体现出社会价值取向、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个人的发展方向。
2.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为全体师生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这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因此,优秀的院校都十分注意塑造和调整其价值观,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校园环境。
1981年,美国斯坦福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理查德·巴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思在总结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经验后,写出了《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书中提出了改进管理方式的“七S”管理分子图,②如图1所示。
这个分子图的内容是:积极,主动、灵活的战略(Strategy);集中而又松散的机构(Structure);层次分明而又公开的体制(Systems);技术、技能、技巧(Skills);用社会化企业的哲学来管理主体人员 (Staff);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声不响的作风 (Style);作为道德和信仰的总体所体现的精神和价值观念(Shared Values)。
“七S”管理分子图突出了共同的价值观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观察与思考管理问题的框架,给人以启示:一是以往的管理方式过多地侧重于“硬件”因素,即战略、机构、体制,而忽视了“软件”因素即技术、作风、人员和共同的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二是西方的管理侧重于组织机构和正式体制,甚至被规范和分工束缚住了人的积极性,而日本的管理则偏重于社会和精神的力量,让人们自觉地遵从共同的意识形态去达到组织目标。
一些高职院校不大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今天打出这样的条幅,明天喊出那样的口号,没有形成其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主线,没有为学生和教师共同信守的价值观。优秀的高职院校价值观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向社会输送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二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调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四是提倡和鼓励创新,推进创新教育,谋求学校的发展;五是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是创办一流学校、培养一流学生的价值观基础;六是倡导诚实守信的师德和做人准则,这是学校、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的道德观念。
3.作风及传统习惯。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共识和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与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关系极大。置身于不同氛围的校园文化中,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学术理念及学术行为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打上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烙印。
4.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如果说校园文化中的最高目标和宗旨、共同的價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是软件的话,那么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就是校园文化中的硬件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软件促硬件,硬件保软件,使校园文化得以在学校内部贯彻、扎根。
5.校园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校园内的环境、绿地、人工湖、塑像、标识、纪念物等,是校园文化硬件的组成部分。燕山大学的主校区内有环境优雅的“燕鸣湖”,寓意燕大学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以即使是静物,亦承载了丰富的内涵,承载着无声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文化的结构
校园文化的结构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物质层。物质层是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学校面貌。学校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教室和办公室的设计及布置方式、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绿化美化、运动场馆、图书馆、校园网络、学校运动队、文艺团体、文学社团、青年志愿者团体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反映。(2)毕业生的质量和素质。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道德水准、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技能特色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只有办出特色并将自己的特色体现在最终产品——学生身上,才能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得到社会的认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并体现出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见长的实践技能的知识特点。(3)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胜于蓝”等名句谚语,彰显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博士、行业首席考评员、双师等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些名人名师不仅是知识水平和个人影响力的凝聚,往往也是校园管理哲学和价值观念的凝聚。因此,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和特性,特别是名师、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师资队伍中的塔尖人物,能够折射出校园文化的个性色彩。(4)纪念物。校园中的雕塑、石碑、牌匾等纪念建筑,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赠送给客人的纪念画册、纪念品等,招生宣传中的招生简章、学校介绍,毕业生制作的求职简历,学校定制的明信片、校历,文体活动的奖品,受表彰的奖状、奖品等,都是校园文化物质层的组件。
2.制度层。制度层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又称校园文化的里层,主要指对学校师生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师生和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制度。指学校的领导工作制度、师德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成文的制度与某些不成文的校规校纪,对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作用。(2)责任制度。是指学校内各级组织、各类人员工作的权力及责任制度。其目的是使每个部门、每个教职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使全体人员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率地工作。具体包括领导干部责任制、各职能机构及职能人员责任制,以及教师岗位职责、试验教辅人员岗位职责、机关人员岗位职责等。(3)特殊制度。主要指学校的非程序化制度,如教职工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员工与干部对话制度等。(4)特殊风俗。指学校特有的节日、典礼、仪式等特色活动,如教师节、青年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动员、汇报表演、升旗仪式、入党入团宣誓、成人节宣誓、中秋晚会、校庆活动、文化艺术节及其他内部节日等。
3.精神层。精神层又称校园文化的深层,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校园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的主要标准。
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经营哲学。是学校领导层为实现办学目标在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领导者对办学定位、办学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只有以正确的组织经营哲学为基础,学校的办学资金、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才能真正发挥效力。学校经营哲学的形成首先是由学校所处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学校领导层人员人文修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经营哲学是在长期校园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校园精神。它是学校有意识地在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中提倡、培养的优秀价值观和良好精神风貌,是对学校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因此,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源泉,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校园风气。校园风气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及其师生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精神风貌。校风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般的良好风气,严谨治学之风、开拓进取之风、团结友爱之风、艰苦朴素之风、顽强拼搏之风等。二是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风气,即在校园内的诸多风气中最具特色、最突出和最典型的某些作风。它是学校在长期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在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学校的个性特点。校园风气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是校园风气的本质内涵,人们总是通过学校师生的言行举止去感受学校的独特风气,又透过校园风气去体会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从而深刻地感受该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在师生的思想作风、传统习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风气一旦形成就在学校造成一定的氛围,形成校园心理的定势,成为多数师生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成为影响全体师生的无形的巨大力量。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实践中,有远见的教育家已经认识到物质刺激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建树优良的校园风气才是凝聚全体师生、获得优良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学校长盛不衰的根本途径。(4)学校目标。是学校办学发展战略的核心。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就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使教职工把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办学目标是学校师生凝聚力的焦点,是学校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学校对员工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标准,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应当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如果在师生中明确了这样的办学目标,并体现在考核与奖惩工作中,就可以引导教师进工厂、上工地、入实验室,致力于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而不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盲目地去搞科研、写论文。学生也会安心于“蓝领”的定位,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上,走出与本科院校学生拼理论的怪圈。(5)校园道德。校园道德主要包含调节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作为微观的意识形态,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及精神层三者紧密相连,物质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竞争、高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能力竞争都异常激烈。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不但要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狠下功夫,更要重视办学理念的把握和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德等.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MBA核心课程编译组编译.人力资源管理.九州出版社,2002
3.罗锐韧,曾繁正.哈佛商学院MBA教程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红旗出版社,1997
4.伍争荣,缪仁炳.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