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在总结传统藏北牧民居住状态后,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藏北牧区恶性循环让草地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应该统筹人与草地资源和谐发展。文章提出定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并探究了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文章最后给出了新定居模式的制度支撑。
关键词: 藏北 安居中游走 探究
1.传统的藏北牧民生活状态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首府拉萨。全区国土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千米,属高原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千百年来,高原上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藏北,主要在西藏那曲境内,这里多是浑圆而平缓的山丘地形,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昼夜温差大,经常刮风,气温较低,年平均零度以下,无绝对无霜期,干旱缺氧,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交通不便,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支柱产业畜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藏北的冬季自然灾害频繁,冰雹、暴风雪经常来袭。夏季和秋初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气候较温和,风平日丽,降水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时候,绿色植物生长也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呈现出幸福团结的良好局面。然而,在藏北牧区,长期以来受历史地理及传统文化和生产习惯的影响,广大牧民逐水草而居,过着常年游走的游牧民生活,居无定所,帐篷构成了这里的一大景观。除了古老的牦牛帐篷,还有红、蓝、黄、绿、白五色相间的尼龙帐篷,这就是牧民的家。所有生产生活资料要经常随着这五彩缤纷、形状各异的帐篷搬动,这种传统的藏北牧民生活状态,导致生产力落后,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受到限制。
2.统筹人与草地资源和谐发展
习近平主席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好西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草地资源是藏北高原牧民生活的基础。现在,随着牧区人口增加,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不好草地资源供给客观有限和牧民对畜产品需求不断扩大的主观要求之间的矛盾,采取过度开发、超载和无计划放牧,加之牲畜出栏率低,致使草地大面积严重退化,草质下降、沙化不断加重,生态系统遭到掠夺性破坏,草场载畜量和生产能力下降、水源涵养功能锐减,形成的恶性循环让草地发出了痛苦的呻吟,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公害。
以草养牧的可持续发展、草甸恶化的治理、广大牧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急切需要推进。为了实现生产社会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同时为了草地生态保护,必须让广大牧民择地定居,使其安居乐业。定居后可以消除分散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广大牧民难以充分享受公共产品服务的困惑。定居可让老人安度晚年,不再饱受气候多变、常年跋涉、就医困难的痛苦。定居可让孩子和大人都方便接受教育,消除知识贫困和收入贫困,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定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藏北素有江河源及中华水塔的美誉,是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在新世纪的征途中,西藏提出了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这不是一种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战略,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生态安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藏北牧民等草原牧民提供的,藏北牧民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生态安全价值。西藏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藏北牧民通过其牧业文化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与草原生态环境相互适应。没有了这种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是无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西藏还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如藏北那曲牧区初冬冰雪景色就很诱人,有些人去了第一次后还想去。在考虑发展旅游的时候,不可忘记旅游需要服务,不可忘记有人的地方才有风景。牧民的安居乐业会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人文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在藏北,只有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才能实现。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适应现阶段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符合广大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是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选择。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社会进步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藏北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众多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其中国家和自治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雪豹、藏羚羊、盘羊、西藏野驴、藏雪鸡等;国家和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熊、猞猁、藏原羚、岩羊、大鵟、斑头雁、赤麻鸭等。现勘探查明的主要金属有铅、锌、沙金、铬、铁、钼等。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有利于野生动物和矿产资源保护,是守护一方水土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4.在安居中游走的藏北牧民定居模式探究
藏北高原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稀少,广大中部及西部尚处于开发阶段,牧民观念和习惯还没有完全转变,要做到完全定居,完全放弃逐水草游走对生产反而会带来很多影响。本文认为,要探索在安居中游走的藏北牧民定居模式,逐步向完全定居过渡。为的是以质量换数量和效益,降低天然草地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牧民收入。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查,选址合理,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需要政府增加投入,特别需要增加中央政府的投入。
藏北幅员辽阔,选择以八千米左右为半径的圆心或者以十五千米左右为边长的正方形中心,修建安居点,涵盖面积大概两百平方千米。安居点就是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村委会集中管理,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主要为老人孩子安居和牧民冬季生活服务。在安居点除了牧民住房外,需要修建牲畜暖棚,大力实施牲畜越冬保膘工程,有效保障牲畜安全过冬度春和接羔育幼,增加寒冷季节新出生牲畜的存活率。在安居点启动人畜饮水、道路、供电、广播电视、学校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给拟安居的牧民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 为了适应藏北牧民游走的生活需要,在建设安居点的同时增加临时居住点,就是在水草肥美的地方星罗棋布地建设供外出游牧时居住的简易房屋和牛羊圈舍,配合帐篷短期使用,临时居住点是作为公共财产使用的,主要应对天气的无常变化、临时接羔。这些临时居住点居住条件虽说一般,但是住在这儿会很方便,只需要从家里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样就不用像从前放牧的时候那样,每次都带着全部帐篷里的东西搬来搬去,奔波劳顿。
无论是安居点还是临时居住点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经济适用。不能当做面子工程,不能搞高大上,不能超出政策规定的范围和牧民自身的承受能力,要实事求是,充分发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解决人的住房问题,其次重点解决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实现生活美好的愿望。
5.新定居模式的制度支撑
新定居模式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障,传统的靠天放牧不利于草地生态系统修复,草地资源供给会下降,草地生产能力和畜牧业发展会受到影响。越冬初春季节由于缺草最严重,老、弱、幼畜的存活受到威胁,若遇到风雪之灾死亡就更加严重。同时,过去藏北牧民经营模式多为家庭单打独斗,缺少规模经营和合作经营,牧民以家庭为单位同时搞销售和搞生产,草地轮牧、休牧管理受到限制,致使草原退化加剧。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禁牧减畜力度,实施草畜平衡,让高寒草甸在连续使用多年后迅速退化的现象得以遏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富余劳动力必须要有出路,不管是进行人工草场建设和公司经营等,还是接受培训饲草种植、储存及圈养技术等,而这一切都必须以牧民定居为基础,才能有效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实施草地资源休养生息制度,禁牧减畜,禁牧不是目的,重点在不断加大减畜力度,增加适龄母畜和优良畜种比例,减少役畜和老弱病畜,加快畜群周转,让畜种和畜群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优化,从而减轻草场的压力和草地超负荷运转,实现草畜平衡。同时禁牧有利于加强鼠害防治工作。
在调查中,多数牧民们虽然承认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的恶化,但他们认为牲畜超载主要是草场承包所致,事实上牲畜超载是牧民传统家产观念影响所致,认为牛羊越多就会越富有,超载是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草场制度不但不能削弱,更应该大力实施有偿承包制度。草场有偿承包的目的恰好是促进草场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半集约化经营。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牧民接受有偿使用草场原则,按照安居点划分草场范围。不同的安居点由于水源、草场质量的不同,如果一个安居点承包的草场有富余,就可以拿出一些草场租给附近安居点里草场不够的牧民,对于人口多的家庭,实施草场承包政策对他们来说是件大好事。要加强牧民观念引导,冬季缺草季节,要让牧民形成花钱购买饲草料的思想,达到提高人工饲草料地生产水平和多种渠道扩大饲草料来源相结合的双腿走路状态,这对逐步改变牧民商品意识淡薄、惜杀惜售的思想会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格根图,等.草地休牧、禁牧期家畜饲草供给模式探讨[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2).
[2]李炳坤.切实解决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三农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3]白可喻,等.政府决策和管理体制在草地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草地,2005,27(4).
[4]赵雪雁.甘南牧区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11).
关键词: 藏北 安居中游走 探究
1.传统的藏北牧民生活状态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首府拉萨。全区国土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千米,属高原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千百年来,高原上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藏北,主要在西藏那曲境内,这里多是浑圆而平缓的山丘地形,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昼夜温差大,经常刮风,气温较低,年平均零度以下,无绝对无霜期,干旱缺氧,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交通不便,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支柱产业畜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藏北的冬季自然灾害频繁,冰雹、暴风雪经常来袭。夏季和秋初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气候较温和,风平日丽,降水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时候,绿色植物生长也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呈现出幸福团结的良好局面。然而,在藏北牧区,长期以来受历史地理及传统文化和生产习惯的影响,广大牧民逐水草而居,过着常年游走的游牧民生活,居无定所,帐篷构成了这里的一大景观。除了古老的牦牛帐篷,还有红、蓝、黄、绿、白五色相间的尼龙帐篷,这就是牧民的家。所有生产生活资料要经常随着这五彩缤纷、形状各异的帐篷搬动,这种传统的藏北牧民生活状态,导致生产力落后,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受到限制。
2.统筹人与草地资源和谐发展
习近平主席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好西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草地资源是藏北高原牧民生活的基础。现在,随着牧区人口增加,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不好草地资源供给客观有限和牧民对畜产品需求不断扩大的主观要求之间的矛盾,采取过度开发、超载和无计划放牧,加之牲畜出栏率低,致使草地大面积严重退化,草质下降、沙化不断加重,生态系统遭到掠夺性破坏,草场载畜量和生产能力下降、水源涵养功能锐减,形成的恶性循环让草地发出了痛苦的呻吟,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公害。
以草养牧的可持续发展、草甸恶化的治理、广大牧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急切需要推进。为了实现生产社会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同时为了草地生态保护,必须让广大牧民择地定居,使其安居乐业。定居后可以消除分散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广大牧民难以充分享受公共产品服务的困惑。定居可让老人安度晚年,不再饱受气候多变、常年跋涉、就医困难的痛苦。定居可让孩子和大人都方便接受教育,消除知识贫困和收入贫困,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定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藏北素有江河源及中华水塔的美誉,是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在新世纪的征途中,西藏提出了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这不是一种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战略,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生态安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藏北牧民等草原牧民提供的,藏北牧民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生态安全价值。西藏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藏北牧民通过其牧业文化与大自然进行对话,与草原生态环境相互适应。没有了这种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是无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西藏还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如藏北那曲牧区初冬冰雪景色就很诱人,有些人去了第一次后还想去。在考虑发展旅游的时候,不可忘记旅游需要服务,不可忘记有人的地方才有风景。牧民的安居乐业会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人文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在藏北,只有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才能实现。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适应现阶段藏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符合广大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是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选择。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社会进步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藏北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众多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其中国家和自治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雪豹、藏羚羊、盘羊、西藏野驴、藏雪鸡等;国家和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熊、猞猁、藏原羚、岩羊、大鵟、斑头雁、赤麻鸭等。现勘探查明的主要金属有铅、锌、沙金、铬、铁、钼等。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有利于野生动物和矿产资源保护,是守护一方水土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4.在安居中游走的藏北牧民定居模式探究
藏北高原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稀少,广大中部及西部尚处于开发阶段,牧民观念和习惯还没有完全转变,要做到完全定居,完全放弃逐水草游走对生产反而会带来很多影响。本文认为,要探索在安居中游走的藏北牧民定居模式,逐步向完全定居过渡。为的是以质量换数量和效益,降低天然草地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牧民收入。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查,选址合理,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需要政府增加投入,特别需要增加中央政府的投入。
藏北幅员辽阔,选择以八千米左右为半径的圆心或者以十五千米左右为边长的正方形中心,修建安居点,涵盖面积大概两百平方千米。安居点就是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村委会集中管理,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主要为老人孩子安居和牧民冬季生活服务。在安居点除了牧民住房外,需要修建牲畜暖棚,大力实施牲畜越冬保膘工程,有效保障牲畜安全过冬度春和接羔育幼,增加寒冷季节新出生牲畜的存活率。在安居点启动人畜饮水、道路、供电、广播电视、学校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给拟安居的牧民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 为了适应藏北牧民游走的生活需要,在建设安居点的同时增加临时居住点,就是在水草肥美的地方星罗棋布地建设供外出游牧时居住的简易房屋和牛羊圈舍,配合帐篷短期使用,临时居住点是作为公共财产使用的,主要应对天气的无常变化、临时接羔。这些临时居住点居住条件虽说一般,但是住在这儿会很方便,只需要从家里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样就不用像从前放牧的时候那样,每次都带着全部帐篷里的东西搬来搬去,奔波劳顿。
无论是安居点还是临时居住点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经济适用。不能当做面子工程,不能搞高大上,不能超出政策规定的范围和牧民自身的承受能力,要实事求是,充分发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解决人的住房问题,其次重点解决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实现生活美好的愿望。
5.新定居模式的制度支撑
新定居模式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障,传统的靠天放牧不利于草地生态系统修复,草地资源供给会下降,草地生产能力和畜牧业发展会受到影响。越冬初春季节由于缺草最严重,老、弱、幼畜的存活受到威胁,若遇到风雪之灾死亡就更加严重。同时,过去藏北牧民经营模式多为家庭单打独斗,缺少规模经营和合作经营,牧民以家庭为单位同时搞销售和搞生产,草地轮牧、休牧管理受到限制,致使草原退化加剧。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禁牧减畜力度,实施草畜平衡,让高寒草甸在连续使用多年后迅速退化的现象得以遏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富余劳动力必须要有出路,不管是进行人工草场建设和公司经营等,还是接受培训饲草种植、储存及圈养技术等,而这一切都必须以牧民定居为基础,才能有效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实施草地资源休养生息制度,禁牧减畜,禁牧不是目的,重点在不断加大减畜力度,增加适龄母畜和优良畜种比例,减少役畜和老弱病畜,加快畜群周转,让畜种和畜群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优化,从而减轻草场的压力和草地超负荷运转,实现草畜平衡。同时禁牧有利于加强鼠害防治工作。
在调查中,多数牧民们虽然承认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的恶化,但他们认为牲畜超载主要是草场承包所致,事实上牲畜超载是牧民传统家产观念影响所致,认为牛羊越多就会越富有,超载是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草场制度不但不能削弱,更应该大力实施有偿承包制度。草场有偿承包的目的恰好是促进草场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半集约化经营。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牧民接受有偿使用草场原则,按照安居点划分草场范围。不同的安居点由于水源、草场质量的不同,如果一个安居点承包的草场有富余,就可以拿出一些草场租给附近安居点里草场不够的牧民,对于人口多的家庭,实施草场承包政策对他们来说是件大好事。要加强牧民观念引导,冬季缺草季节,要让牧民形成花钱购买饲草料的思想,达到提高人工饲草料地生产水平和多种渠道扩大饲草料来源相结合的双腿走路状态,这对逐步改变牧民商品意识淡薄、惜杀惜售的思想会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格根图,等.草地休牧、禁牧期家畜饲草供给模式探讨[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2).
[2]李炳坤.切实解决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三农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3]白可喻,等.政府决策和管理体制在草地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草地,2005,27(4).
[4]赵雪雁.甘南牧区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