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图片和文本联系起来的表现形式就是插图。在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插图近百余幅,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而服务,是语文课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可以以绘画的视觉形象弥补文字描绘的不足,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对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视而不见、弃之不用,造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的闲置废弃。
一、教材插图具有重要意义
1.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所以说,插图是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形式,它将文学形象直接表现于视觉感受,用插图引入文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可以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课文打开方便之门,这充分说明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增进学生教学内容的理解。
2.作为文章的补充和注解,插图将文字所介绍的事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尤其是说明文中的插图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时,插图更好地展示了自然美与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祖国情怀,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河流,增加对生命的热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材中的插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 欣赏插图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学生会主动地思考画面背后的故事,如《蜀道难》中的插图,学生看后便会很自然地去感受那种山路的崎岖,去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二、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面对精彩的教材插图,教师应该像对待课文文本一样重视并加以运用,克服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1.用插图提高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课文中出现的插图大部分是对关键内容的再现,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插图来预习课文。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学生们没有经历过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更别说去体会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混乱以及那些爱国人士的感情,如在预习时结合课本前面彩色插图,就能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背景,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和请愿群众发生冲突的照片,似乎又带我们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国破家亡的年代。
2.用插图增强学生美的享受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将文字直接诉诸于视觉,营造鲜明的视觉感受。由插图引入课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更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其中的插图便是巍峨陡峭的蜀境山川,可以让学生们先看插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川给人的直观感受,然后分析诗人的描绘,去比较其与学生们所描绘的有何不同,这样就能顺利地导入了该课,并加深学生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单纯的依文讲文。
3.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作为和课文紧密相关的课本插图,它也同样包含着图片作者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精辟理解,既有对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心描绘,也有对课文重难点的直接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意旨的理解。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两幅插图,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通过强烈的明暗色彩的对比,将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那种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把自己包裹起来与世隔绝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示出来。外界清纯、亮丽、简洁的白,与表达着阴暗、冷漠、难以理解的黑形成了鲜明的比对。
4.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本插图,作出自己的评价,或为课本中的插图重新命名,或配以精彩的诗文名句,也不失为一个增强自主学习的好方法。教育者张国生就极力推崇这种“大语文”的教学方法,他在上《爱莲说》这篇课文时,以“荷”为专题,集中展示了各种形态的荷花图,然后自己示范为图取名或配以诗词歌文。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不同莲的特点,分别取 “青春将逝”“含露乍开”“姐妹仙子”“生花妙笔”“一枝独秀”等名……这种方法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挖掘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为学生、教师展示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为教师实施美育提供了载体。教师应多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教材插图具有重要意义
1.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所以说,插图是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形式,它将文学形象直接表现于视觉感受,用插图引入文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可以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课文打开方便之门,这充分说明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增进学生教学内容的理解。
2.作为文章的补充和注解,插图将文字所介绍的事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尤其是说明文中的插图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时,插图更好地展示了自然美与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祖国情怀,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河流,增加对生命的热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材中的插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 欣赏插图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学生会主动地思考画面背后的故事,如《蜀道难》中的插图,学生看后便会很自然地去感受那种山路的崎岖,去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二、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面对精彩的教材插图,教师应该像对待课文文本一样重视并加以运用,克服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1.用插图提高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课文中出现的插图大部分是对关键内容的再现,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插图来预习课文。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学生们没有经历过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更别说去体会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混乱以及那些爱国人士的感情,如在预习时结合课本前面彩色插图,就能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背景,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和请愿群众发生冲突的照片,似乎又带我们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国破家亡的年代。
2.用插图增强学生美的享受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将文字直接诉诸于视觉,营造鲜明的视觉感受。由插图引入课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更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其中的插图便是巍峨陡峭的蜀境山川,可以让学生们先看插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川给人的直观感受,然后分析诗人的描绘,去比较其与学生们所描绘的有何不同,这样就能顺利地导入了该课,并加深学生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单纯的依文讲文。
3.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作为和课文紧密相关的课本插图,它也同样包含着图片作者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精辟理解,既有对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心描绘,也有对课文重难点的直接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意旨的理解。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两幅插图,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通过强烈的明暗色彩的对比,将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那种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把自己包裹起来与世隔绝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示出来。外界清纯、亮丽、简洁的白,与表达着阴暗、冷漠、难以理解的黑形成了鲜明的比对。
4.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本插图,作出自己的评价,或为课本中的插图重新命名,或配以精彩的诗文名句,也不失为一个增强自主学习的好方法。教育者张国生就极力推崇这种“大语文”的教学方法,他在上《爱莲说》这篇课文时,以“荷”为专题,集中展示了各种形态的荷花图,然后自己示范为图取名或配以诗词歌文。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不同莲的特点,分别取 “青春将逝”“含露乍开”“姐妹仙子”“生花妙笔”“一枝独秀”等名……这种方法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挖掘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为学生、教师展示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为教师实施美育提供了载体。教师应多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