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板块:学生智慧生长的根脉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美蕴藏着至简至和的智慧,数学的理性蕴藏着至真至通的智慧,数学的自由蕴藏着创造探索的智慧。“智慧数学”基于数学是一种智慧的感悟,基于数学教育追求学生智慧的生长,“智慧数学”课堂是以板块结构、独立活动、问题思索、智慧感悟为特质的教学实践形态。
  板块结构是“智慧数学”课堂的首要特质。板块设计是数学简洁美的自然体现,是数学整体视野的应然选择,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从学生智慧感悟和智慧生长的角度简述“智慧数学”课堂“教学板块”设计的深层思考。
  一、在回环递升中长智慧,板块内容呈现为生活—数学—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路、数学策略、数学模型,又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智慧,如此不断地由厚(生活的原始性、复杂性、丰富性)到薄(数学的概括性、抽象性、系统性),再由薄到厚,提炼数学思想方法,递升生活化的应用层次,在螺旋递升中增长学生的智慧。
  示例:五年级“数对确定位置”。
  第一板块:生活中的位置。
  1.生活中的位置。电影院里的位置:几排几座;小军家的位置:几层几户。
  2.确定位置的方向不同:有从左往右的,也有从右往左的;有从上往下的,也有从下往上的;有从前往后的,还有从后往前的。
  3.引出“方向”规定的必要。横向从左往右,竖向从下往上。
  4.结合“方向”和“数”,引出数轴。
  第二板块:数学中的点。
  1.生活中的位置在数学中怎样表示才更简洁呢?(用“点”表示。)
  2.出示横竖两条数轴,怎样表示“点”的位置?(引出数对。)
  3.先出示班级的座次图,再抽象变化成点状图。
  ①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②符合位置的学生起立:数对(x,4),数对(5,y),数对(x,y),数对(a,a)。
  第三板块:数对在生活中。
  1.公园大门外的报亭可以用数对表示吗?
  2.介绍经纬度。出示地图,说说北京的位置。
  3.怎样用数对表示正方体顶点A的位置?
  设计说明:
  生活中的位置——显示生活的丰富,生活中的“方向”和“数”是数轴的雏形,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数学抽象的必要;数学中的点——彰显数学的特性,“点”的简洁,坐标中数与形的和谐,在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性;数对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智慧,报亭、正方体顶点位置的探索意在打开学生的视野。
  二、在贯通融合中长智慧,板块内容呈现为从简起步—提升构造—融合回归
  从数学本身出发,从简单的内容起步,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提升思维层次,构造数学模型,着力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在“提升构造”的过程中,注重融合,注重化归,揭示数学内在的和谐本质,在前后知识的贯通中增长学生的智慧。
  示例:六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板块:寻找点、线、面。
  1.学生寻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2.教师介绍相关规定:顶点、面、棱的意义。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开始,直接由教师讲解,一是因为“顶点”“面”“棱”并不难理解,二是因为“顶点”“面”“棱”本身就是一种规定,无须在所谓的动手探索上耗费时间。
  第二板块:立体回归平面。
  1.切一刀——把长方体切一刀,想一想截面是什么图形?最大的长方形在哪里?
  2.拆开来——把长方体框架拆开来,想一想棱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3.拍照片——如何在纸上画出长方体?先拍照片,再勾勒出来。
  设计说明:通过“切一刀”“拆开来”把对立体的研究转化成对平面的研究,学生感悟的是“立体回归平面”的思维方式。“先拍照片,再勾勒”,把立体进行了意象的转化,甚至是拓扑的渗透,“立体”非常轻巧地呈现在“平面”中。
  第三板块:立体的构成。
  1.观察思考,下面哪些图片可以折叠成长方体?
  2.平移长方形构成长方体,长方体与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3.长方体缩小成正方体,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4.拼装长方体。选用木棒拼装,有什么要求或规律?选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装,有什么要求或规律?
  设计说明:“平移长方形”“缩小长方体”,一是真正让图形“动”起来,二是感悟运动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规律。折叠长方体、拼装长方体的活动设计,不是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而是通过观察图片、头脑想象来完成,真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从第一板块“寻找点线面”观察立体,到第二板块“立体回归平面”透视立体,再到第三板块“立体的构成”构造立体,经历了“立体—平面—立体”的过程。观察立体,为立体起名定义是一项研究的起步工作。透视立体,用平面的视角研究立体,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构造立体,感悟立体与立体之间的转化以及平面到立体的跨越式变化。
  三、在追问拓展中长智慧,板块内容呈现为是什么—怎么用—为什么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是一种超越。“是什么”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着力于知识的高度;“怎么用”侧重的是技能的训练,着力于应用的广度;“为什么”侧重的是智慧的感悟和提升,着力于思想的深度。关于“为什么”的追问是推进知识技能走向智慧的有效路径,在追问中“反省学习行为”,在追问中认识自我、增长智慧。
  示例:六年级“认识比”。
  第一板块:什么是比?
  1.出示例1主题图,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
  生1:牛奶和果汁共5杯。
  生2: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
  师:我们可以从和、差、商的角度来表达果汁和牛奶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2.学生自学教材第68、69页,围绕“阅读与思考”进行讨论。
  (1)你认为果汁和牛奶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2)你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吗?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板块:怎样用比?
  1.下图表示配制溶液时洗洁精和水的比。(阴影部分表示洗洁精,白色部分表示加进去的水)
  (1)图?譹?訛中洗洁精和水的比是1:8,比值是( ),这里的比值表示( )。
  (2)图?譺?訛中的1:3表示什么意思?
  (3)图中每个比的前项都是1,如果配制同样多的溶液,那么所需要的洗洁精都相等吗?为什么?
  2.判断练习。(略)
  3.小明配制糖水,他用3克糖、80克水配制了一杯糖水,如果想要再配一些同样甜度的糖水,应该怎么办呢?
  第三板块:为什么学比?
  1.既然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是相通的,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
  (1)在3克糖、80克水中,再加入11克咖啡粉,就成了一杯咖啡。现在你能很简明地表达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糖∶咖啡粉∶水是3∶11∶80)
  (2)某幢楼房长25米、宽12米、高18米。大楼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长∶宽∶高是25∶12∶18)
  此时你想用分数或除法表示吗?
  (3)工地需配制一种混凝土,王师傅用2吨水泥、3吨黄沙、5吨石子很快就配制好了,怎样表示混凝土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呢?(水泥∶黄沙∶石子是2∶3∶5)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学习“比”吗?
  2.开始我们说的“比”都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这里的“比”怎么出现了三个数呢?这里面也存在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吗?
  生:有,水泥和黄沙的比是2∶3,水泥和石子的比是2∶5……
  师:看来,这里的“比”不但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表示更多数之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关系确实是更简明、更方便。
  3.介绍黄金比等。
  设计说明:我们知道,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而“比”的创造,为什么要引进“比”、学习“比”才是激发学生智慧生长的教学重点。“为什么要认识‘比’?”——这会引起学生对未来学习的思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它和过去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发展和超越?我们还能创造出什么?在不断地追问中,学生的智慧在生长。
  四、在具象抽象中长智慧,板块内容呈现为具体—表象—抽象
  学生的数学学习要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经历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教学时在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之间构建桥梁,但不能停留在“桥梁”上,从具体入手,走向表象,最终一定要适度抽象。在抽象提升中把握事物最主要、最本质的数学属性,从而增长学生的智慧。
  示例:一年级“认识100以内的数”。
  第一板块:捆小棒——从一根到一捆。
  师:(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没有捆的很多小棒,另一幅是捆好的小棒。)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有什么感觉?
  师:(出示四幅图:2根、2根捆起来的小棒;5根、5根捆起来的小棒;7根、7根捆起来的小棒;10根、10根捆起来的小棒。)同学们,数一数每一幅图中有多少根小棒?
  师:哪一幅图中的小棒最好数?
  师:(出示生活中的场景图,10个10个装好的水果、书本、铅笔、食品等)同学们想一想,10个一捆或一包,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从一根到一捆——从具体的一根、一捆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捆”的多样方法,通过不同的捆法感受10个一捆的优越,从而内化十进制的知识,使学生的智慧在一个较为宽广的基础上萌生开来。
  第二板块:数小棒——从“十”到“百”。
  师:请同学们数出28根小棒。
  师:28根再加1根是多少?29根再加1根呢?
  师:紧跟89后面的是70,还是80,还是90?同桌相互讨论一下。
  师:请你从90数到100。
  师:请你从50数到100,同桌交流数的方法。(有四种可能:50,51,52,
  53,…,100;50,52,54,56,…,100;55,60,65,70,…,100;50,100。)
  师:数出110根小棒、101根小棒、11根小棒,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从“十”到“百”——建立“十”“百”的表象,在数110、101、11的体验中,领会“捆”与“一”“十”“百”的关系;在规律的发现中,发展学生“以此类推”的智慧;在从50数到100的开放性活动中,引发学生智慧的碰撞。
  第三板块:画小棒——从有形到无形。
  师:同学们,你可以画图,或者用别人可以看懂的方式,在作业纸上表示出24根小棒。
  师:这幅图是一根一根画的,我们数一数:1,2,3,4,…,24,一共画了24根,对的。
  师:这幅图画了2捆和4根,是不是24根?
  师:这位同学画的是什么?(计数器)一共画了6颗珠子,是24吗?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师:还有一名同学直接在纸上写的是“24”,同学们觉得可以吗?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在纸上表示出124根小棒,你打算怎么办?
  设计说明:从有形到无形——进行符号化的抽象。画小棒是从实物到图形(符号)的提升,小棒是一种实物,数学是要逐步抽象的,最终我们要离开小棒。小棒不见了,超越有形小棒的是十进制,位值原则。此外,采用“画”的方法,兼顾不同学生直观到抽象的状态,是一种开放性活动,在探索中实现智慧的超越。?筻
其他文献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院开展了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其治疗和护理报道如下。
“清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是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提炼出的苏派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精练透出了数学教师的追求和品质:教育理念的深刻,文化功底的深厚,教学构思的精巧;活中有实,实中有活,以活当头,活在实中。在教学风格的观照下,真实、朴实、扎实必然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的理性追求。  数学教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完成的真实生活,教学过程是朴实无华而又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智慧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对我科住院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长期家庭氧疗(LTOT)的情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针对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门诊具有病人流量大、检查项目细、科室分布广等特点,对门诊潜在护患纠纷因素进行分析或探讨,提出了转变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等一系列
江苏省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城东,创办于1946年,校园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现有22个教学班,991名学生,56名教职工,其中镇江市骨干教师1人,句容市学科带头人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注重通过讨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然而,当问题有了答案之后,却往往缺少对过程或结果的进一步领会与反思。这是有些课堂看上去热闹、积极,当学生独立解题时却又不会的主要原因。因为集体讨论过程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的领会与获得过程,所以,教师要在问题有了答案之后,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反思能力。验证结论是否合理,回想方法是否真会,再问过程是否最优,总结获得什么策略是培养学生反
近年来,因交通事故、工伤等各种灾害性事件造成的创伤病人习益增多。因创伤而需要急症手术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很不一致,麻醉处理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
<正>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现有的课堂教学手段因其固有的缺陷而经常招致批评,课堂教学需要一种更加灵活
胰岛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重要致病因素,TNF-α及其受体在胰岛素抵抗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已被公认。TNF-α不仅与脂类和葡萄糖的代谢异常有关,而且参与从单纯脂肪肝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临床较少见,以往文献报道为5%-10%,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我院于2001年2月~2007年2月共收治AAC患者5例,均经B超诊断和手术证实,现将有关诊疗体会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