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情真挚是高考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它是指表达的情感要真实、自然、质朴,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不泛泛而论,不虚情假意;想象要合乎情理,抒情要恰如其分。
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在立体刻画中显真情
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不是单一的,哀愁和喜悦,赞美与遗憾,往往同时共存于一身。我们在自己的文章里,要尽量表现它的丰富多样。比如,某位老师,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你喜欢他。但他也有让你感到遗憾的地方,他爱抽烟,会忍不住打喷嚏。你在写对他的喜爱之情时,也写出那一点点遗憾,感情就更真实。
一篇题为《偶像》的记叙文,刻画了一个光明磊落的老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老师的崇拜之情,文章有这样一段:
妈妈见我心存疑虑,拿来一份杂志,说:“这位老教师可不是一般的老教师。”我翻开杂志,上有王老师的文章《求职记》。原来,57岁那年,王老师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他决定到私立学校去打工,顺便考察各地风俗民情,针对一般学校只招聘中青年教师,他写了一则特别的自荐信:“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57岁年龄,47岁精力,37岁抱负,27岁饭量,不是特级教师,胜似特级教师,你给他一个平台,他会给你一个惊喜。”啊,如此自信,确有才气,可也觉得多一点年轻人的狂妄,少一些老教师的沉稳。
文章题为《偶像》,当然是要表达对人物的满腔敬仰之情,可作者在展现人物才气的时候,也写对他的“狂妄”的感觉,并不隐瞒自己对人物的“遗憾”之情,这样写不但没有损害老师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人物变得更加真实,作者的感情也变得更加可信。
二、在过程叙写中显真情
感情是会互相转化的,讨厌往往产生于喜爱之后,赞美往往产生于憎恨之后,文章若能真实地再现这个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感情就会更真实,更感人。
习作《阳光》就是这样的佳作。文章自己和妈妈的一次冲突,“我”跑进房间,猛地关上房门,并且反锁起来,心中想像着妈妈怎样破门而入,“我”怎样拼死反抗。文章接下来写道:
妈妈究竟会有什么惩罚手段呢,我没有想得妥当,只觉得有些口喝,便开门找水喝。打开门,我愣住了,妈妈正伏在客厅的桌子上备课呢。听见动静,她转过头不,我看见她一脸笑容,毫无怒色。她仰脸看着我,问道:“没哭?”我没着声。她连忙起身,倒了一杯牛奶,递过来:“喝吧,牛奶既能解渴又能消气呢。”
这时,一束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客厅,照在妈妈的脸上,只见她的脸有如绽放的鲜花,满面春风,显得特别地美丽。她挥手,理了一下散乱的鬓发,阳光依然停留在她的脸上。我的心突然一动,母爱不正是这和煦的阳光吗,你恼怒它,厌弃它,它也依旧照拂着你。
开始对母亲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想像着怎样反抗,面对母亲满脸阳光,忽然悟到母爱就是阳光,挥之不去,拂之依旧。认识在转变中提高,情感在抑扬中展现,丰富有变,真实可信。
三、在思想交锋中显现真情
感情是互相纠缠、交织着的,尊重情感的本相,就要善于表现不同感情之间的“较量”。高尔基《母亲》里写“母亲”在送传单被敌人发现时有一段心理描写,非常精彩。面对发现自己的敌人,母亲像普通人一样,紧张,慌乱,害怕,甚至想到逃跑:
“完蛋了吗?” 母亲问自己,但接着是颤抖的回答:“大约还不妨事吧?”
可是她又立刻鼓起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丢掉箱子逃吗?”
“那么带了箱子逃走吧?赶快跑?”
但是,母亲很快战胜了自己,克服了短暂的动摇:
母亲感到,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了她,紧紧地压迫着她的肩膀和胸膛,玷污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觉得,太阳穴里的血管在猛烈地跳动着,发根很热。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振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可耻啊!”
这几秒钟的动摇不但没有没有损害母亲的英雄形象,相反,母亲的英雄形象却在这几秒钟的动摇里更真实,更感人了。短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高尚战胜卑微,有了这样的“斗争”和“较量”,不仅真实地树立了一个英雄形象,而且也让我们触摸到一个复杂的灵魂,感受到一个复杂的人生。
四、在细节写真中显真情
细节是展现和强化真情的有效手段,抓住人物的特征,用外貌、神情的描绘去展现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也就强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请看:
晚年的孔子,尽管须发皆白,步履蹒跚,但目光炯炯有神,精神矍铄,他那积极入世、不成一番事业决不罢休的坚毅依旧写在脸上。于是七十二贤徒走出来了,三千弟子走出来了,《六经》和《论语》也走出来了。“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信哉此言!
正因为作者抓住了孔子须发、步履和目光的特征,才很到位地表现出他精神的矍铄,态度的坚毅,正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最后的议论。
环境渲染也是展现和强化真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心情、心态及思想品质,从而达到强化自己趋势情感的目的。请看:
寒风凛冽,衰草丛生,万物垂暮的田野里,冰雪覆盖着大地。枯草何惧,酷寒何惧,只因心中珍藏一缕春风。十九年的艰辛历程和那怅然的孤寂并没有磨灭苏武的爱国意志和民族意识,而一颗志于大汉的忠心早已越过长城,飞向中原。
试想,作者在此如果不去描写风之凛冽,草之衰败,不去描写垂暮的田野,冰雪覆盖的大地,又怎能突出苏武“心中珍藏一缕春风”,评议他那“一颗志于大汉的忠心”?
全面细致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景,也可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请看: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的气息。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这里的描写真实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这样的细节描写不知要胜过普通的叙述多少倍,也正是有了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才顺理成章地论述到生死抉择之间的天壤之别。
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在立体刻画中显真情
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不是单一的,哀愁和喜悦,赞美与遗憾,往往同时共存于一身。我们在自己的文章里,要尽量表现它的丰富多样。比如,某位老师,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你喜欢他。但他也有让你感到遗憾的地方,他爱抽烟,会忍不住打喷嚏。你在写对他的喜爱之情时,也写出那一点点遗憾,感情就更真实。
一篇题为《偶像》的记叙文,刻画了一个光明磊落的老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老师的崇拜之情,文章有这样一段:
妈妈见我心存疑虑,拿来一份杂志,说:“这位老教师可不是一般的老教师。”我翻开杂志,上有王老师的文章《求职记》。原来,57岁那年,王老师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他决定到私立学校去打工,顺便考察各地风俗民情,针对一般学校只招聘中青年教师,他写了一则特别的自荐信:“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57岁年龄,47岁精力,37岁抱负,27岁饭量,不是特级教师,胜似特级教师,你给他一个平台,他会给你一个惊喜。”啊,如此自信,确有才气,可也觉得多一点年轻人的狂妄,少一些老教师的沉稳。
文章题为《偶像》,当然是要表达对人物的满腔敬仰之情,可作者在展现人物才气的时候,也写对他的“狂妄”的感觉,并不隐瞒自己对人物的“遗憾”之情,这样写不但没有损害老师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人物变得更加真实,作者的感情也变得更加可信。
二、在过程叙写中显真情
感情是会互相转化的,讨厌往往产生于喜爱之后,赞美往往产生于憎恨之后,文章若能真实地再现这个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感情就会更真实,更感人。
习作《阳光》就是这样的佳作。文章自己和妈妈的一次冲突,“我”跑进房间,猛地关上房门,并且反锁起来,心中想像着妈妈怎样破门而入,“我”怎样拼死反抗。文章接下来写道:
妈妈究竟会有什么惩罚手段呢,我没有想得妥当,只觉得有些口喝,便开门找水喝。打开门,我愣住了,妈妈正伏在客厅的桌子上备课呢。听见动静,她转过头不,我看见她一脸笑容,毫无怒色。她仰脸看着我,问道:“没哭?”我没着声。她连忙起身,倒了一杯牛奶,递过来:“喝吧,牛奶既能解渴又能消气呢。”
这时,一束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客厅,照在妈妈的脸上,只见她的脸有如绽放的鲜花,满面春风,显得特别地美丽。她挥手,理了一下散乱的鬓发,阳光依然停留在她的脸上。我的心突然一动,母爱不正是这和煦的阳光吗,你恼怒它,厌弃它,它也依旧照拂着你。
开始对母亲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想像着怎样反抗,面对母亲满脸阳光,忽然悟到母爱就是阳光,挥之不去,拂之依旧。认识在转变中提高,情感在抑扬中展现,丰富有变,真实可信。
三、在思想交锋中显现真情
感情是互相纠缠、交织着的,尊重情感的本相,就要善于表现不同感情之间的“较量”。高尔基《母亲》里写“母亲”在送传单被敌人发现时有一段心理描写,非常精彩。面对发现自己的敌人,母亲像普通人一样,紧张,慌乱,害怕,甚至想到逃跑:
“完蛋了吗?” 母亲问自己,但接着是颤抖的回答:“大约还不妨事吧?”
可是她又立刻鼓起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丢掉箱子逃吗?”
“那么带了箱子逃走吧?赶快跑?”
但是,母亲很快战胜了自己,克服了短暂的动摇:
母亲感到,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了她,紧紧地压迫着她的肩膀和胸膛,玷污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觉得,太阳穴里的血管在猛烈地跳动着,发根很热。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振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对自己说:“可耻啊!”
这几秒钟的动摇不但没有没有损害母亲的英雄形象,相反,母亲的英雄形象却在这几秒钟的动摇里更真实,更感人了。短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高尚战胜卑微,有了这样的“斗争”和“较量”,不仅真实地树立了一个英雄形象,而且也让我们触摸到一个复杂的灵魂,感受到一个复杂的人生。
四、在细节写真中显真情
细节是展现和强化真情的有效手段,抓住人物的特征,用外貌、神情的描绘去展现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也就强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请看:
晚年的孔子,尽管须发皆白,步履蹒跚,但目光炯炯有神,精神矍铄,他那积极入世、不成一番事业决不罢休的坚毅依旧写在脸上。于是七十二贤徒走出来了,三千弟子走出来了,《六经》和《论语》也走出来了。“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信哉此言!
正因为作者抓住了孔子须发、步履和目光的特征,才很到位地表现出他精神的矍铄,态度的坚毅,正因为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最后的议论。
环境渲染也是展现和强化真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心情、心态及思想品质,从而达到强化自己趋势情感的目的。请看:
寒风凛冽,衰草丛生,万物垂暮的田野里,冰雪覆盖着大地。枯草何惧,酷寒何惧,只因心中珍藏一缕春风。十九年的艰辛历程和那怅然的孤寂并没有磨灭苏武的爱国意志和民族意识,而一颗志于大汉的忠心早已越过长城,飞向中原。
试想,作者在此如果不去描写风之凛冽,草之衰败,不去描写垂暮的田野,冰雪覆盖的大地,又怎能突出苏武“心中珍藏一缕春风”,评议他那“一颗志于大汉的忠心”?
全面细致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景,也可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请看: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的气息。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这里的描写真实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这样的细节描写不知要胜过普通的叙述多少倍,也正是有了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才顺理成章地论述到生死抉择之间的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