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确实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是因为学生在写作中缺乏写作动机,产生畏惧、厌倦的心理。只有重新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热情、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是“产生写作动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室为每个学生装上“鸟笼”,欲擒故纵,巧用“鸟笼效应”,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产生写作动机。教师也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鲶鱼”,充分搅乱学生这一槽“沙丁鱼”,通过各种各样的活资源,通过不拘一格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心灵的自由和写作的快乐,从而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
【关键词】初中学生 写作现状 写作动机 鸟笼效应 鲶鱼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86-01
执教多年,笔者深感号称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失,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视野受限,积累贫乏,在写作中大体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那么,中学生写作的具体现状如何?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有效地改变或解决这种现状呢?
一、初中学生写作现状的主要表现
1.没有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审题不准,文体不规范,命题千篇一律,写作资源老套匮乏,思路混乱缺少过渡,语言表达贫乏枯燥,文章内容肤浅空乏。
2.缺少真情实感。主要表现在:语言虚假,矫情造作,放着真话不说说假话,丢开真事不写写假事,常常无病呻吟,丧失自我,缺少浓郁的时代和生活气息。
3.缺少独特体验和个性认识。主要表现在:成人化或低幼化,敷衍成文,习惯于以一种程序化的思维、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一味模仿、套用别人文章之风盛行,缺乏个性,缺少创意。
4.缺乏写作热情,惧怕或厌倦写作。主要表现在:没兴趣,没追求,勉强为之,应付了事,费了很长的时间,写出精简的文章,或者干脆随便抄一抄,字数一到马上草草结尾,不考虑文章的衔接性、完整性。
二、改变初中学生写作现状的两种“效应”原理
(一)巧用“鸟笼效应”,欲擒故纵,激活学生沉寂的写作动机。
人在潜意识里都存有一种反抗力,因个体不同、时期不同而有强弱之分。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正是反抗力最强的一个时期。作为教师,如果一味地命令、强迫学生写作,反而会引发学生潜在的反抗力。相反,如果教师有意识的“故意放手”,欲擒故縱,想办法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写作,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教室为每个学生装上“鸟笼”。首先,教师在教室墙壁上设计“我的作文我做主”专栏,并设计一张较大的电子表格,上面打上全班学生的名字,为每位学生装上“鸟笼”。考虑到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特意在专栏上再设几个小专栏,如“优秀之作”“创意之作”“感人之作”“进步之作”“书写之作”等,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墙壁上贴上每个学生的名字,并在名字上方或下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再给学生装上“鸟笼”,用来展示学生的习作。再次,老师在平时的作文课上要有意识的故意放手,不必作过多的要求和限制,让学生自主写作。不管是课堂上的习作,还是课后的随笔、日记、周记,只要有值得欣赏的“鸟儿”出现,教师就把它装到“鸟笼”里。最后,有些学生看见别人的“鸟笼”都有了“鸟儿”,而自己的却没有,就会惭愧、尴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们就会尽力争取让自己的“鸟笼”也有“鸟儿”。这就是欲擒故纵,巧用“鸟笼效应”,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产生写作动机。
(二)巧用“鲶鱼效应”,打破常规,激活学生厌写的一潭死水。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常常被人戏称为:有作文没教学。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教学评价的信马由缰,使得教师处于怕教、学生处于厌写的一潭死水。教师不妨试着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好好利用“鲶鱼”,设计一些新点子、新方法,使作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让教学课堂有趣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展示教学功力,在教学设计上讲究新颖、独特与创造性。如:题目设计可以亲近学生一些,出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的情感兴奋点上;作文内容和文体的确定可以亲近学生一些,放手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选体。
第二,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一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搭建、创设作文交流的平台,使作文教学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
第三,让作文讲评自主一点。教师需格外关注作文的评价与指导。批改时注意启发性,让学生愿意改;讲评时注意思辨性,让学生愿意听。在评改上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不一定都让教师一人包办,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作文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写作,是情感的,也是智慧的,希望每个教师都能用好这根“魔棒”,敲醒孩子们沉睡的心灵,让孩子们能满怀激情,“我手写我心”,用作文尽情地描绘成长,记载快乐。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三点一线”让作文教学活起来》(王旭平 《语文教学通讯》2012 5B)
【关键词】初中学生 写作现状 写作动机 鸟笼效应 鲶鱼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86-01
执教多年,笔者深感号称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失,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视野受限,积累贫乏,在写作中大体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那么,中学生写作的具体现状如何?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有效地改变或解决这种现状呢?
一、初中学生写作现状的主要表现
1.没有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审题不准,文体不规范,命题千篇一律,写作资源老套匮乏,思路混乱缺少过渡,语言表达贫乏枯燥,文章内容肤浅空乏。
2.缺少真情实感。主要表现在:语言虚假,矫情造作,放着真话不说说假话,丢开真事不写写假事,常常无病呻吟,丧失自我,缺少浓郁的时代和生活气息。
3.缺少独特体验和个性认识。主要表现在:成人化或低幼化,敷衍成文,习惯于以一种程序化的思维、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一味模仿、套用别人文章之风盛行,缺乏个性,缺少创意。
4.缺乏写作热情,惧怕或厌倦写作。主要表现在:没兴趣,没追求,勉强为之,应付了事,费了很长的时间,写出精简的文章,或者干脆随便抄一抄,字数一到马上草草结尾,不考虑文章的衔接性、完整性。
二、改变初中学生写作现状的两种“效应”原理
(一)巧用“鸟笼效应”,欲擒故纵,激活学生沉寂的写作动机。
人在潜意识里都存有一种反抗力,因个体不同、时期不同而有强弱之分。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正是反抗力最强的一个时期。作为教师,如果一味地命令、强迫学生写作,反而会引发学生潜在的反抗力。相反,如果教师有意识的“故意放手”,欲擒故縱,想办法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写作,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教室为每个学生装上“鸟笼”。首先,教师在教室墙壁上设计“我的作文我做主”专栏,并设计一张较大的电子表格,上面打上全班学生的名字,为每位学生装上“鸟笼”。考虑到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特意在专栏上再设几个小专栏,如“优秀之作”“创意之作”“感人之作”“进步之作”“书写之作”等,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墙壁上贴上每个学生的名字,并在名字上方或下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再给学生装上“鸟笼”,用来展示学生的习作。再次,老师在平时的作文课上要有意识的故意放手,不必作过多的要求和限制,让学生自主写作。不管是课堂上的习作,还是课后的随笔、日记、周记,只要有值得欣赏的“鸟儿”出现,教师就把它装到“鸟笼”里。最后,有些学生看见别人的“鸟笼”都有了“鸟儿”,而自己的却没有,就会惭愧、尴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们就会尽力争取让自己的“鸟笼”也有“鸟儿”。这就是欲擒故纵,巧用“鸟笼效应”,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产生写作动机。
(二)巧用“鲶鱼效应”,打破常规,激活学生厌写的一潭死水。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常常被人戏称为:有作文没教学。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教学评价的信马由缰,使得教师处于怕教、学生处于厌写的一潭死水。教师不妨试着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好好利用“鲶鱼”,设计一些新点子、新方法,使作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让教学课堂有趣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展示教学功力,在教学设计上讲究新颖、独特与创造性。如:题目设计可以亲近学生一些,出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的情感兴奋点上;作文内容和文体的确定可以亲近学生一些,放手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选体。
第二,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一些。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搭建、创设作文交流的平台,使作文教学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
第三,让作文讲评自主一点。教师需格外关注作文的评价与指导。批改时注意启发性,让学生愿意改;讲评时注意思辨性,让学生愿意听。在评改上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不一定都让教师一人包办,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作文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写作,是情感的,也是智慧的,希望每个教师都能用好这根“魔棒”,敲醒孩子们沉睡的心灵,让孩子们能满怀激情,“我手写我心”,用作文尽情地描绘成长,记载快乐。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三点一线”让作文教学活起来》(王旭平 《语文教学通讯》2012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