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疾病治疗领域不断的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原有的技术也不断的得到创新。B超动态观察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疾病的治疗得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脂肪肝的治療中,B超动态观察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针对44例脂肪肝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分析,旨在对患者在治疗中肝脏所出现的声像图进行观察,并分析其变化状况,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其病情变化,从而灵活的制定治疗方案,以此证明,B超动态观察在脂肪肝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脂肪肝;治疗;B超;声像图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91-02
1.资料以及方法
在现代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几率非常高,其主要是肝脏对于脂肪的代谢功能出现了病变。患有脂肪肝的患者,肝区常感不适,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易疲劳以及肝功损害。现在每年的健康体检结果中,脂肪肝患者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文章所研究的44例患者中,通过综合治疗以及B超动态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后,声像图均出现了改善。
1.1 临床资料
文章研究的44例患者均为某院校门诊部患者,其中年龄范围在18周岁至55周岁之间,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通过B超检查,中度脂肪肝患者有6例,而患病程度在轻度至中度的有20例,轻度脂肪肝有18例。在病患中有36例患者以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脂增高症状,另外8人血脂正常。
1.2方法
患者在进行B超检查时均在受检当日早上空腹进行,脂肪肝的超声检查标准依照相关标准文献,经过综合治疗3至12个月后进行B超复查,继而对两次B超结果进行比对。
2. 结果
在44例患者里面,有6例为中度脂肪肝,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减轻,转为轻度脂肪肝,另外2例并无明显变化;而20例轻度至中度患者中,经过治疗后均转为轻度;在18例轻度脂肪肝患者中,治疗后症状明显消失,B超检查结果的声像图转为正常。以下便针对其中的4例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
例1,患者,男,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肥胖,年龄为40岁。初始B超检查结果显示其患有中度脂肪肝。该患者由于出差,在外地突发胆囊炎,经过治疗后,体重下降,减重8Kg。在一段时间内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后经过复查,其B超结果肝脏声像图恢复正常。
例2患者,男,为某校教员,年龄35岁。在常规体检中检测出患有中度脂肪肝,后在工作之余进行锻炼,并做公交车上下班,并在学校食堂用餐,经过9个月后,进行复查,其B超检查结果显示,脂肪肝转为轻度。
例3,患者,女,某校教员,年龄为35岁。在其常规体检结果中,连续三年均检测出脂肪肝,且为非均匀性脂肪肝。通过四个月的健身锻炼,以及饮食调养治疗,在复查结果中发现,其B超检测肝脏声像图恢复正常。
例4,患者,男,驾驶员,年龄为28岁,在B超检查结果中显示患有轻度脂肪肝。该患者饮食喜欢吃肉及油炸食品,早餐特别喜爱吃油条。因而医生嘱咐其需要注意调节饮食习惯,尽量少油、清淡加以适量的运动。经过半年的调养治疗后,其B超检测肝脏声像图结果恢复正常。
3.讨论
正常的肝脏脂肪含量具有一定的区间值,一般在4%左右。而肝脏脂肪含量异常,则一般指含量超过5%,一般这种情况,医学上就会诊断为脂肪肝。脂肪肝患病人员多为肥胖者或者嗜酒者,而一些糖尿病患者以及肝炎患者和营养不良者中也常见脂肪肝患者,这些病症大多为慢性病,因而脂肪肝的病变状况会随着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而变化。一般脂肪肝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而中度脂肪肝以及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会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腹胀,嗳气或肝区胀满感。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早期对脂肪肝予以正确认识,积极治疗,以此构建更加健康的身心,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脂肪肝的检查方法主要有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CT检查、肝穿刺检查等。 肝功能检查只能反映肝脏功能有无损害和血脂情况, 部分轻度脂肪肝患者的生化检查可无任何异常。CT 检查价钱昂贵和肝穿刺有创伤性,均不能做为常规检查手段。 B超检查是以超声波的方法检测肝脏的形态和结构,肝内弥漫性脂肪浸润,导致声散射及衰减明显增加,所以当有10%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时,B超图像就会出现异常,30%肝细胞脂肪变性时,B超便可诊断。 在早期,轻度脂肪肝患者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大多数脂肪肝患者都是在健康体检时通过B超发现的。B超检查方便、快速、价格低廉,为临床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本文的研究中,所有的患者都经过了适当的饮食控制,以及运动条例,肝脏的脂肪含量均有所变化,脂肪肝症状均有所改善,其最后的复查结果可以说明,合理的治疗是可以治愈脂肪肝的,即脂肪肝具有可逆性。在整个治疗中,B超检查能够对脂肪肝的病情进行实时的掌握和了解,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对治疗方案进行灵活的调整,这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兰.超诊断脂肪肝74例[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2):104.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93
[3]李兴旺.脂肪肝知识200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
[4]于红.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65
【关键词】脂肪肝;治疗;B超;声像图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91-02
1.资料以及方法
在现代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几率非常高,其主要是肝脏对于脂肪的代谢功能出现了病变。患有脂肪肝的患者,肝区常感不适,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易疲劳以及肝功损害。现在每年的健康体检结果中,脂肪肝患者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文章所研究的44例患者中,通过综合治疗以及B超动态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后,声像图均出现了改善。
1.1 临床资料
文章研究的44例患者均为某院校门诊部患者,其中年龄范围在18周岁至55周岁之间,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通过B超检查,中度脂肪肝患者有6例,而患病程度在轻度至中度的有20例,轻度脂肪肝有18例。在病患中有36例患者以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脂增高症状,另外8人血脂正常。
1.2方法
患者在进行B超检查时均在受检当日早上空腹进行,脂肪肝的超声检查标准依照相关标准文献,经过综合治疗3至12个月后进行B超复查,继而对两次B超结果进行比对。
2. 结果
在44例患者里面,有6例为中度脂肪肝,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有所减轻,转为轻度脂肪肝,另外2例并无明显变化;而20例轻度至中度患者中,经过治疗后均转为轻度;在18例轻度脂肪肝患者中,治疗后症状明显消失,B超检查结果的声像图转为正常。以下便针对其中的4例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
例1,患者,男,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肥胖,年龄为40岁。初始B超检查结果显示其患有中度脂肪肝。该患者由于出差,在外地突发胆囊炎,经过治疗后,体重下降,减重8Kg。在一段时间内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后经过复查,其B超结果肝脏声像图恢复正常。
例2患者,男,为某校教员,年龄35岁。在常规体检中检测出患有中度脂肪肝,后在工作之余进行锻炼,并做公交车上下班,并在学校食堂用餐,经过9个月后,进行复查,其B超检查结果显示,脂肪肝转为轻度。
例3,患者,女,某校教员,年龄为35岁。在其常规体检结果中,连续三年均检测出脂肪肝,且为非均匀性脂肪肝。通过四个月的健身锻炼,以及饮食调养治疗,在复查结果中发现,其B超检测肝脏声像图恢复正常。
例4,患者,男,驾驶员,年龄为28岁,在B超检查结果中显示患有轻度脂肪肝。该患者饮食喜欢吃肉及油炸食品,早餐特别喜爱吃油条。因而医生嘱咐其需要注意调节饮食习惯,尽量少油、清淡加以适量的运动。经过半年的调养治疗后,其B超检测肝脏声像图结果恢复正常。
3.讨论
正常的肝脏脂肪含量具有一定的区间值,一般在4%左右。而肝脏脂肪含量异常,则一般指含量超过5%,一般这种情况,医学上就会诊断为脂肪肝。脂肪肝患病人员多为肥胖者或者嗜酒者,而一些糖尿病患者以及肝炎患者和营养不良者中也常见脂肪肝患者,这些病症大多为慢性病,因而脂肪肝的病变状况会随着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而变化。一般脂肪肝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而中度脂肪肝以及重度脂肪肝患者可能会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腹胀,嗳气或肝区胀满感。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早期对脂肪肝予以正确认识,积极治疗,以此构建更加健康的身心,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脂肪肝的检查方法主要有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CT检查、肝穿刺检查等。 肝功能检查只能反映肝脏功能有无损害和血脂情况, 部分轻度脂肪肝患者的生化检查可无任何异常。CT 检查价钱昂贵和肝穿刺有创伤性,均不能做为常规检查手段。 B超检查是以超声波的方法检测肝脏的形态和结构,肝内弥漫性脂肪浸润,导致声散射及衰减明显增加,所以当有10%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时,B超图像就会出现异常,30%肝细胞脂肪变性时,B超便可诊断。 在早期,轻度脂肪肝患者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大多数脂肪肝患者都是在健康体检时通过B超发现的。B超检查方便、快速、价格低廉,为临床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本文的研究中,所有的患者都经过了适当的饮食控制,以及运动条例,肝脏的脂肪含量均有所变化,脂肪肝症状均有所改善,其最后的复查结果可以说明,合理的治疗是可以治愈脂肪肝的,即脂肪肝具有可逆性。在整个治疗中,B超检查能够对脂肪肝的病情进行实时的掌握和了解,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对治疗方案进行灵活的调整,这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兰.超诊断脂肪肝74例[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2):104.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93
[3]李兴旺.脂肪肝知识200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
[4]于红.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