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笔下的“草堂”形象的演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杜甫被尊为诗圣后,其笔下许多意象成为历代文人模仿的对象。自唐到明,“草堂”逐渐与杜甫的诗文成就、个人品格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杜甫精神的建筑载体。本文旨在从明代切入,审视明人诗歌中“草堂”这一经典意象符号的继承与层累。
  一、“草堂”形象的变迁
  唐宋时期,草堂形象的变迁与杜甫的地位相联系,其形象大致包含对其文学成就和品格精神的肯定,前者在唐代就已经蔚为大观,而后者发展成为一种浩大的声势要追溯到宋代。同时,从草堂重修也可见时人眼中的“草堂”。
  唐人笔下的“草堂”多是文人肯定杜甫诗歌成就的代称。最早对杜甫诗歌做出高度评价的是中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人推崇杜甫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在后来的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中均得以体现。此外,唐雍陶《经杜甫旧宅》:“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于此,他明确把浣花草堂同杜甫的优秀诗作联系起来,并表达出对杜甫旧宅万古长存的期望。晚唐韦庄在草堂遗址重建茅屋,为了表达自己继承杜甫的忠义志向、纪念杜甫人格,他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浣花集》。唐郑谷《蜀中三首》中有“扬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邻”,这表明,晚唐时期杜甫草堂旧址虽已荒芜,但柱砥犹存,且成为人们凭吊杜甫的处所。
  宋人笔下的“草堂”增加了对诗圣的崇敬和对杜甫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精神的赞誉。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充分肯定了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王安石《四家诗选》称“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而草堂作为杜甫的文化遗迹,在宋代有两次较大规模的重修。神宗年间,宋吕大防“复作草堂于旧址,而绘像于其上”。哲宗元祐初,胡宗愈“好事者随处刻其诗于石”(《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将杜甫草堂诗刻于石碑,为草堂新增了诗碑。这一次重建距杜甫离开成都已有三百余年,重建的规模较之前更大,这奠定了以后历代维修草堂圣地的基础,对草堂得以流传至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南宋以后,士人群体将浣花草堂的兴衰命运与士之优劣相提并论。受时代动乱、朝廷光复无望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南宋文人对杜甫形象的认识更添凄凉悲慨与家国之思,对杜甫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形象的书写也增多。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写道:“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直接赞誉子美的忠义精神。同时,南宋时期草堂迎来了它的第二次重修。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吏部尚书知成都府兼安抚使张焘扩建草堂,他筹集资金,调集工匠,“吊少陵之遗像,置酒沧浪,亭并浣花,竹柏濯濯可怜”,在旧有基础上广植竹柏,新建亭台,断石为二十六碑,遍刻杜诗一千四百余首立于其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重建一座气象一新的杜甫草堂。此次培修的草堂已具备祠宇性纪念馆的规模,是对凭吊、咏怀杜甫的进一步发展。
  元朝蜀官纽璘“兴文复礼”,曾“请以文翁之石室,扬雄之墨池,杜甫之草堂,皆列于学宫”,又请谥杜甫曰“文贞”。
  总的来说,明以前“草堂”已奠定基本形象,它是杜甫诗歌成就的代称,也是凭吊杜甫的祠宇性纪念馆,更是杜甫儒家仁爱忠义精神的浓缩。
  二、明代诗文中“草堂”意象的指涉层次
  明草堂形象继承前代,也由诗歌成就和精神品格两部分构成,此外,明代草堂重修背后是“忠君爱国”精神的加强。草堂在明以前已初具祠宇性质和书院功能,吴鼎南《工部浣花草堂考》中记载,明代共有四次重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弘治十三年(1500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万历年间(年月不详)。弘治重修后,杜甫草堂集祠堂、书院、水榭园林的功能于一体,基本奠定了成都草堂留存至今的格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第一任蜀王朱椿便对浣花溪杜祠“拓而新之”,并亲自撰文祭奠杜甫,足见官方对草堂的重视。此次重修仍在草堂旧址上进行,且沿用草堂旧名,是对前代的延续。同时,朱椿在《祭杜子美文》中对杜甫忠义精神大加赞扬,“一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惓惓”“慨秋风之茅屋,惟忠义之不忘”。“先生之精神,犹水之在地,无所而不在焉”道出他对杜甫精神的赞颂,表达了作为第一代蜀王心系百姓的社稷之心。明臣杨廷和在《重修杜工部草堂记》中阐述了草堂屡废屡修的原因和杜甫值得推崇之处。“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他认为修缮草堂是对杜甫的重视,杜甫以其功德成为被后世祭祀的“仅可指数”之人。“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对其为人和诗歌大加称赞。“子美之名若草堂”,“草堂”交织了杜甫的忠君爱国精神,也寄托了明官方“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的重望。
  在明代文化专制的氛围下,詩人受文化禁忌的影响,借评论前人表明自己隐晦的心迹。或感同身受,或谈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社稷之心的领悟。明初陈南宾《游草堂》写:“茅屋秋高风瑟瑟,布衾铁冷雨床床。浣花溪上应回首,千载令人忆草堂。”化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凭吊杜甫之忧国忧民。明中叶杨慎《子美草堂》写:“子美羁栖久蜀州,百花潭上草堂幽。……我来已处千年后,只觉依稀是旧游。”杨慎的一生同杜甫般充满坎坷,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由盛转衰之时。嘉靖三年他卷入“大礼议”事件,得罪世宗,被贬云南。他晚年常以杜甫自况,认为自己的境遇、精神与之相通。途经云南古白崖时,他写“东家采樵女,适遭猛虎餐。哭声起邻屋,行者为悲酸”。被贬永昌时,个人的不幸让他面对云南美景的同时,也注意到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苦痛,这与杜甫的三吏三别遥相呼应。故杨慎笔下的“草堂”是他咏怀杜甫,感叹自我人生的对象,有沉郁闲愁的色彩。“我来已处千年后,只觉依稀是旧游。”受时代影响,明人笔下的“草堂”更添一份诗人内心的写照,在对杜甫高尚人格的称赞中包含了自己或喜或悲的心绪。
  三、结论
  杜甫草堂作为文人笔下一个符号性场所,从唐到元,逐渐从对其诗歌成就的肯定,发展到对杜甫诗歌成就和爱国忠义精神的歌颂。至明代,草堂在官方引领下成为极富政教意味的场所,忠君爱国的精神被不断强化,同时也是文人自我投射借以抒怀、吊古怀今的场所。在此,草堂由个人居所,转为象征文学成就、文化精神、政教意味和借以抒怀之地,实现了多重功能的融合。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杜诗接受视域下明代“成都吟咏”与“成都形象”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656122。
其他文献
《史记》是一类纪传体散文,其主要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景象来为读者呈现出一种色彩瑰丽的历史画面。《史记》中有很多诸如屠夫、守门人以及佃户等人物描写,这些下层人物通过自身的一些行为,对于当时的社会、国家乃至人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不比那些王侯将相在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小。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这些小人物或者说下层人物的描写,体现了其不以地位论高下,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卓越认识和宽广胸怀。  一
期刊
中国文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场“文化寻根”的高潮,许多寻根派作家都投身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挖掘中,而张炜选择了个人较为熟悉的农村生活,进行了一场乡野文化的寻根之旅。  一、《古船》中的主要男性形象  (一)隋抱朴:苦难心灵的救赎  抱朴,是一个复杂矛盾的集合体,“赎罪”的意念一直都是抱朴生命延续的基本动因。抱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社会生活中和心灵上的苦难。这些苦难造就了抱朴沉默多
期刊
青年亚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它推崇反抗、批判与标新立异,具有消费性、娱乐性与颠覆性,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主流文化形成了新的反抗与冲突,对主流文化在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权威性和思想引领功能都造成一定的削弱与稀释。因此,主流文化需要探索出与青年亚文化共生共融的对策,弥合二者之间的文化裂隙以拓宽主流文化传播效能,提升自身影响力,从而确保主流文化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主体地位。
白先勇擅长创作短篇小说,尤其擅长在作品中刻画女性形象,在他塑造的八十多名女性形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女性皆因跳脱出了对传统女性形象定位的限定圈,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她们总是表现出强大的气场,相对而言,男人则成了弱势的一方。白先勇不仅赋予男性的笔墨较少,而且在他笔下,众多男性都失去了一般男性所具有的阳刚之气,反而在他们身上找到了一般女性所具有的阴柔之美,这样一种使男女角色易位的性别书写无疑成了白氏
期刊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陶渊明审美思想不可忽视的资料。而陶渊明的美学思想通过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其中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与鲜明的文化符号,并且能够与后世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更为新颖的文学作品,成为传承不朽的隐逸思想的起源。因此,对陶渊明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进行探索与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农耕文明下的典型空间之美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
期刊
诗话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批评形式,在宋代普遍流行。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开山之作,对诗话的兴起有重要影响作用;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其《后山诗话》中对于杜甫及其作品的论述是江西诗派“尊杜”“学杜”的典型代表;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诗话,在宋代诗话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部诗话中均含有对杜甫或杜诗的论述条目,本文将其杜甫论述进行比较,从理论的角度探
期刊
★疯狂的鹿  疯狂的鹿把清晨带到了这里  奔跑着  盖过浓浓的秦岭  上天知道  云不问 雨不问 风自清  就比如  奉献是苦楚 贪婪是本性  世界在重启 伴侣在轮换  便不然  不想如果  不画风景  不述我  浓缩起所有的意象  成藏青色的行囊  眼泪代替了所有情感  如同大雪白了空城  清风明月本不相融  只是我眼睛太蒙胧  愿为月下臣  等着我的白鹿  披着浓稠的蓝色  苦苦地寻找  黄皮
期刊
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来说,语言运用艺术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部作品能够成为文学著作的关键原因,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语言描绘可以说生动形象,利用语言就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营造出紧张的情节氛围。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绝对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语言艺术家,文章中的细节描绘到位,包括人物个性化的形象,他用最精彩的语言艺术描绘出楚汉战争,直到现在仍然可以打动读者,同时展现出浓厚的语言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