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杨树荣的《故乡鸡足山》全部书稿后,我久久无语。我被他那质朴得近乎笨拙的文字所抒写的朴素感情深深打动,我也同时被他那田园牧歌式的漫不经心的叙说中所渗透的丰富文化内涵深深震撼。
树荣的这些文章都很精短,几百字,千把字,而且都是客观描述,极少个人主观感情的抒发,看一篇、两篇,似乎写得很简单,整本书看完,就会发现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给读者介绍了树荣故乡鸡足山的方方面面,树荣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就好像树荣本人从从容容地迎面向我们走来,愈近愈看得清晰,愈近愈显得细腻丰富,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树荣的外形,还看到了他丰富而深邃的内心深处。所以,捧读此书,我有一种在读树荣的心灵档案的感觉,又好像在读一部家园史诗。
树荣的叙述像他的为人,不事张扬,很低调。但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感受岁月的日光流年,倾听灵山大地沉稳有力的脉搏和沉重的叹息,体验生命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状态。农村的贫瘠、落后,造成了人们生活的艰辛;生活的艰辛,又往往使人们充满抱怨。所以,时下的许多散文充斥着怨气、牢骚气和鸡零狗碎的小家子气,而恰恰缺少散文作品最可贵的清正之气。树荣的散文不怨天不怨地,心平气和的叙述中透出作者的雍容大度和对生活的热爱,鸡足山的月亮、华严寺的古茶、老太山的白云、沙址的酱豆、虚云禅寺的鼓声,如数家珍的散淡叙述中,无不凝聚着作者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他淡化个人情感的主观抒发,而注重对客观景物的如实描写,以形成作品的史诗格调。文章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鸡足山自然景观,引发读者的却是高远的联想和对社会人生的多角度思考。全书紧扣鸡足山,内容随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自然流转,极富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思索空间。
树荣很容易知足,所以他心态平和,很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夜游鸡足山》、《雾中上金顶》、《走进农家乐》、《到二队喝咖啡去》、《走马观花沙址坝》、《偷得浮生半日闲》,贫民的饮食、民间的风俗、小人物无拘无束的生活等都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无一不成为他创作的审美对象,经过树荣的妙笔浸润,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图,透露了作者深切而纯朴的民间情怀和思乡之情。知足常乐,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中华民族坚韧性格的体现,也是作者对恒常生命的领悟。难能可贵的是树荣在描写这些民间生活方式时,自得其乐,独有见地,给艰苦的灰色生活添上了乐观主义的一笔。
我总认为,流浪是人的一種命运,漂泊是最高形式的人生。生命始终在赶路,精神总是被自我或外部世界放逐,人的精神总是以“生活在别处”作为基本存在状态,家园意识成了作家们永远走不出的精神乐土。我的这种观点在树荣的作品中再次得到了印证:《爬桑树下的岁月》、《今夜星星无语》《外婆印象》、《留在母校的足迹》、《怀念那段好时光》、《惜别情依依》、《情留小屋》、《乡情》等文章,表面上看是树荣的怀旧情结,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树荣的家园意识。树荣苦心追求或营造的精神家园丰富多彩,有的是他至今怀念的一个人、有的是他生活过的某个环境、有的是一种文化习俗、有的是一段遥远的感情、有的是永远无法到达的梦幻世界、也有的是始终流淌在树荣心底的一种情绪……总而言之,树荣的这种恋土情绪、家园意识是以对往事喋喋不休的怀念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故乡既是精神支柱,也是树荣的情感之源。不管走出多远,树荣永远也走不出他自己的这颗恋土之心。
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得物质资料,达到支撑和延续自身生命的目的,劳动成了沟通物质与生命之间必然因果关系的桥梁。人类为了获得物质资料所进行的劳动过程的艰辛,以及生命因物质匮乏在困境中勇敢拼搏的坚韧毅力和由此焕发的生命光辉,构成了物质与生命的特殊文化叠影。《桔乡秋色》、《女能人袁凤兰》、《山里人家》、《远山有条鱼棚街》、《石榴花开访唐军》、《深情最是烟草恋》、《希望的田野》等一批作品则体现了树荣关注劳动,关注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人类通过不断劳动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并同时创造新生命的生命文化史。物质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好像历来是哲学家们思考的命题。但在这样一个物欲化日趋严重的时代,以树荣为代表的作家们也在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在认真审视和思考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物质与生命的种种不同存在的方式,并极力探寻蕴涵在其中的文化谜底。甚至连我们一向不以为然的烟草也都成了树荣关注,并极力讴歌的对象,短暂的困惑以后,我很快就想明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这不仅仅是一个在理论上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物质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世界;人类的生命如同其它物种的生命一样,应该永远既有普通性又有特殊性,永远既有它的群体表现又有个体表现,但归根结底,具体的生命必须以基本的物质为依托,以现实世界作为存在方式。在这样一个为解决温饱而终日劳碌的农业大国,人们为了生存,几乎有些不择手段,这既是树荣的无奈,也是千百万在生存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农民的无奈,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世纪面临的现实和无奈。劳动既是生命的一种运动方式,也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一种确认,劳动使生命脱去了它抽象的外衣,与具体的物质融为一体。物质不灭,生命的法轮就常转常新。
总之,寻找精神家园是作家乃至于一切艺术家都共同爱做的一个白日梦,树荣也不能免俗,但真正的精神家园是子虚乌有的,每次寻找都只是净化灵魂的一段心路历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寻找过程中精神朝圣的情感体验,捧读树荣的心灵档案,我们又跟着潇洒走了一回。我们真心希望树荣能成为这块心灵净土的忠实守望者,并为我们吟唱出更多气韵沉雄的家园史诗。
(文学天地主持张乃光)
树荣的这些文章都很精短,几百字,千把字,而且都是客观描述,极少个人主观感情的抒发,看一篇、两篇,似乎写得很简单,整本书看完,就会发现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给读者介绍了树荣故乡鸡足山的方方面面,树荣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就好像树荣本人从从容容地迎面向我们走来,愈近愈看得清晰,愈近愈显得细腻丰富,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树荣的外形,还看到了他丰富而深邃的内心深处。所以,捧读此书,我有一种在读树荣的心灵档案的感觉,又好像在读一部家园史诗。
树荣的叙述像他的为人,不事张扬,很低调。但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感受岁月的日光流年,倾听灵山大地沉稳有力的脉搏和沉重的叹息,体验生命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状态。农村的贫瘠、落后,造成了人们生活的艰辛;生活的艰辛,又往往使人们充满抱怨。所以,时下的许多散文充斥着怨气、牢骚气和鸡零狗碎的小家子气,而恰恰缺少散文作品最可贵的清正之气。树荣的散文不怨天不怨地,心平气和的叙述中透出作者的雍容大度和对生活的热爱,鸡足山的月亮、华严寺的古茶、老太山的白云、沙址的酱豆、虚云禅寺的鼓声,如数家珍的散淡叙述中,无不凝聚着作者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他淡化个人情感的主观抒发,而注重对客观景物的如实描写,以形成作品的史诗格调。文章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鸡足山自然景观,引发读者的却是高远的联想和对社会人生的多角度思考。全书紧扣鸡足山,内容随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自然流转,极富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思索空间。
树荣很容易知足,所以他心态平和,很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夜游鸡足山》、《雾中上金顶》、《走进农家乐》、《到二队喝咖啡去》、《走马观花沙址坝》、《偷得浮生半日闲》,贫民的饮食、民间的风俗、小人物无拘无束的生活等都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无一不成为他创作的审美对象,经过树荣的妙笔浸润,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图,透露了作者深切而纯朴的民间情怀和思乡之情。知足常乐,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中华民族坚韧性格的体现,也是作者对恒常生命的领悟。难能可贵的是树荣在描写这些民间生活方式时,自得其乐,独有见地,给艰苦的灰色生活添上了乐观主义的一笔。
我总认为,流浪是人的一種命运,漂泊是最高形式的人生。生命始终在赶路,精神总是被自我或外部世界放逐,人的精神总是以“生活在别处”作为基本存在状态,家园意识成了作家们永远走不出的精神乐土。我的这种观点在树荣的作品中再次得到了印证:《爬桑树下的岁月》、《今夜星星无语》《外婆印象》、《留在母校的足迹》、《怀念那段好时光》、《惜别情依依》、《情留小屋》、《乡情》等文章,表面上看是树荣的怀旧情结,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树荣的家园意识。树荣苦心追求或营造的精神家园丰富多彩,有的是他至今怀念的一个人、有的是他生活过的某个环境、有的是一种文化习俗、有的是一段遥远的感情、有的是永远无法到达的梦幻世界、也有的是始终流淌在树荣心底的一种情绪……总而言之,树荣的这种恋土情绪、家园意识是以对往事喋喋不休的怀念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故乡既是精神支柱,也是树荣的情感之源。不管走出多远,树荣永远也走不出他自己的这颗恋土之心。
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得物质资料,达到支撑和延续自身生命的目的,劳动成了沟通物质与生命之间必然因果关系的桥梁。人类为了获得物质资料所进行的劳动过程的艰辛,以及生命因物质匮乏在困境中勇敢拼搏的坚韧毅力和由此焕发的生命光辉,构成了物质与生命的特殊文化叠影。《桔乡秋色》、《女能人袁凤兰》、《山里人家》、《远山有条鱼棚街》、《石榴花开访唐军》、《深情最是烟草恋》、《希望的田野》等一批作品则体现了树荣关注劳动,关注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人类通过不断劳动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并同时创造新生命的生命文化史。物质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好像历来是哲学家们思考的命题。但在这样一个物欲化日趋严重的时代,以树荣为代表的作家们也在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在认真审视和思考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物质与生命的种种不同存在的方式,并极力探寻蕴涵在其中的文化谜底。甚至连我们一向不以为然的烟草也都成了树荣关注,并极力讴歌的对象,短暂的困惑以后,我很快就想明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这不仅仅是一个在理论上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物质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世界;人类的生命如同其它物种的生命一样,应该永远既有普通性又有特殊性,永远既有它的群体表现又有个体表现,但归根结底,具体的生命必须以基本的物质为依托,以现实世界作为存在方式。在这样一个为解决温饱而终日劳碌的农业大国,人们为了生存,几乎有些不择手段,这既是树荣的无奈,也是千百万在生存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农民的无奈,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世纪面临的现实和无奈。劳动既是生命的一种运动方式,也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一种确认,劳动使生命脱去了它抽象的外衣,与具体的物质融为一体。物质不灭,生命的法轮就常转常新。
总之,寻找精神家园是作家乃至于一切艺术家都共同爱做的一个白日梦,树荣也不能免俗,但真正的精神家园是子虚乌有的,每次寻找都只是净化灵魂的一段心路历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寻找过程中精神朝圣的情感体验,捧读树荣的心灵档案,我们又跟着潇洒走了一回。我们真心希望树荣能成为这块心灵净土的忠实守望者,并为我们吟唱出更多气韵沉雄的家园史诗。
(文学天地主持张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