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了故乡的石头(外一篇)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潜意识里石头都是找不到故乡的精灵,也许它们太沉默了,也许它们太普通了,也许它们太丑陋了,于是它们被遗忘在地球的角角落落。很孤寂的呆着,丧失了梦想和希冀,把所有的感觉都掩藏在硬化了的壳里。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冷漠。那些滚落在河床里闪着刺目色彩的石头,普通得让我们对之不屑一顾。当地曾经有一种说法“杉阳的倒流河,雀飞都不落”。一个石头连一个小鸟的脚步都留不下来,我不知道这叫不叫悲哀?一条河,不,应该说这个乡镇里有许多这样的河,河床里铺满了许多这样的石头。
  据说以前这里和别处一样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高大的树木浓荫盖地,溪流潺潺,人们把这里称为“鱼米之乡”。说到鱼米之乡我们的脑海里会蹦出许多优美的字眼,因为民以食为天,只要是有好东西吃,而且是这些好东西又较多的地方,自然会让人心向往之。可以想象以前的杉阳是一个多美丽的地方。而那些石头那时肯定还在山里的某个地方做着一个亘古的梦,即使有个别心痒的石头,一心想往外面跑,去外面看看那花花世界,它也只得把梦想埋在了心里,因为走出大山,对于埋在山里的它将是今生无法实现的一个幻想。但还没等它们死心蹋地地在山里过完此生,一场接一场的山洪之后,它们就和别的石头们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旅行,那些想用双手抓牢故乡衣角的石头也在汹涌的山洪里放弃了最后一丝希望,它们在汹涌的洪水的裹挟下,盲目的向前,再向前。它们身上的故乡泥土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连一点故乡泥土都失去了,即使若干年后能回乡,那也将是一条迷途的归返。没有家园的石头,最终也把一切都埋葬给在异乡的泥土里。
  今天我见到的石头,无规则的被农民码在一旁,在地边,我们称之为石墙,石墙都是那些被剔除出土地的石头,它们碍手碍脚,把犁铧磨得残缺不全,把农民的脚硌得生疼,甚至个别锋利的还会把牛的蹄子划破,于是农民们在扔石头时分外用力,能被码在路旁算是一种幸运,一个曾经在山里的石头就这样被人们扔来扔去,没人去理会这些石头来自哪里,为什么我们的土壤里会有石头。找不到故乡的石头,在一块异乡的土地上被人们的手扔在了流浪堆里。
  有些石头被人们拿去舂墙,在不断的挤压下,它们和陌生的泥土结为一体,真的成了一块块无法动弹的无生命的石头。在不断的杵棒的敲击声里,埋葬掉自己。在一堵静止的墙里看着黑暗,看着不断老去的岁月。
  而另外一些石头则在强烈的阳光下分解,不断地被风搬运着,炸裂声里把身体交付给一块陌生的土地管理。它们想依附一湾清泉,但它们没这么幸运,它们被陈列在河床里,被暴晒在阳光下,然后又在清冷的月光下悲鸣,唱一曲又一曲返乡的歌,但岁月老去了,回乡的路却越唱越长。而有些在河床的深处,一直的在不断的碰撞中和泥土结合,最终把自己完全的消解在泥土里。
  石头在别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朝圣者眼里的标志和心灵的伴随物。它们在我们的脚下散开,又陌生的聚拢,围绕井口便成了清泉,在地下融合了鸟的羽毛和残肢就成了化石。但我眼前的石头没这么幸运,它们在不断的迁徙里丧失了本来的面目,失却了本身的颜色,它们一样不是,只是石头而已!
  石块有时被称为人类真正的影子,灵魂和归宿,力量的永恒象征。在别处我想拣起一块石头,你会感到激情和重量,因为这时我们的血管和石头的血管就相通了。我们的肉体、皮肤成为石头粗糙的外壳。整个身心弥漫着泥土的真实和气味。但此刻我眼里的石头没有给我这种感觉。它只是一块找不到故乡的残缺物。
  石头在我的眼里分解着,把自己埋葬在一块异乡的土地上。闻着异乡土壤的腥味,连灵魂也找不到返乡的路了。因为在不断的奔走中它们没法把故乡的泥土带在身上。它们没资格谈回乡了。
  
  回乡偶书
  
  感觉自己平时对家就很漠然,电话原本我是经常打回家里的,后来听惯了父亲的唠叨就觉得很烦,重重复复的那几句在耳边起老茧了。再往后电话不打就直奔家里,搞得家里人很是措手不及,接待客人一样杀鸡宰鹅招待我。这时方知自己真的好长时间没回家了。不然家里怎么会对我如此“客气”。
  今天回家,奇怪的是竟然没人。问邻居才知道都到田里栽秧去了。连大门对我这个久不回家的人都很漠然的样子——一把铁将军守着。甚至连平时在家养病的父亲和小侄儿也不见。只有几只鸡在那悠闲的踱步。忙是个什么字眼,我想农村人似乎没有多少具体而鲜明的解释。一年到头都在忙乎,站在那不知该往哪去,每次回家碰到农忙,我要插手帮上一把,第一个出来阻止的就是父亲,在父亲的眼里我是捏笔杆子的,不能握锄把子,也不会握锄把。我要坚持干的话,父亲就会给我讲我刚刚从河南回云南时的一件事。
  那时读高中了,但比起同龄人来说我像发育不全的豆芽菜。有次挑豆杆去粉糠,父亲很早就叫我起来说趁别家还没起来,碾米的人還少把糠粉掉,我极不情愿的爬起来,父亲就骂我慢得像蜗牛。等父亲挑完第一转回来我还没捆好挑子,挑子好像左右不对称,不朝左偏,就朝右偏。加上捆的技术又差,又不会换肩,走着就一路掉着,走几步还要喘几口气,父亲看此情形一把夺过肩杠,弄得我一个趔趄坐在了地上。父亲骂我,无用的书呆子,天天就知道读书去了!一样不会干将来要考不上,你喝西北风还是去要饭?他整理好挑子后,一下就把它甩到我肩上,当时我感觉压来了一座山一样,触电一样把挑子本能的丢在了地上,就和父亲吵了起来。为我的书生体质,我没少挨骂。但一样不干,像个老太爷一样脚伸直的闲自己于心又何安?连父亲拖着残病之躯都去田里劳作,何况我年轻力壮。想到这些我想往田里去看看。
  于是决定到田里。人勤地不懒。但见平畴如画,秧针衬出一片新绿,老牛趁劳作间隙在收割后的田里啃着草。田里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在忙乎着。栽秧的腰弯成一张张的弓,俯身亲近着大地母亲。农民也许此生都在做亲近泥土的运动。他们无法把自己的触角从田地里拔出来。离弃土地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罪过,虽然他们为土地付出了如雨的汗水,粗糙了皮肤,磨平自己所有的生命的锋锐和棱角。土地像一把钝刀一寸一寸销蚀着他们的生命,直到把他们削得像一把灰屑,重新撒进这块磨尽他们毕生元气的土地,但到了忙季他们仍然亲切地匍伏在这块土地上。记得以前哪家动作慢点,不是特殊原因错过了收割让庄稼烂在了田里,这在村人看来就是一种罪过,这种罪过对于农民来说是无法宽恕的,也是对土地的亵渎和不敬。我作为农民的儿子理解这种似乎不可理喻的固执。对于社稷之神的崇拜是我们每一个没有亲近土地的人无法理解的。我敬重每一个为土地耗尽毕生精力的人。他们像田里的稗草一样的卑微,但唯有脚下的土地记载着他们曾经的功绩。每一次的功绩像翻起的泥土一样的一次又一次地清晰在你的视线里;绵延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视野里。
  思想间不知不觉就到了我家的田头,在农忙时节回乡,对我这个父亲所说的书呆子真的算是一种偶然。远远地只见父亲一手扶腰,一手奋力的往田里丢秧,父亲自从患了肠癌,动过手术后,我们一概不准他往田里去。他要做的就是在家颐养天年,抱抱孙子。但父亲像一个无法停止转动的陀螺一样,总要选择田里作为他颐养天年的最终归宿,农民的固执本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按说他的病是土地赏赐给他的。但他不抱怨土地。一见我他似乎意识到我会说他,连忙说这会他们回家吃晌午(午饭)去了,闲着没事我就丢丢秧,累不着的,我嗔怪的看着他,他躲避着我的眼神,问我怎么不说一声就回来了,我叫你兄弟买菜去。这才看到妹夫两腿泥淋淋的正吆着牛耙田,回头来看到我时他停了下来,“哥,你回来了”。那神情客气得似乎想过来和我握手的样子,好像既惊奇我的贸然回家,他们真的习惯了我不在的日子,又表现出一种陌生来。看到这些我才发现自己的确好久没回家了。
  站在田头劝父亲歇歇,那么只有我代父亲来干,但刚把绑好的秧苗拿起来,妹夫又把牛停了下来说,哥你还是回家吧,你换洗的衣服也没有,等会把你的衣服弄脏了不好办!看看自己衣服上真的是连一点皱褶的地方都没有,衣冠楚楚的样子,倒像一个下乡视察的领导。不知是惭愧还是其它原因我的手僵在了半空,但一刻钟后我一言不发的丢秧苗,妹夫和父亲呆呆地看着我似乎反常的举动,在那痛苦地想:难道我离开家后就一定要把读书人的架子带回来?后来父亲终于出来干涉我了,是说我丢得太密了。反倒给栽秧人带来不方便。这心里总觉得自己只有劳动了——靠真正的劳动才会接近他们,他们也才不会把我当作客人一样,这天我的衣服脏了,心里却很踏实。
  饭桌上父亲不断的给我夹菜,我说你别管我,还怕我吃不饱不成。和妹夫心情复杂的对坐着喝酒,我不知哪些话能说到他们的心坎里,我抛弃了家,反过来家又离弃了我。
  骑上摩托才发现自己有点实在的醉意了。差点就醉倒在了家门口。觉得这次喝醉是值得的。背后父亲的目光拉成绵长的线,他肯定在想:我下次什么时候回来,但他没说,可是知道今天我才读懂他的眼神。
  感觉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刻意追求城市带来的现代文明之风,而精神的根却扎在故土的传统之上。也许这传统,就是土地对自然依恋的传统,我感到我像是一棵树,树叶向上,虽然追求着自由和空气,根须向下却把泥土抓得更紧了。宿命里摆脱不了的还是农民本质和故土情节。
其他文献
大理,是一个“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乐土以居,佳山水以游”的地方,被人们誉之为“奥区奇甸”。它是人类理想的劳动生息之地: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美丽、丰富、神奇的大理,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清代大理文人马恩溥在其《大理形势说》中赞道:“五金皆出,五谷皆熟,鱼盐蔬果足于供,牛羊鸡犬易于畜。”大理,真可谓是“
期刊
剑川“得勒母子汤”     “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特有的一道美汤,鲜嫩香爽,在肴席上颇受青睐。然其汤名却不能望文生义,照字面去理解。“得勒母子汤”是剑川白族语,意为蚕豆母枝叶与蚕豆瓣儿(干、鲜均可)一起合煮的汤,的确不失为一味奇汤。虽说滇西普种蚕豆,然而“得勒母子汤”这一吃法,或许惟故乡剑川独有。  在品味这一美汤之前,让我们对蚕豆的身世先作一下了解。故乡白曲《蚕豆谣》中有一节云:“霜降一到就下田
期刊
伴着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大 地在颤抖  您瘦弱的身躯为我撑起坚实 的堡垒  坚强的身影无私的爱给了我 生存的机会  我安然无恙您却离我飞去了 天堂  妈妈爱心永恒我们不怕    黑夜,寂寞、孤独和恐惧伴随 着我  漫天的繁星闪闪是您在陪我 说话  脑海中浮现出往日快乐的时 光  牢记您讲故事教唱歌时微笑 的模样  妈妈爱心永恒我们不怕    阳光的手臂擦拭着废墟上的 阴影  彩虹在余霞的烟尘中升起  
期刊
今年是祝圣寺建寺100周年,在隆重庆祝的日子里,我们不能不深切缅怀祝圣寺的创建者——中兴鸡足山的虚云大师。  传说鸡足山是佛祖大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也是迦叶继承佛祖衣钵、守衣入定以待弥勒的圣地。据史志记载,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时期,这里已有僧小澄、慈济等人的活动,元代开始建立了禅宗寺院,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达到鼎盛,寺庵一百多座,与五台、九华、普陀、峨眉齐名。清康熙以后,鸡足山渐趋衰落,没有建新寺,
期刊
老君山属横断山系云岭主脉,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之间的丽江、剑川、兰坪三县交界处,因传说中太上老君在此炼丹(有说山形如太上老君炼丹炉)而得名,史家称之为“滇省众山之首”。  老君山峰系集结,山势雄伟。主峰太上峰海拔4247米,峰巅高愈200多米,状若金字塔,是千万年冰雕雪凿的角峰,常雄居于冰雪云雾之中,时隐时现。由于主峰处道家圣地,峰名合道家至尊之义,又盛产祛病延年的“金不换”草药,加上
期刊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期刊
头戴一顶灰蓝白条纹的长遮阳凉帽,身穿白色衬衣,脚穿一双白色的旅游鞋,双眼戴着一副墨镜,悠悠然坐在一把折叠椅上,鱼竿在前面高高扬起,双眼傻呆呆地望着那片微波荡漾的水面,这个人就是我。  我面向草海,面向多情的水。水,生命之源。那粼粼波光,是生命之光。有人说,女人似水,男人似山。水温顺如绵但具有鲜活的生命,它时而喧闹,时而平静,尤如一个青春靓丽的少女,喜怒哀乐一应俱全。家乡的人特别钟爱水,所以把“三尺
期刊
清晨,在小镇偏僻的东南角的一个简陋小院里,我尚躺在床上,朦胧间,有鸟声清脆地从窗外传来,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肆意想象着鸟的数量,一只,两只,或是一群。想象在树叶之间,鸟儿怀着怎样的兴奋心情在歌唱——略带暖意的鸟鸣很快就雾一样地在我心里弥漫开来……我不禁为家人当初倾尽所有买下这个简陋的居所而暗自得意,这地方好就好在有原主人栽种下的三百多棵果木环绕,意料不到的是竟还可以听到鸟鸣。  作为这个小镇上县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虚构。  ●笔者与副教授偶然相识,仅见过一面……。  ●副教授来自首都,是洱海容纳她生命的最后归宿。是他杀?自杀?不慎落水?    1999年9月23日(星期四)上午11时许,笔者二女儿在家接到大理州公安局洱海公安分局的电话:团山公园里洱海边上的一座亭子附近,漂浮着一具女尸,打捞上来后,发现女尸放在亭子上的遗物中,有笔者的姓名、电话号码,要笔者前往确认。笔者刚上完第二
期刊
芦花白,稻谷黄。队长终于发话:“明天开镰!”消息像长了翅膀,不消一个时辰传遍老寨。  一年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刻啊。自从稻谷出穗扬花,我们疯了似的,一日几次地到寨外核桃林下张望,到河边田头观察。“芦花白了没有?”“稻谷黄了没有?”互相打探着,询问着,巴望着芦花快快飘白,谷穗快快黄熟。因为家家户户存粮无多,“田中谷子黄,家中饿死娘”,没有亲历过那个艰难岁月的人,是不能理解那种毛焦火燎的生活景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