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派语言在创作中的呈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印象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及梵高等。后印象主义从印象主义的用光与用色中获得了诸多启示,但与之有本质区别,其是第一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在19世纪末,不少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不满足于刻板而片面的地追求光和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开始尝试色彩及形体的表现性。后印象主义画作作为美术史发展的新兴表达方式,因其色彩应用大胆、空间布局极具张力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西方后印象主义画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新通道,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后印象主义语言表达方式与当代语言表达方式的融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后印象主义画作的语言表现为探讨重点,结合笔者的相应作品,探讨关于后印象派画作语言在美术创作中的呈现方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新时代美术作品中对人的关注
  新时代人们对于美术作品的关注逐渐从规则性走向创作性,因此对后印象派的作画风格进行研究符合当前我国美术作品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方后印象派风格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对后印象派作品的理解,作出一定的讨论。
  (二)后印象派画作创新笔触的重新挖掘
  后印象派畫作的呈现方式带有鲜明的表现力与冲击力,对当下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后印象派的作品笔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画家的关注点从对画面的构成布局上转移到个人的情感表达上来。野兽派和抽象派画家更是将作品直面的冲击力充分展现出来。
  二、后印象派画作呈现特点
  (一)呈现的张力
  初期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对现实世界原型的再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的表达方式以复刻为主,这个时期的画作主要借助美术作品的整体结构与色彩的搭配进行相应的展现,而情感表达只作为一种辅助元素,且情感的释放方式多以内收为主。后印象派画作实现了对之前作品的反叛与逃离,如图2塞尚《坐着的女人》,该作品不再强调细腻的笔触作画,而是着重于整体色彩的张力和对人物的透视,表现了画中女人的整体观感,切合了其核心思想“表达的即是看到的整个世界”。
  (二)独立价值的笔触
  后印象画派的又一旗手梵高,他的的作品表达了对原始主流造型的反叛,他通过独特的结构布局与鲜明的色彩搭配完全逃离了原始画作的规律。其作品视觉冲击力极强,将透视、形体、比例以完全变形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情感,体现了画家内心的挣扎。如图2梵高的《向日葵》,其描绘的主体向日葵在造型和色彩以及结构上均以扭曲的形式呈现,其独特的笔触方式营造出了极强的冲击力,更表现出其挣扎的内心。
  三、后印象派语言在创作中的呈现
  结合后印象派主义作品视觉搭配的特征,笔者认为其重点在对人的主体性与情感性的结合上,因此如何改变光色设计、调整布局结构成为画作研究重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从自然景观、色彩表现两个方面对后印象派语言表达的内核进行探索,并结合作品进行相关研究。
  (一)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合
  通过对后印象派主要代表画作的探索,可以发现其内核表现在对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表达相结合上,无论是梵高还是高更的画作中人们都可以看出,其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的融合已经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虽在他们的画作各有特色,但仍始终贯穿后印象派的主线。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也逐渐疏远。笔者反复阅览后印象派的作品,并结合城市边缘村落,经过前后修改创作了如图3《消逝的村落》。这幅作品通过不规则的形状排布,大致呈现出村落的结构,同时以黄色、绿色为主色调呈现出了自然的底色。此作品中的创新点在于对整体村落的大致勾勒和对村落前一只白兔子的细致刻画上,将兔子勾勒为人休憩的形态,以实现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合。
  (二)丰富的色彩与情感表达融合
  后印象派画作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在于强调用色上,通过色彩叠合呈现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其通过对向日葵主色调明暗度和饱和度的对比进而实现了向日葵整体形象的勾勒,而色调和色彩叠合传达出了其情感张力。笔者多年前在法国科尔马小镇街头创作时,无意中拍下了科尔马小镇繁花盛放的街道场景,结合当时舒朗的创作心态和当地城市悠闲的生活步调,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后,创作了如图4《花城》,作品中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呈现了街道风景,将花城的整体色彩以明朗、高饱和度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实现色彩叠合与情感表达融合。
  四、结语
  经过对西方后印象画派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代表人物塞尚、梵高等以其不同的画作风格呈现了共同的后印象派画作内核的特点:实现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融合、丰富的色彩与情感表达融合。目前后印象画派的内核在当下仍具有现实价值,如何结合实践更好地呈现后印象派语言,仍需要一定的探索。
  (桂林技师学院)
  作者简介:唐云娜(1991-),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美术。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网络综艺节目兴起,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垂直网络综艺。垂直网络综艺与传统网络综艺有着类似的节目符号体系,但是由于目标受众的不同,垂直网络综艺在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与网络综艺节目有所区别。在传媒由新媒体向融媒体过渡的新阶段,网络综艺如何正确地建立一种符号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乐队的夏天》本档节目的编码优势,分析垂直网络综艺如何符号化。  一、面
期刊
尤金·奥尼尔一生中写出多部令世人称颂的剧作,其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天边外》是他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第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剧本。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学传统创作的角度,分析《天边外》中描述的结核病对整部戏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强化方面的作用。  多幕剧《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创作第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写实戏剧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奥
期刊
康德批判继承了朗吉弩斯、艾迪生、伯克等人的崇高理论,将崇高分为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这两个部分。本文主要系统阐释了康德的崇高理论,指出了其理论的部分缺陷。  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欧洲在文学艺术上掀起了一场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浪漫主义的运动。人们向往严峻的高山、广阔的自然,要求改革、要求创新,向往天性的解放、强烈情感的释放。这就是18世纪以后崇高范畴被重新重视起来的原因。学者钱进在《康德
期刊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常见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洪昇选择了戏曲这一较为通俗的文学体裁,在创作的过程中雅化了曲辞,并表露出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与思想情感,使得原本面向普通民众以娱乐功能为主的戏剧,具有了文人化的特征。  一、对李杨感情的理想化  (一)相关作品中的杨妃形象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把原本已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写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真少女,用“天生丽质难自弃”描写其美貌,也用“后宫佳丽
期刊
《巫术师》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尼古拉斯的“反英雄”和“叛逆者”形象成了英国青少年争相效仿的对象。本文主要借助过渡仪式,剖析过渡仪式中主人公成长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揭示主人公在这三阶段的行为变化和内心嬗变,分析他在神戏仪式中不断成长的经历和过程。  一、约翰·福尔斯和《巫术师》  约翰·福尔斯(1926-2005)是英国当代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他耗尽毕生时间,反复推敲修改的《
期刊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创作的大曲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顶峰,无论是曲式结构,或者是演出规模,都鲜有出其右者。像唐大曲这样庞大的乐舞,在封建社会,也只能存在于宫廷贵族阶层,只有君王有权利、有能力调动如此多的艺人进行排演。同时,统治者会根据个人的喜好编排乐曲,已知著名的唐代大曲,如《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在产生过程中都能看到唐朝历代帝王的身影。  在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当中,
期刊
1804年6月,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出生于俄罗斯文化底蕴丰厚的斯摩棱斯克地主庄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格林卡有机会接触俄罗斯民间音乐。格林卡受到民间音乐的启蒙,他在幼年时期就培养出了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这为格林卡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其发扬传统音乐文化埋下种子。  一、格林卡的艺术创作  格林卡作为俄罗斯音乐的伟大创始人,先后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响彻世界各个角落。其中
期刊
法国画家莫奈作为印象派的开拓者,在绘画观念和绘画的技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尤其是在绘画中加入光色变化原理,主张通过作品传达画者的真情实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具有东方气韵的艺术作品受到莫奈等西方艺术家的喜爱,其开始对东方的艺术和思想进行分析、思考。本文主要探究了莫奈绘画中含有的东方元素和作品展现的东方气韵,从笔法、造型、色彩、画面四个方面分析作品,指出莫奈在对东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吸收
期刊
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曾就读并任教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10年,他来到成都并任教于在四川高等学堂,1911年2月,被聘为该校地质系主任,1913年因病逝于成都北郊。那爱德在川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他在各地所见的风物景象及社会情况,这些影像资料不但是清末民初四川地区历史进程的写照,而且还成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
期刊
漫画可以理解为是以图画形式叙事的产物。漫画与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一直有学者讨论漫画与文学的关系。通过漫画与文学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显示出在未来发展中漫画有着更强的文艺性与感染力。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漫画与文学结合的影响,随后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漫画中的文学都有怎样强劲的生命力,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对于常看漫画特别是20岁以上的漫画读者来说,漫画中或多或少体现出的文学性可以较为清楚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