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我们离它有多远?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0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像以往一样上着一节很平常的科学课。这节课我已经教学了几十次,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但今天的教学有些异样,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棘手的问题。
  我教学的内容是《看星座》一课,《看星座》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三课。由于星座繁多,难以辨认,因此本课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个星座,而是认识几个常见的典型星座就可以了,如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等,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一起来找一找北斗七星和北极星”这个环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关于天空中的星星,你知道些什么?说说你所知道的星星的名称?
  生:天狼星、北斗七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
  师:从大屏幕上找找北极星,说说你是怎样寻找的。(出示一张初春的星空图片,上面已经标注好星座名称。)
  (生按照上北下南的方位找到北极星。)
  师指导: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生:观察并了解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特点。(参考书上49页的图片。)
  师小结:在不同的季节观测北斗七星,它的位置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发现北极星的位置是不会变化的。
  原本以为已经顺利完成了认识并寻找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任务,就差布置学生回家晚上观察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学生突然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为什么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而北斗七星在一年四季中会不断地变换位置?”
  我立刻被问住了!我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是一个引领学生深入研究的大好契机,不过我该怎么处理呢?
  我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先小组讨论一下。”
  在学生们讨论的时候,我赶紧掏出手机,打开网页,输入“北极星”,在百度百科中,我找到了答案,心中终于有了底气了。
  还是先看看学生讨论的结果吧,我先请了几个小组代表,他们都只能简单地说说:在一些课外书籍上可以看到,因为北极星一直指向北方,所以,利用北极星来分辨方向。讨论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
  其实眼尖的学生已经看到我刚才的动作了,他们一致要求我将答案说出来。
  于是我就将找到的资料读了一遍,在读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听,答案就在我读的内容里面,我读完后,你们自己要概括出来。
  学生根据我的介绍,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因为北极星很靠近地球的自转轴。
  根据这个资料,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由于岁差,北极星的位置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这里有个学术名词——岁差,老师也不了解,我们是不是也来学习一下啊?”
  于是我继续在百度百科中寻找“岁差”的解释。“岁差,在天文学中是指一个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在空间中缓慢且连续的变化。”我将这段话读给了学生听,哦,他们也明白了,地球的自转轴原来也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岁差”。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各个张着小嘴巴,我知道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我提了上来,也是该总结的时候了!进行科学情感教育的时机到了!
  我是这样总结的:我们自从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后,做了好多实验,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并学习了一些技能。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伟大的发现时,我们总觉得自己与那些发现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那么,我们离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有多远呢?或者说我们离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有多远呢?科学在哪里?科学可能就在我们的眼前。科学家在哪里?科学家可能就在我们同学中间。我们的一个小发现,或许就会产生一个科学真理。你想成为那样的发现者吗?
  此时,我看到有些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坐正了自己的身体,听得更加认真了!
  这样一节普普通通的科学课,上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很意外,也很欣慰。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教学任务与兴趣培养孰轻孰重?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其实没有完成,自制“星座放映器”“认识银河系”这两个内容,我只能放在第二课时来完成。但是,我觉得那个学生最初的一个提问,就如一颗落入湖水的石子,泛起的是一圈圈美丽的涟漪。任务是什么?不仅仅是那几页纸,也不仅仅是那纸上的内容。一节科学课下来,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诵几个科学概念,而是在于知识的理解,以及在理解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学习的快乐,在于培养学生的素养,陶冶学生的科学情操。
  2.现代教育设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如果没有无线路由,我想我在课堂上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有的问题,都得留到课后。实际上,有多少学生会课后找资料呢?就算他有兴趣,可是他有时间吗?真正能寻找资料的很少。
  3.探究一定要去做实验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科学课都将探究与学生的实验联系起来,从材料的准备、实验的组织、实验的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来考量探究的有效性。
  本次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实验,你能说没有探究吗?“为什么北极星的位置一直是不变的,而北斗七星在一年四季中会不断地变换位置?”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将资料完整地读给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4.一节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体现多少?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微积分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象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在解决了“北极星位置”这个问题后,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是岁差?”在解决岁差问题时,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早在2000多年前的希腊,或者是1600年前的中国晋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且进行了研究。这是多么伟大的发现,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落后,这些科学家,为了他们的目标,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啊!在科学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怕艰险,勇敢前进的科学家们,我们人类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想在科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可小觑的!
  5.课堂的生成是意外还是必然?
  当我们走进课堂,走进的不仅仅是那个教室,我们还要面对几十个学生鲜活的思维。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去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教师要及时捕捉、判断学生的状态,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利用这些鲜活的生成资源,形成崭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展开探究,如此循环,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效的、互动的过程。教师采取的积极措施、有效的应对方法主要体现在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上等,通过这些调整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与飞跃。
  一颗美丽的石子,荡起的是那一圈圈五彩的涟漪。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带给教师的可能是一丝的尴尬,但是我们的课堂,就因为那一个个小问题,而显得鲜活。我们的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思维的涟漪才能不断地激荡和扩散开来。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每一节活生生的课堂上,就在教师和学生富有灵性的相互启发和探索之中。
其他文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练习1中安排了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尝试着利用这节口语交际课,借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见闻与感受,通过发动学生进行生活资源、网
低年级识字教学应该以汉字学习为切入点,创造让儿童触摸汉语言文化的机会,引发儿童对汉字奇妙世界的兴趣。“科学认读”识字项目是以儿童自主交流和学习为主线而设计的识字活
本文对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从教育目标、课程认识、教育评价和教师观念等方面转变认识偏差,改变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引 子    1947年4月,陕北。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著名的蟠龙战役中,358旅一位名叫徐进才(绰号徐疯子)的机枪班长冲锋陷阵,歼敌300余人,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关键作用,为此他荣立大功。加之他已在转战陕北中多次立大功,使他在西北野战军中声名大震。毛泽东主席闻讯后亲切接见徐进才,由于正在转战途中,毛泽东就在徐进才随身携带的一块手帕上用毛笔蘸着红药水题写了“战斗英雄 毛泽东题”几个字。新中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下中专生思想状况及发展需要的问题.笔者从转变观念、改革教材、培养创新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德育工作改革的
<正> 近年来,黄河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栖息越冬,其中白天鹅数量最多。 白天鹅到黄河湿地过冬,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生态专家和摄影爱好者,游人也一天天多起来,黄河湿
要说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一言以蔽之,即“语境、语感和语用”。沈秀慧老师的这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基于儿童诗教学的特点,还原真实的言语环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的语感得以生长。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  一、创设语境,感悟诗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都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离不开生动的语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了积极地探索。职业教育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