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的教学古训,激励了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
一、备课时兼顾学法指导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4.第一次鸦片战争。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于这一环节。
(一)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是这种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下面以“近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的知识复习为例加以说明:如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采用谈话法,明确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1.怎样概括近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2.近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变化过程?3.美国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针对特殊地区或特殊时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启迪?5.选辑有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作提示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从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问题。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学法,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一般也要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一、备课时兼顾学法指导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4.第一次鸦片战争。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于这一环节。
(一)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是这种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下面以“近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的知识复习为例加以说明:如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采用谈话法,明确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1.怎样概括近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2.近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变化过程?3.美国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针对特殊地区或特殊时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启迪?5.选辑有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作提示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从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问题。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学法,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一般也要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