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努力也比不上天生丽质?

来源 :金色年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同志:
  你好!
  自从上了大学,一直在困惑以后该怎么办。我的专业是公共关系,在上大学之前一直不清楚什么是公共关系,当一个公关人应需要什么品质,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我好像不适合,我不擅长说话,对很多事也不太关心,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
  最近管理学老师提了个问题,要我们小组讨论,问题大致是这样:一个著名品牌要举办一个电视演讲,如果获胜,整个班级同学会得到这个著名企业的带薪实习机会一年,而获奖的这个人就会成为这个著名品牌的代言人。芳芳经过努力地准备,写了一篇很精彩的演讲稿;而田田有一些特别的优势:形象、声音、应变能力。如果田田用芳芳的稿子获胜可能是最大的。如果你是管理者,你会选谁去参加这个演讲?
  讨论的时候我和同学想法不同,他们都觉得派田田去很正常,用不用芳芳的稿子是另一回事。而我却觉得虽然田田有一些特长,但是这样很不公平。您会怎么做?
  进入大学,大家都对我说社会本来就不公平,我明白。我总是不知道很多事,被别人看成小孩很正常,即便学习再努力也没有别人参加学校活动光彩。就像芳芳很认真努力地准备,写出了好的稿子,但是在大家心里还是比不过田田的这些特长。
  感觉很不公平,努力有时候比不过天生的。资质不同,资质一般的要努力很久也不一定追上资质高的,这些没办法,不知道怎么办。
  小M
  
  小M:
  你好!
  从你的来信中感到你在大学里遇到了困扰,从专业学习和同学的反应中,你发现同学们更认可形象好、善于应变的同学,而自己不太具备这些品质,你感到灰心、失望,进而产生“社会是不公平”的认识和感受。
  事实上,你的困惑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这涉及和心理学联系密切的两个主题: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这是处在大学阶段的同学们必然要面对和经历的。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死亡分为八个阶段,大学阶段的心理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找到“我是谁”。只有对自己有比较好的认识,才能够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职业道路,进而对自己有较好的定位。这个心理任务关系到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都需要通过环境和别人的反应来定位自己,你感到自己“不适合,不擅长说话,对很多事也不太关心”,这样的感觉可能不好,但也是对自己的认识。而人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环境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
  由于你的专业性质和班级氛围,你会感到失落和“不公平”,这是很能理解的。这恰恰是在形成“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正常感受。而这样的感受会促使你思索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真正适合做什么。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具有很多“特点”,有人外向、有人内敛。这些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但不同并不意味着有高低优劣之分。之所以有“优点”、“缺点”之说,是由于有标准存在,同样“特点”在这个标准下可以称之为优点,在那个标准下可能会被认为是缺点,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标准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就会不一样。
  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价值观不同,只有选择和自己的个性倾向相匹配的职业,才容易获得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认同感。那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群和专业,不同的特点会得到不同的待遇;可能你所学的专业更多需要的是外向特质;但这并不表明你的特点没有价值。每种特点只有置于适合的领域,才会发出它的光芒。谁能说,“幕后人”就没有价值呢?
  你说由于不了解公共关系专业,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不太适合。这可能是你感到不被认可、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国很多大学生会遇到。但是大学阶段是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好时机;而大学所学专业也不意味着决定你今后的路。现实情况是,很多同学通过对自我探索,在离开校园之际重新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大学也是人扬长避短的阶段,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多样的社团活动,会给人提供很多锻炼的机会。
  你说自己不擅长说话,对很多事情不懂,这并不表明你今后会一直这样。如果你很羡慕那些能在人群面前侃侃而谈的同学,希望自己能够具备那样的特点,那么抓住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也是很好的做法。
其他文献
当良知与官位发生冲突时,你会选择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官位已经成为很多人衡量人生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每个人都知道官位的功能,官位能让人更好地继续存活在这个世上。但良知呢?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想起这个看似重要却又脆弱的东西,在一些选择关头能否听从它的指引?   1976年7月28日,唐山,那个撼动了整个华北大地的十几秒,那个带走了24万条生命的震颤,成为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伤痛。在大地震中,有一个鲜
期刊
无形的蜘蛛网   胡娟娟最近有些烦恼。拿化妆品来说吧。   在学校时,同寝室的芳芳做A产品的校园代理,胡娟娟就用A产品;毕业后,同事的丈夫做B产品的促销员,胡娟娟又都换成了B产品;B产品还没用完,闺蜜桃桃又做了C产品的代理,不用说,一套C产品又摆在了胡娟娟的梳妆台前;昨天,小姑子带着D产品敲开胡娟娟家门,看着儿子和姑姑玩得不亦乐乎,胡娟娟叹口气,打开钱包,赶紧付账,可头疼的还在后面,小姑子临走时说
期刊
再过几天,41岁的大学生曹湘凡就要进入自己的“毕业年”了。日前,他给记者发来短信,声称“前景迷茫”。  他曾对大学无限向往,为此,他参加过13次高考,被戏称为“高考王”、“当代范进”,最终在两年前考上了湖南长沙的一所专科学校,读的是法律。中午,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他总结自己的感受,语气轻蔑而又失望,“大学就是那么回事儿。”“不过尔尔。”他又加重语气,强调自己“对大学的梦想已经破灭”。  他是三个孩
期刊
1941年,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刚刚完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工程——总统山。美国雕塑家们将整座坚硬的花岗岩山峰雕成了四位美国总统的巨型雕像。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  1939年,美国雕塑家柯扎克·希欧考夫斯基接到一封印第安酋长立熊写来的信,请求他为印第安英雄“疯马”塑像。信中写道:“我和我的伙伴希望白种人知道,我们红种人也有伟大的英雄。”  希欧考夫斯基被信中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动了。
期刊
恋人黛丝已经去世一年多了,黑人小伙儿庄德森依然无法释怀。“黛丝就是我的盐。”北京语言大学的这位留学生比喻道。课余里,他在学校附近的服装市场里租用了一个摊位,专门出售自己设计的T恤衫,上面印着黛丝最爱的黄色布袋熊和英文歌词。   黛丝是出车祸身亡的。至今,庄德森脑海里还会时不时浮现出这样一幕:掀开医院白色的床单,下面是黛丝血肉模糊的身体,插满了蛛丝般的导管。这些痛苦回忆让他饱受折磨。   或许,纽约
期刊
我叫柳眉,我的眉毛挺漂亮,可是眉头间有个隐隐约约的“川”字,我男朋友于是叫我“柳川眉”。我妈妈眉头间也有一个,要比我的这个深一点。我知道这个“川”字怎么来的,因为我和我妈都爱皱眉,不自觉地皱眉,日积月累,就在我的眉间留下了这么个记号。   妈妈把我带大,一直到五岁,爸爸都在国外工作,所以,根本是鞭长莫及。她绝对是个要强的妈妈。妈妈很小就没了妈妈,她独自拉扯孩子的辛苦自不必说,可她从来不抱怨没有老人
期刊
气象局预告有强台风来袭,主办单位并未因而停办活动,我依约在风雨中去了新竹演讲。两小时很快就结束,趁着风势还未转强,我急于赶回家,没想到一位听众拦住了我的去路,约我谈心。看他忧心忡忡的模样,我不忍拒绝,便点头同意了。于是他带我踏入布置优雅、很有人文风采的咖啡厅,选了一处面向公园,绿意浓浓的雅座。  起初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把压抑、隐藏了20年的噩梦,一股脑说了出来。  “不知道女儿
期刊
在MSN上跟一个做全职太太的朋友聊天,我百般劝她出来做事,连“你想想漫长的下半辈子怎么过啊”这种狠话都说出来,对方依然不为所动。聊到两家孩子都刚刚上小学,自觉性还不行,总要人盯着才写作业,我突然问她:全职在家,不怕给你女儿太大压力吗?那边默然。  我不记得父母为我念书操过心,朋友说小时候她也一样。怎么到了今天,孩子们都这么不上道呢,没人盯着反复唠叨着,连作业都不写。我跟朋友说,这多半是我们的问题。
期刊
编辑同志:  你好!  平时,我不是一个话很多的人,之所以不爱讲话,是因为我觉得有的人总是有本事用一句话把我的心从夏日带到冬夜,这样,我只好选择少说话。如果是这个人反应迟钝,情感不丰富也就罢了,可是我完全能感知得到她敏感的神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而且她也深知说了这样一番话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真想不通,为什么她还要说出口。  有一次宿舍大扫除,要把柜子顶上的东西搬下来。我在宿舍算是高个儿,就踩着椅子
期刊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出世不久,因病医治不及时,患了小儿麻痹症。种田人家少不得重劳力“撑门户”,二姐出生后,父母迫切需要一个男孩。当我呱呱坠地时,如愿以偿的父母心花怒放,将那鞭炮炸得鹏里啪啦,并给我取小名“来喜”,又依着“贱名好养”的风俗,叫我乳名“傻儿”。等我读书时,父母才一本正经地给我取了个学名——“杨良升”。     一     仿佛我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折磨母亲的。   打出生以来,我难得有几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