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2006年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生死疲劳》时如是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生死疲劳》这部49万字的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长工蓝脸一家50年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50年到2000年年底,通过“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和“结局与开端”五个部分,把人生欢乐与苦难的相互转换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并在这曲曲折折、生死悲欢的转换中以深沉浑厚的笔调张扬了有价值的人性。
   《生死疲劳》目录前的“主要人物表”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西门闹与蓝解放。笔者读完作品后却萌生一念:这二位虽是本书的叙事主人公,在穿针引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经历“六道轮回”被冤杀后先后转世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大头婴儿的西门闹,几乎贯穿始终;但此二人皆非寄寓作者理想精神的核心人物,“原西门闹家长工”、“解放后一直单干”、“全中国唯一坚持到底的单干户”蓝脸才是莫言理想精神的化身。
   蓝脸的原型是莫言六七岁时就读的学校旁边的一位农民。这位农民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运动相对抗,被很多人打骂,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一直坚持到最后。历史证明了这位农民是正确的。这位农民身上表现出的有价值的个性恰恰与作家莫言的精神追求相契合——莫言在回顾《生死疲劳》的创作历程时,曾说: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纵观现当代文学史,在集体驱力背景下,作家能够坚持“有偏见”的“讲真话”,“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这样写”,又何尝不是有价值的个性?
   中国留美作家刘再复曾评价莫言说:莫言本人完全是文学中人,离政治很远也不太懂政治。他浑身都跳动着作家的良心,他从不回避黑暗,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于数十年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政治荒诞现象,他都给了充满正义感的回应……如果真要从“政治标准”苛求,把莫言放回“文化大革命”中,那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大毒草”,红卫兵有足够理由对莫言进行十次“檀香刑”和一百次“牛棚”处罚。
   莫言并非把批判现实作为自己的创作出发点。他自然地关注人性、呈现人性并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属性,因为关注得真诚,写得真实,又自然地显现出罕见的批判性力度。“并非把批判现实作为自己的创作出发点”,“自然地关注人性、呈现人性并发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属性”恰是莫言创作个性的社会价值所在。由此不难看出,莫言的性情表白与刘再复的外在感知与评价在“有价值的个性”点上迸发出强烈的共振。正是由于莫言在三十余年的写作中执着于有价值个性的追求,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才幸运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我手写我口”,莫言这种精神生命情愫倾注在《生死疲劳》的创作中,倾注在蓝脸身上,不只使自己“可以感受到一泻千里很畅快的感觉”,也使读者伴随着小说中人物历史命运的多舛产生真情的奔涌。
   作品中的蓝脸原本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从关帝庙前雪地里捡回家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年龄,无名无姓,西门闹抱回家救活后因其“左脸上有巴掌大的一块蓝痣”,故赐名“蓝脸”,收为长工。土改后,雇农成分的蓝脸娶了西门闹的二姨太迎春为妻,生下了儿子蓝解放,再加上西门闹与迎春生养的金龙、宝凤,五口人在一起生活。“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分给了蓝脸八亩地,从此,蓝脸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属于自己的土地。然而,心怀感恩的蓝脸却以“政府章程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为由,拒不入社。1965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春天”,为了“消灭最后一个单干户”,村党支部书记“洪泰岳动员了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言善辩的女人”、“心灵嘴巧的学童”轮番上阵,劝蓝脸一家入社。在巨大的压力下,蓝脸让妻子迎春领着金龙、宝凤带着四亩八分地加入了人民公社,自己到县里、省里上访——省农村工作部部长在陈县长写的介绍蓝脸情况的书信上批了几行字:“尽管我们希望全体农民都加入人民公社,走集体化的道路,但个别农民坚持不入,也属于正当权利,基层组织不得用强迫命令、更不能用非法手段逼他入社。”蓝脸将此信“装在玻璃镜框里,悬挂在墙上”,争取到了单干的权利,儿子蓝解放贪图“好玩”也坚持留下来与父亲单干。五口人分成了两拨,原来“被集体的土地包围着的八亩地只剩下三亩二分,狭长的一条,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道堤坝”。文革初起,十六岁的蓝解放被排斥在红卫兵之外,“备受冷落”,“自卑,耻辱,焦虑,嫉妒,渴望,梦想”“汇聚心头”,“为了加入革命洪流”,响应“更大的、更高级的热闹”的召唤,蓝解放“低下了高贵的头”,背叛了生身父亲蓝脸,带着“一亩六分地、一张犁、一架耧、一头牛,加入了人民公社”。蓝脸没有被“入社之后不干一天重活,轻活不想干就歇着享点清福”的许诺所诱惑,也没有在“我们要抹掉你这个黑点”的死亡恫吓面前所屈服,面对“老婆分居,儿子离去,唯一不背叛自己的牛也被强行拉走”,坦然“从那间屋子里搬出,睡在了牛棚里。他在牛棚的角落里垒了一个土灶,用一个钢盔权充铁锅。”“没有牛拉犁耕田,他就用镢头刨地。一个人无法使用那辆独轮车往地里运粪,他就用扁担箩筐搬运。没有耧播种,他就用小镢刨出沟,用葫芦头做成播种器点播。”从1967年至1981年,蓝脸就这样固守着自己的“一亩六分地”,固守着自己独立性的信念,固守着“走自己的路”,固守到“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施!当“整个高密东北乡,整个高密县,都在夸”蓝脸是先知先觉时,蓝脸激动不安地说:“我不是圣贤,毛泽东才是圣贤,邓小平才是圣贤”,“圣贤都能改天换地,我能干什么?我就是认一个死理: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硬捏合到一块儿,怎么好得了?没想到这条死理被我认准了。”“从今之后,我也可以在太阳底下种地啦……”“这块坚持了五十年没有动摇的”“一亩六分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几乎成了专用墓地”——蓝脸连同他“缸里的麦子、绿豆和口袋里的谷子、荞麦以及梁上吊着的玉米”葬在这里,“西门闹和白氏葬在这里”,迎春“葬在这里”,“驴葬在这里,牛葬在这里,猪葬在这里”,“狗”葬在这里,“猴”葬在这里,“西门金龙葬在这里”,合作葬在这里,秋香葬在这里,春苗葬在这里,庞虎葬在这里,王乐云葬在这里,庞抗美葬在这里,西门欢葬在这里,蓝开放葬在这里,庞凤凰葬在这里——正如同蓝脸墓碑上的碑文:“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一亩六分地终于成为“朝拜祭奠”之地。
   这一亩六分地不只是历史洪流中蓝脸违背思潮执着于有价值个性的丰碑,更是众人追随社会潮流奔波劳碌一生后的安息栖宿地与魂灵归宿所在!五十年的潮起潮落,五十年阴晴圆缺,五十年的生离死别,莫言用如椽大笔把有价值个性这一理想化精神挥洒在蓝脸这个小人物身上。从相貌到思想到言行,蓝脸曾经是多么的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类不合时宜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的中流砥柱。
   《生死疲劳》中,蓝千岁在说野猪刁小三时曾感慨:“我感到这个杂种身上有一种蓬蓬勃勃的野精神,这野精神来自山林,来自大地,就像远古的壁画和口头流传的英雄史诗一样,洋溢着一种原始的艺术气息,而这一切,正是那个过分浮夸的时代所缺少的,当然也是目前这个矫揉造作、装嫩伪酷的时代所缺少的。”我想,这正是莫言借历经六世轮回的蓝千岁之口抒发的自己内心的感慨,也是众多心有灵犀读者的感慨!行笔至此,耳畔响起《生死疲劳》开篇前的引语:“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参考文献:
   1.杨小滨,《
其他文献
一部《红楼梦》内容丰富,人、事、物可谓繁杂,让初读这部书的高中生无所适从,但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指导高中生细读,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红楼梦》的大门,更好地品味“其中味”。  一、主要故事在荣府  细心的学生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发现,其实书中发生在大观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荣府。因为主要的人物宝、黛、钗、凤等“十二钗”,大部分都是荣府的人或荣府的亲戚,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也发生在荣府。  《林黛玉进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其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当且也是目前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语文考分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中考成绩的高低。广大学生平时就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就是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试场内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也极难以抒写出那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来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分成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两类。教学中,我为培养学生书面语感作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读”,特别是诵读  课文的思想情味,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才能充分感受。以“读”贯穿教学,大致可以分成“通读—解读—品读—背读”等几个环节。使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读“化”。  第一步:通读,整体感知。学生
“老师:   我们想问一个问题:只用家庭去衡量一个人对吗?   是这样的,前天放学早,林越溪和金泓序去吃东西回家晚了,让母亲担心,是不对的。安老师知道后,分别批评了他们俩。但安老师当时却对金泓序这样说:他(林越溪)是单亲的孩子,尽量少来往。反正大致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个必要去打击我们这一‘类’人吗?   我们相信你,这完全是私人的交流。我和小溪(林越溪)一样,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于成绩显著的学生给予关注,更要把精力放在学困生上。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抓住了学困生转化这一工作,是实现语文整体成效提升的重要前提,任何教学忽略了学困生群体,都不可能取得语文教学整体成功。学困生转化作为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和必要的工作,应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广大教师要重视对学困生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开展各项工作。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巧借对比展开叙述,是本文一个非常显著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创作才能。现就此粗略分析如下。  一、通过对比,巧妙揭示作品主题  关于《项链》的主题,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虚荣说”,有“命运说”。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是巧借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来揭示作品主题,展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巴黎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图景的。 
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翁。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典范加以传颂,但我们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并仔细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来看刘兰芝的情感生活,才发现一个生活中不一样的刘兰芝。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并不幸福,也不美满,而是充满痛苦、心酸与苦涩。其理由如下:  一、奴隶般的家庭劳动  少女时代的刘兰芝可以说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她像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聪颖而娴静。“十三能织素
文章是一个整体,脱离了整体,文章只能是词汇的堆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把文章肢解后让学生去理解,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但不够全面。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以整体的思想去看待文本。整体阅读所强调的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体理解,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理清文章的内容关系,从宏观角度去领会文
同学们:课堂的主角是你们,我今天只是一个主持人,作为主持人,我宣布高一3班《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根据标题关键词“万方多难”“成就”“诗圣”,我们已商定读完本文后汇报6个方面的内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坎坷铸就不朽人生、沉郁顿挫终成诗史、人格魅力光照千古、生命姿态凄美史册、深情回眸再诵经典。   一、风雨飘摇的唐王朝   1、教师导语:你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炎黄子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因为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多种素养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其突出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然而,不管是上作文课还是向学生布置作文时,老师们常常为没有合适的作文素材而苦恼,“写什么”已成为教师指导作文时遇到的最伤脑筋的问题。“今天写什么”也同时困扰着我们的学生,是学生作文时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造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要解决学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