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液的价格是口服药物的数倍,多输液,医院的获益自然更大。
□张孔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
□采访/本报记者胡珉琦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输液泛滥已不完全是一个医疗费用的需要,而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输液泛滥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问题,在国外很少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满足于病人的心理需要。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大多数患者看来,输液效果好、见效快,总体优于吃药。而在农村,甚至有人把输液视为灵丹妙药。
其次,迫于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许多医生害怕拒绝患者的输液要求后,反而落得一个“不负责任”的骂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往往选择“顺从”。
更重要的是,造成输液泛滥,实际上是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我国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从药品的收入里面来获得,医院收入、医生收入的50%要从药品里面获得。所以,开大处方、多用药、用贵药成了大多数医生的选择。输液的价格是口服药物的数倍,多输液,医院的获益自然更大。而事实上,对于许多公费医疗的患者而言,看病费用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医疗资源总体是有限的,输液应该用到最需要的病人身上。更何况,输液也并非是万能的。能吃药绝不打针,对医护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为,输液存在着风险。事实上,超过一半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在输液过程中产生的。对此,患者却鲜有关注。
就药品副作用而言,如果使用抗生素,无论口服或者输液,其抗药性的产生是一样的,只是输液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反应速度更快。但是,有些患者对输液途径本身会产生不良反应。因个人体质不同,从轻微的皮肤过敏到休克,甚至是死亡都有可能发生。这其中还不包括输液工具的安全性不足,以及操作过程中的行为不当等问题。事实上,类似感冒、发烧这样的疾病,完全可以通过多喝水、加强休息等方法自我恢复。
在国外,医生不会轻易推荐病人进行输液,因为输液需要扎针,这属于一种破损性的治疗,往往要慎重对待。并且,国外医护人员受到的监督也更为严格,如果治疗行为不当,就会有例如专门的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定。
当前,我国的医护人员在专业素养方面完全有能力对患者是否需要输液做出正确的决策,缺少的是向患者进行耐心、合理的解释和教育。从社会角度讲,医疗机构、媒体需要有力地对输液风险、过度医疗等信息进行全面的宣传。比如,在门诊、住院部等区域应多提示一些醒目的宣传标语,不鼓励患者输液。
而作为医疗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对输液行为的控制,避免利益驱动。就患者本身而言,则应当理性,提高对科学用药的认识。
□张孔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
□采访/本报记者胡珉琦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输液泛滥已不完全是一个医疗费用的需要,而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输液泛滥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问题,在国外很少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满足于病人的心理需要。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大多数患者看来,输液效果好、见效快,总体优于吃药。而在农村,甚至有人把输液视为灵丹妙药。
其次,迫于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许多医生害怕拒绝患者的输液要求后,反而落得一个“不负责任”的骂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往往选择“顺从”。
更重要的是,造成输液泛滥,实际上是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我国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从药品的收入里面来获得,医院收入、医生收入的50%要从药品里面获得。所以,开大处方、多用药、用贵药成了大多数医生的选择。输液的价格是口服药物的数倍,多输液,医院的获益自然更大。而事实上,对于许多公费医疗的患者而言,看病费用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医疗资源总体是有限的,输液应该用到最需要的病人身上。更何况,输液也并非是万能的。能吃药绝不打针,对医护人员而言,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为,输液存在着风险。事实上,超过一半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在输液过程中产生的。对此,患者却鲜有关注。
就药品副作用而言,如果使用抗生素,无论口服或者输液,其抗药性的产生是一样的,只是输液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反应速度更快。但是,有些患者对输液途径本身会产生不良反应。因个人体质不同,从轻微的皮肤过敏到休克,甚至是死亡都有可能发生。这其中还不包括输液工具的安全性不足,以及操作过程中的行为不当等问题。事实上,类似感冒、发烧这样的疾病,完全可以通过多喝水、加强休息等方法自我恢复。
在国外,医生不会轻易推荐病人进行输液,因为输液需要扎针,这属于一种破损性的治疗,往往要慎重对待。并且,国外医护人员受到的监督也更为严格,如果治疗行为不当,就会有例如专门的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定。
当前,我国的医护人员在专业素养方面完全有能力对患者是否需要输液做出正确的决策,缺少的是向患者进行耐心、合理的解释和教育。从社会角度讲,医疗机构、媒体需要有力地对输液风险、过度医疗等信息进行全面的宣传。比如,在门诊、住院部等区域应多提示一些醒目的宣传标语,不鼓励患者输液。
而作为医疗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对输液行为的控制,避免利益驱动。就患者本身而言,则应当理性,提高对科学用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