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如何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获得自我发展。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学习;问题情境;自我发展
笔者认为,历史课本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回答历史问题的重要依据。历史课的自学是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历史课本知识,学生能写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途径来实现的。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学好历史的方法,使学生在历史中得到发展。
一、教师开展有关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课堂有相应的规划限定,课堂比较枯燥,历史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体作法是:
1.教师编制系列的教学活动,在编制中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向的,也是同步的,为了使教学充满活力,应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列活动编制工作,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编制系列活动,诸如小故事历史情景剧等,让学生在编制过程中产生兴趣,进而对学习历史产生举。
2.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课本中,给学生有机会创设“情景”氛围,编制历史小报,编演小品,历史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在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与教材有关的影片,录相,及历史小报,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活动。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历史活动可让学生得到启发和熏陶可让学生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就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也可就活动本身进行评价,例如,讲完隋唐历史后,要求学生办历史小报,办完后,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也可机选较好的几人交谈办报的设想及收获。这种品样,既能使学生品出趣味又能使学生得到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营造开放的思维活动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时,我向学生提问:“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有人说‘十年内战,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我们应该报仇雪恨,杀了他’;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放了他’。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西安事变?并说出理由。”通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对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主要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1.放了蒋介石;2.杀了蒋介石;3.既不杀又不放,而是软禁蒋介石。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辩论。通过提问,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在激烈的辩论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三、渗透时政,新颖增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适当插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认知历史和阐释历史的基础上,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思考人类的发展。如:讲授日本侵华史时,我插入了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材料。一时间,教室里群情激愤,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提问:1.由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你想到了什么?2.你认为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日本侵华史的过程中探究以上问题,更加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同时“以古鉴今”:不能忘记历史,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以及对中国和世界和平构成的威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也由课本“迁移”到现实,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历史,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授《五四运动》时,我先用多媒体放了几张有关巴黎和会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关巴黎和会的有关信息,然后提问 “假如你是当时中国代表,你会在和约上签字吗?”并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当时中国代表顾维钧面对不公平的和约时的表现。学生模拟后,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段“顾维钧拒签和约”录象,当影片放到顾维钧愤怒地把和约盖上并宣布:“因此,我拒签和约。”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学生的爱国情绪被影片感染了,课堂气氛也也推向了高潮。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下,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五、善于总结,寻找学习历史规律
1.学会整理历史线索,努力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平时在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这些知识贯穿在各个章节中,如同散落在各处的“小珠子”,如果我们不及时用“线”把这些“小珠子”串联起来,那么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丢失。而串联这些知识的“线”便是每个章节的历史发展线索。有了点和线,我们就可以构建本阶段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2.学会寻找记忆的规律,努力将知识牢记在心
学习历史的同学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内容太多不好记忆,尤其是时间和会议、条约的内容,在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混淆知识的现象。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必须死记硬背的,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些知识是非常好记的。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时间,都是奇数1911、3、5、7,只要记住一个事件的时间其他的也都记住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我们只要用“公开行贿”“天经地义”八个字就可掌握。
3.学会解答历史问题,努力做到史论结合
历史题大体有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类型,在解题时审题时关键,首先要审题的中心词,其次是题目的条件限定语如时间限定、地点限定等,审题后便要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明晰,一定要有层次性,不是答的越多越好的单纯史实罗列,务必做到史论结合。
总之,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指导学生加强自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况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做学生的伙伴和向导,以促进教与学合作机制的形成,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展。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转化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不懈动力。
参考文献:
[1]《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大学报》1998.1.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5月.
[3]《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政治制度比较》2005年.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版.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学习;问题情境;自我发展
笔者认为,历史课本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回答历史问题的重要依据。历史课的自学是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历史课本知识,学生能写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途径来实现的。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学好历史的方法,使学生在历史中得到发展。
一、教师开展有关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课堂有相应的规划限定,课堂比较枯燥,历史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体作法是:
1.教师编制系列的教学活动,在编制中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向的,也是同步的,为了使教学充满活力,应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列活动编制工作,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编制系列活动,诸如小故事历史情景剧等,让学生在编制过程中产生兴趣,进而对学习历史产生举。
2.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课本中,给学生有机会创设“情景”氛围,编制历史小报,编演小品,历史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在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与教材有关的影片,录相,及历史小报,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活动。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历史活动可让学生得到启发和熏陶可让学生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就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也可就活动本身进行评价,例如,讲完隋唐历史后,要求学生办历史小报,办完后,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也可机选较好的几人交谈办报的设想及收获。这种品样,既能使学生品出趣味又能使学生得到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营造开放的思维活动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时,我向学生提问:“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有人说‘十年内战,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我们应该报仇雪恨,杀了他’;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放了他’。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西安事变?并说出理由。”通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对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主要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1.放了蒋介石;2.杀了蒋介石;3.既不杀又不放,而是软禁蒋介石。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辩论。通过提问,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在激烈的辩论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三、渗透时政,新颖增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适当插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认知历史和阐释历史的基础上,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思考人类的发展。如:讲授日本侵华史时,我插入了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材料。一时间,教室里群情激愤,于是我“趁热打铁”,启发提问:1.由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你想到了什么?2.你认为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日本侵华史的过程中探究以上问题,更加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同时“以古鉴今”:不能忘记历史,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以及对中国和世界和平构成的威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也由课本“迁移”到现实,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历史,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授《五四运动》时,我先用多媒体放了几张有关巴黎和会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关巴黎和会的有关信息,然后提问 “假如你是当时中国代表,你会在和约上签字吗?”并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当时中国代表顾维钧面对不公平的和约时的表现。学生模拟后,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段“顾维钧拒签和约”录象,当影片放到顾维钧愤怒地把和约盖上并宣布:“因此,我拒签和约。”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学生的爱国情绪被影片感染了,课堂气氛也也推向了高潮。所以,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下,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五、善于总结,寻找学习历史规律
1.学会整理历史线索,努力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平时在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这些知识贯穿在各个章节中,如同散落在各处的“小珠子”,如果我们不及时用“线”把这些“小珠子”串联起来,那么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丢失。而串联这些知识的“线”便是每个章节的历史发展线索。有了点和线,我们就可以构建本阶段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2.学会寻找记忆的规律,努力将知识牢记在心
学习历史的同学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内容太多不好记忆,尤其是时间和会议、条约的内容,在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混淆知识的现象。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必须死记硬背的,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些知识是非常好记的。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时间,都是奇数1911、3、5、7,只要记住一个事件的时间其他的也都记住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我们只要用“公开行贿”“天经地义”八个字就可掌握。
3.学会解答历史问题,努力做到史论结合
历史题大体有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类型,在解题时审题时关键,首先要审题的中心词,其次是题目的条件限定语如时间限定、地点限定等,审题后便要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明晰,一定要有层次性,不是答的越多越好的单纯史实罗列,务必做到史论结合。
总之,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指导学生加强自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况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做学生的伙伴和向导,以促进教与学合作机制的形成,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展。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转化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不懈动力。
参考文献:
[1]《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大学报》1998.1.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5月.
[3]《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政治制度比较》2005年.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