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兴趣这样培养起来的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我去当评委,在一所中学里听了一节高二的语文课,感触颇深。在这一节语文课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本上的内容,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按照老师的要求记笔记,回答问题,波澜不惊的一节课很快上完了。下课后我问旁边一个认真记笔记的高中生:“你喜欢语文课吗?”他看看我,吞吞吐吐不敢说。我鼓励他,他才说:“嚼过的面包,您觉得有味道吗?”
  听完这句话,我陷入沉思。尽管最终没能当上语文老师,但是我对语文的兴趣是浓厚的。我对语文的兴趣离不开我的语文老师刘老师。刘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充分体现在他的课堂上。还记得讲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刘老师请了师大音乐系一位琵琶老师现场弹奏。在我们新奇的目光中,白玉般的手指或轻拢,或慢捻,或抹,或挑,一连弹了三首民乐。感觉那堂课不是在上语文,而是音乐鉴赏。学生的目光总是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刘老师的课堂总能抓住我们的心,就是因为他挑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进入时空的场景,感受语文的美。
  写作课是很多高中生的梦魇,一篇文章东拉西扯,一节课也写不上几个字。刘老师的写作课却是我们的最爱,每次写作课刘老师都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与我们分享,要求我们看到好的句子就随手摘录下来。有些同学遇到好的文摘,也会主动带到班里与同学分享。写作课没有强迫性的写作,只有同学们沙沙的翻书声和小声的交流。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在作文比赛中获得全校第一名,班里出了好几个小通讯员。现在想想,正是当年累计下来的良好阅读习惯,拓展了自己的思路,培养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现在有一些同学抱怨作文不好写,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时看书少,缺乏素材的积累,一到写作课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把好的名言、警句等都摘录下来,积少成多、融会贯通,这样长年累月的积累加上自己的不断练习,写作水平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另外,刘老师还要求我们看书要细致,作者的简介、词语的注释、课后的练习都不能放过。他常常出一张卷子把本节的重点以提问方式罗列出来,让我们带着问题自己找答案,这就督促我们必须仔细看书。有时候针对一个问题我们要反反复复读四五遍才能找到答案。等我们把题目做好后,他也不给标准答案,而是和我们一起讨论和研究。高中的课堂,固定的答案很容易禁锢我们的创新思维,但在他的课堂上,我们畅所欲言,思考什么答案更适合,怎么回答最贴切。就在这开放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收获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标准答案只是某一部分专家的固定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
  思考今日的高中语文教育,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中,发现文字的魅力,去细细品味经典,而不是仅仅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要求背诵了事。
其他文献
一堂作文公开课,博得全体听课老师的满堂彩。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当很多听课老师集中对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啧啧称许时,更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做一番冷思考。  【课例】  教师选取了《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
今年,海子辞世整整20周年了。自1989年3月26日选择以那么一种残忍的方式离开人世之后,这位生前即便在师友圈中也倍受冷落和误解的年轻诗人,迅速成了一名神话般的天才诗人。正如他的朋友骆一禾所说:“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更是说,“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总之,他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其抒情短诗更被认为成就突出。  对一名诗人的了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现代诗歌赏析》里收选了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的短诗《葵花田》,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选择。耶胡达·阿米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声誉,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不仅是以色列建国后最耀眼的民族诗人,而且是极少数“拥有把个人的甚至是私人化的欢乐、痛苦和爱恋转换为人人共享的经验,并把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和地域高度普遍化的能力”的当代诗人之一
一、设计思路    新诗教学对香港中学老师一直是极大挑战,无论是选材、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指导学生评析作品,有的老师都会感觉无从入手。但新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新诗教学也的确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学新诗时如果能够达到通过优美的文字、抑扬的节奏、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积极写作新诗的效果,就是成功的。  若要围绕赞颂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歌颂母爱的作品必为首选。历来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表情达意的最有力工具。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而板书教学却日渐式微。为了能博采两者之长,规避两者之短。笔者近年来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用多媒体解读文本,丰富视野:用板书体味文字,把握主题。多媒体的优点之一是信息载量大,非常适合介绍教学辅助材料。它能起到扩大学生视野的功效。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板书
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很方便,但静下心来品读大家的作品,几乎是一种奢侈,而且对老舍这样大家作品的品读、理解,远远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老舍的文字明白如话,特别是他那些篇幅不长的散文,现在的人们几乎都能通读下来。可是如何理解老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那个大时代,有名师的指点对读者而言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吴小美教授的新作《老舍散文三十八讲》便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曾担任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写过多部(篇)有关老
退休十余载的吴国韬先生的回忆录《雨打芭蕉》(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不久前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此作品亦可归于时下较流行的个人生活史写作。它记录的时间自1958年至1980年,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比如说“大跃进”、大饥饿、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最初决定性的几年等,作为底层亲历者的写实性回忆,显然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虽然是回忆录,但其文学及精神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看
一、前言    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理论,其内涵虽然多样化,但共性还是一致的,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相
16世纪的人像一般是画坐姿侧面,达·芬奇的好多画作也不例外。但他画丽莎夫人时,可能喊了一声“丽莎”,夫人转过头,丽莎的笑容就被画家迅速捕捉到了画板上,于是迷人的微笑倾倒了全世界。  瞬间的美丽,迅速判断,迅速捕捉,迅速描摹,迅速定格。这是达·芬奇在做的事情,当然,也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借鉴的方法。  一、瞬间成为永恒需要对美丽进行判断  对美丽进行判断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建立美的模型。真实是美丽的翅膀,帮
近年来,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读经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经过时间的检验,读经教育对心智发展的益处逐渐彰显出来。但是也出现子一些问题,特别是读经教育缺乏延续性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学前读经养成习惯,入学后荒废搁浅。  许多儿童入学前由父母家教或参加社会力量开办的读经班,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并且相当一部分儿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可是入学后学校里没有诵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