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复”并不意味着单调和机械,有时候它也可以迸发出精彩。
一、 在“重复”中深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是文本与学生心理图式契合、同构的心理过程。有时候,语文教学中适当“重复”就可以实现完美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经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如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雪松特殊的本领——弹性和韧性,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围绕“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一句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朗读、思考、讨论。但这没有触及学生内心体验的教学最终是肤浅的,雪松与暴风雪进行搏斗的力量美、意志美、动作美在平淡的读议中被弱化或被异化了。如果在这个地方让学生适当地“重复”一下,效果就不一样了:
师:请同学们圈画出几个表示雪松与暴风雪搏击动作的词,读一读,想一想,这几个动作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圈画)
师:大家不妨用肢体来再现一下这几个动作。(学生边读“积”“弯”“落”“弹”,边相应地配合动作“弯腰”“直立”)
师:别忘了,这里有四个“反复”,暴风雪并不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它们在长时间地考验着雪松的意志。重复地做这几个动作。(学生重复地做了十余遍后,都感觉累了)
师:这时候对雪松搏击风雪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雪松在与暴风雪搏斗的过程中可谓受尽磨难,但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暴风雪展开周旋,虽然苦一点,但生存下来的甘甜足以弥补一切。
生2:别小看这简单的几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里面都倾注着雪松的不屈和无畏。从这里我也体会到无论做好什么事都是极不容易的,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最为容易的事。
生3:刚正不阿是英雄,以暂时的“弯”来储备“反弹”的能力和时机的也是英雄!
多么深刻的体验!这种由于对文本词语的“重复”而引发的肢体、心理上的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了多个层面上的对话,是具有极为深刻的语言和情感意义的。
二、 在“重复”中突出形象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心灵得以荡涤、情感得以升华、人格得以提升,“重复”有时候也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熊海滨老师把第1自然段“重复”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导入新课后,教师出示闰土图像,并诵读。
师: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
第二次:
师:同学们,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好似一幅画一样,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生2:我看见有一个英勇机敏的少年,拿着一柄钢叉正尽力向猹刺去。
生3:我看见沙堤上铺满了碧绿的西瓜。
师:这么美的月夜,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一个少年正在刺猹,猹来了,他怎么办?
生:他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猹刺去。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是多么有意思啊!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体会一下第1自然段为我们描绘的意境。
第三次:
师:同学们,面对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稀奇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地挥之不去。
第1自然段的三次“重复”出现,非但没有啰唆、累赘之嫌,而且自然巧妙,体现了“初识闰土—了解闰土—牢记闰土”的过程,情感上越来越强烈,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同时也使鲁迅笔下经典场面的描写扎根在每个学生心中,让闰土这一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说到底,“重复”还是教学策略范畴的概念,它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它却根植于语言本身,关注了文本语言的特点。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是实施的前提,教师必须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发现美、加工美、创造美,把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人格魅力浸润在文本语言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包括“重复”在内的富有体验意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精彩“重复”中感动、生长。
(作者单位:徐州市邳州八义集中心小学)
一、 在“重复”中深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是文本与学生心理图式契合、同构的心理过程。有时候,语文教学中适当“重复”就可以实现完美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经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如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雪松特殊的本领——弹性和韧性,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围绕“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一句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朗读、思考、讨论。但这没有触及学生内心体验的教学最终是肤浅的,雪松与暴风雪进行搏斗的力量美、意志美、动作美在平淡的读议中被弱化或被异化了。如果在这个地方让学生适当地“重复”一下,效果就不一样了:
师:请同学们圈画出几个表示雪松与暴风雪搏击动作的词,读一读,想一想,这几个动作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圈画)
师:大家不妨用肢体来再现一下这几个动作。(学生边读“积”“弯”“落”“弹”,边相应地配合动作“弯腰”“直立”)
师:别忘了,这里有四个“反复”,暴风雪并不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它们在长时间地考验着雪松的意志。重复地做这几个动作。(学生重复地做了十余遍后,都感觉累了)
师:这时候对雪松搏击风雪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雪松在与暴风雪搏斗的过程中可谓受尽磨难,但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暴风雪展开周旋,虽然苦一点,但生存下来的甘甜足以弥补一切。
生2:别小看这简单的几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里面都倾注着雪松的不屈和无畏。从这里我也体会到无论做好什么事都是极不容易的,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最为容易的事。
生3:刚正不阿是英雄,以暂时的“弯”来储备“反弹”的能力和时机的也是英雄!
多么深刻的体验!这种由于对文本词语的“重复”而引发的肢体、心理上的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了多个层面上的对话,是具有极为深刻的语言和情感意义的。
二、 在“重复”中突出形象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心灵得以荡涤、情感得以升华、人格得以提升,“重复”有时候也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熊海滨老师把第1自然段“重复”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导入新课后,教师出示闰土图像,并诵读。
师: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
第二次:
师:同学们,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好似一幅画一样,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生2:我看见有一个英勇机敏的少年,拿着一柄钢叉正尽力向猹刺去。
生3:我看见沙堤上铺满了碧绿的西瓜。
师:这么美的月夜,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一个少年正在刺猹,猹来了,他怎么办?
生:他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猹刺去。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是多么有意思啊!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体会一下第1自然段为我们描绘的意境。
第三次:
师:同学们,面对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稀奇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地挥之不去。
第1自然段的三次“重复”出现,非但没有啰唆、累赘之嫌,而且自然巧妙,体现了“初识闰土—了解闰土—牢记闰土”的过程,情感上越来越强烈,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同时也使鲁迅笔下经典场面的描写扎根在每个学生心中,让闰土这一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说到底,“重复”还是教学策略范畴的概念,它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它却根植于语言本身,关注了文本语言的特点。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是实施的前提,教师必须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发现美、加工美、创造美,把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人格魅力浸润在文本语言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包括“重复”在内的富有体验意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精彩“重复”中感动、生长。
(作者单位:徐州市邳州八义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