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可在教学中文言文却不受学生欢迎。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收效颇佳,总结如下: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激趣、放手、重情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继承、发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维结晶。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而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门以后立足社会成为新型人才之本,足以让他们受益终生。
可是我们在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文言文不受学生欢迎。上课时老师讲得很卖力,学生却不买账。究其原因,有文言文本身难度较大的问题,也有教师方法不得当的原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
针对上面所述情况,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现将教学中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故事引入法。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鸿门宴》可用楚汉战争中的一些故事(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引入,《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引入,《三戒》可用大家熟知的黔驴技穷这个故事引入。
(二)诵读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如果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的常识,就不能真正理解。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如《赤壁赋》,课后要求背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背诵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对于有情节、有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的课文可以采用配乐朗读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如《琵琶行》。总而言之,文言文课堂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至于采用哪些诵读方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同时,还有一些篇目,往往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在背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学生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写作拓展法。尝试用文言文写作或者利用文言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学生定会感到很新鲜,如果长期遵循这条读写结合的原则,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比如学了《琵琶行》之后,可以让学生用白话文改写。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以诗人的口吻来写,有的以琵琶女的口吻来写,角度不同,体验不同。又比如学了李密的《陈情表》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歌颂亲情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四)角色互换法。每天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熟悉的场景未免有些单调,有时不妨师生之间互换一下角色,将一些较简单的文言诗文交给学生去上,或许也能给平淡的课堂增添一点味道,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学期初成立一个试教小组,由同学们推选产生,一般由六人组成。每次由一名学生执教,提前一周准备,教案经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定稿,课上完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执教的同学写一篇感受文章。
二. 把课堂还给学生 。
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充当一个保姆的角色,因而对一篇文言文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其实,对文言文的教学同样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自己,因为课文下面的注释一般比较详细,学生手头的工具书也比较多。
比如在上新课前一天可以布置学生对照注释把课文口译给同桌听的预习作业,并把难懂的字词句用铅笔划出来。上课时,请同学们把口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并汇总在一起,然后老师组织大家讨论解答这些问题。一篇课文上完后,及时布置学生将文中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按照老师曾经示范过的样子归类整理在作业本上。
三.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
虽然说字词句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一味地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那实在有点矫枉过正了。其实,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在品读赏鉴人物形象中受到情感熏陶。比如在学习完《鸿门宴》后,为了让学生对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出了“我看刘邦项羽”一题,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认识。后来,在课堂交流中,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为刘邦的多谋善断,胸怀大志而折服,有的深深谴责刘邦的老奸巨滑、无赖本性,有的痛惜项羽因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有的赞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在学习《赤壁赋》时,体会文中的景色描写、情绪描写和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那清风,那明月,那东山,那流水,那箫声,那對话……在学生心底织成一个诗味下足、含意幽远、声色俱佳的崇高而美丽的境界。
作家金庸也说过:“我很喜欢古文,默记古文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使人自然受到引导,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写的武打小说之所以受到那么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和他受到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有助于学生精神品位的提升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用力去做,一定能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激趣、放手、重情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继承、发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维结晶。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而这些都是学生走出校门以后立足社会成为新型人才之本,足以让他们受益终生。
可是我们在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文言文不受学生欢迎。上课时老师讲得很卖力,学生却不买账。究其原因,有文言文本身难度较大的问题,也有教师方法不得当的原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
针对上面所述情况,怎样进行文言文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现将教学中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故事引入法。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把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信息,加深对文言字词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内容。还可训练听力,对学生的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真可谓一举多得。如:《鸿门宴》可用楚汉战争中的一些故事(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引入,《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故事引入,《三戒》可用大家熟知的黔驴技穷这个故事引入。
(二)诵读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如果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的常识,就不能真正理解。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如《赤壁赋》,课后要求背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背诵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对于有情节、有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的课文可以采用配乐朗读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如《琵琶行》。总而言之,文言文课堂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至于采用哪些诵读方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同时,还有一些篇目,往往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在背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学生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写作拓展法。尝试用文言文写作或者利用文言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学生定会感到很新鲜,如果长期遵循这条读写结合的原则,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比如学了《琵琶行》之后,可以让学生用白话文改写。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出发,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以诗人的口吻来写,有的以琵琶女的口吻来写,角度不同,体验不同。又比如学了李密的《陈情表》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歌颂亲情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四)角色互换法。每天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熟悉的场景未免有些单调,有时不妨师生之间互换一下角色,将一些较简单的文言诗文交给学生去上,或许也能给平淡的课堂增添一点味道,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学期初成立一个试教小组,由同学们推选产生,一般由六人组成。每次由一名学生执教,提前一周准备,教案经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定稿,课上完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执教的同学写一篇感受文章。
二. 把课堂还给学生 。
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充当一个保姆的角色,因而对一篇文言文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其实,对文言文的教学同样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自己,因为课文下面的注释一般比较详细,学生手头的工具书也比较多。
比如在上新课前一天可以布置学生对照注释把课文口译给同桌听的预习作业,并把难懂的字词句用铅笔划出来。上课时,请同学们把口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并汇总在一起,然后老师组织大家讨论解答这些问题。一篇课文上完后,及时布置学生将文中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按照老师曾经示范过的样子归类整理在作业本上。
三.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
虽然说字词句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一味地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那实在有点矫枉过正了。其实,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在品读赏鉴人物形象中受到情感熏陶。比如在学习完《鸿门宴》后,为了让学生对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出了“我看刘邦项羽”一题,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认识。后来,在课堂交流中,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为刘邦的多谋善断,胸怀大志而折服,有的深深谴责刘邦的老奸巨滑、无赖本性,有的痛惜项羽因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有的赞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在学习《赤壁赋》时,体会文中的景色描写、情绪描写和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那清风,那明月,那东山,那流水,那箫声,那對话……在学生心底织成一个诗味下足、含意幽远、声色俱佳的崇高而美丽的境界。
作家金庸也说过:“我很喜欢古文,默记古文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使人自然受到引导,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写的武打小说之所以受到那么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和他受到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有助于学生精神品位的提升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用力去做,一定能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