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发挥传统班级管理特色的同时,我们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新特点,优势互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断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班级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利用数据库软件,为班级信息管理开辟新的路径
班级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系统。其功能既受到班级内部的要素、结构、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的分析,在数据库中建立起学生的编号、姓名、照片、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住址、电话、父母情况等信息,根据所录信息在不同情况下制作不同的信息表格,使这些繁多散乱的信息清晰有序,大大提高了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这样,教师就可随时调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个别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高效的班主任管理工作。
二、利用“班班通”设备,为德育教育开辟新的领域
班队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开好主题班队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班队会教学模式呆板,教育内容枯燥,一般是教师在台上总结班级一周内学生的不足与成绩,布置今后班级的具体工作。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聆听老师的教诲,执行老师下达的任务,而不做深刻地思考,导致了德育教育收效甚微。
将信息技术融入班级管理中,班队会新颖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参与班队会课的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增加了对班队会课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德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使每次班队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课前,要针对班级实际确立主题,围绕主题认真策划,制作出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美妙的音乐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在开展“好习惯,早养成”主题班会时,在网上下载名人照片及为养成良好习惯所克服的困境的视频,或下载《习惯歌》《五星红旗飘起了》等歌曲,搜集班級学生中养成良好习惯小故事和照片,精心制作成幻灯片。让大家在身临其境的图片、动听的歌曲声、真实的动画影片中受到鼓舞,乐于立志做良好习惯的好学生,勇于面对成长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困难,能牢记这次班会课带给大家的震撼。在专题教育活动: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中。从中小学安全平台等网站中搜索相关视频,开展播放视频、问题测试、完成答卷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逼真生动的视频故事,有趣的活动游戏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们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每次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QQ群、微信群、校园网站,为家校开辟新的共育平台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工作中需要积极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家校一体化”的教育力量。而传统中的班主任家访,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等手段来运作,废时废力。家长为了解孩子学习情况,不辞辛苦到学校找班主任、找任课老师,为见上一面往往要花大半天时间,有时还会与老师的上课时间发生冲突,这样的家校沟通,已不能适应孩子长期不断变化的节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三位一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家校联系,建立家校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每天把学生当天学习的内容、家庭作业、在学校表现及思想动态等内容发到“公告栏”上,家长们把学生的作业、家务活动、小制作等照片或视频在平台上晒一晒,家长和教师能相互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便于进一步的交流,学生在平台上看到自己的进步表现,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家长对家庭教育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平台与老师们进行交流与探讨。从“家校信箱”“家校彩虹”等平台反馈的信息来看,家长只要打开电脑、手机,就可以与老师交流,直接明了地了解孩子在校发生的一切,省时省力,便于交流,乐于参与。
四、利用人人通平台、班级网页,为学生开辟展示舞台
人人通平台、班级主页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新天地的开辟,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围绕学科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在平时的管理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发表自己的日记、习作和读书心得,通过评论功能来互相评价,促进交流。在学生作品进行互相欣赏,评论,指出优劣之处。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平台的发表区和精品区,把学生发表的文章集中起来评阅,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文章通过“发表评论”栏目对每个学生的文章进行独立详细的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平台参与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同学进行网上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加深了师生友情,又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 ,现代化教学设备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为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和活力,拓展了班主任创新工作的空间,使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人性化,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时效性。班主任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使班级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一、利用数据库软件,为班级信息管理开辟新的路径
班级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系统。其功能既受到班级内部的要素、结构、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的分析,在数据库中建立起学生的编号、姓名、照片、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住址、电话、父母情况等信息,根据所录信息在不同情况下制作不同的信息表格,使这些繁多散乱的信息清晰有序,大大提高了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这样,教师就可随时调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个别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高效的班主任管理工作。
二、利用“班班通”设备,为德育教育开辟新的领域
班队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开好主题班队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班队会教学模式呆板,教育内容枯燥,一般是教师在台上总结班级一周内学生的不足与成绩,布置今后班级的具体工作。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聆听老师的教诲,执行老师下达的任务,而不做深刻地思考,导致了德育教育收效甚微。
将信息技术融入班级管理中,班队会新颖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参与班队会课的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增加了对班队会课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德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使每次班队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课前,要针对班级实际确立主题,围绕主题认真策划,制作出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美妙的音乐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在开展“好习惯,早养成”主题班会时,在网上下载名人照片及为养成良好习惯所克服的困境的视频,或下载《习惯歌》《五星红旗飘起了》等歌曲,搜集班級学生中养成良好习惯小故事和照片,精心制作成幻灯片。让大家在身临其境的图片、动听的歌曲声、真实的动画影片中受到鼓舞,乐于立志做良好习惯的好学生,勇于面对成长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困难,能牢记这次班会课带给大家的震撼。在专题教育活动: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中。从中小学安全平台等网站中搜索相关视频,开展播放视频、问题测试、完成答卷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逼真生动的视频故事,有趣的活动游戏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们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每次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QQ群、微信群、校园网站,为家校开辟新的共育平台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工作中需要积极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家校一体化”的教育力量。而传统中的班主任家访,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等手段来运作,废时废力。家长为了解孩子学习情况,不辞辛苦到学校找班主任、找任课老师,为见上一面往往要花大半天时间,有时还会与老师的上课时间发生冲突,这样的家校沟通,已不能适应孩子长期不断变化的节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三位一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家校联系,建立家校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每天把学生当天学习的内容、家庭作业、在学校表现及思想动态等内容发到“公告栏”上,家长们把学生的作业、家务活动、小制作等照片或视频在平台上晒一晒,家长和教师能相互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便于进一步的交流,学生在平台上看到自己的进步表现,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家长对家庭教育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平台与老师们进行交流与探讨。从“家校信箱”“家校彩虹”等平台反馈的信息来看,家长只要打开电脑、手机,就可以与老师交流,直接明了地了解孩子在校发生的一切,省时省力,便于交流,乐于参与。
四、利用人人通平台、班级网页,为学生开辟展示舞台
人人通平台、班级主页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新天地的开辟,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围绕学科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在平时的管理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发表自己的日记、习作和读书心得,通过评论功能来互相评价,促进交流。在学生作品进行互相欣赏,评论,指出优劣之处。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平台的发表区和精品区,把学生发表的文章集中起来评阅,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文章通过“发表评论”栏目对每个学生的文章进行独立详细的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平台参与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同学进行网上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加深了师生友情,又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 ,现代化教学设备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为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和活力,拓展了班主任创新工作的空间,使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人性化,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时效性。班主任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使班级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